“孩子”躲猫猫非得“家长”去掺和,这是为什么呢?
本报记者昨(25日)晚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人士处确认,最高检目前已经派员前往云南,指导下级检察机关对李荞明非正常死亡一案展开进一步侦查,最高检渎职检察厅将主要指导调查是否有公务人员在此案中存在渎职行为(26日新京报)。
一起扑朔迷离的公民看守所内非正常死亡案,由于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最终惊动了最高检,无疑让人们对尽快获知案件事实真相多了一份期待。然而,欣慰之余,不免心生疑虑:小孩子玩躲猫猫游戏,非得家长来掺和,这是为什么呢?
按说,一些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只要按照游戏规则办事,多些透明,少点遮掩,明断是非而不含糊其辞,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并不难。可某些地方或部门在出了纰漏后,面对争议和质疑,总爱千方百计地捂、拖、蒙、等,直至最后闹得不可开交了,普通事件影响被放大了,个案升级为公共事件了,不得不让由上级来替他们收拾残局,有的甚至要惊动党中央、国务院。闹腾了一年多的周老虎事件是个典型,眼下的躲猫猫事件同样莫不如此。
“孩子”躲猫猫,因为当事另一方或舆论的不依不侥,不得已由“家长”出面“摆平”,有时“父亲”不行,“爷爷”出场,甚至得把“太爷”请出来。之所以频频出现此类怪象,笔者妄猜,一来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们”平时被宠坏了,缺少与“小伙伴们”协调相处的能力,遇事只能躲、避、让、推、糊;二来可能是因为平时“家教”欠严,“孩子们”缺乏公正心和正义感,在游戏中不善于按规则办事,起了纠纷再以裁判身份出现难以服众;第三则可能因为某些“孩子”或太玩皮,或存了私心杂念,或做了亏心事,他们在“家长”和公众面前不得不极力伪装、搪塞、推诿、狡辩,模糊了家长的视线,让某些家长也因此而莫衷一是,乱了方寸,从而使得问题复杂化了。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避免出现类似“躲猫猫”的尴尬,首先“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增强他们遵守游戏规则,依法合规办事的意识;其次,“家长”要对孩子严加管束,做到不护短;其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孩子”们要尽快自立、成熟起来,尽量别去让家长操心,毕竟出来混,自己总要有所担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