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锋芒


初试锋芒

寒窗苦读十六载,终于要离开依依不舍的学校,踏上那全然不知的社会。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7月,经过多个生物类公司的面试和双向选择,最终我进入了中国最大的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科华生物。生物类公司的收入可能是当时各行各业中最少的,一般都在2000/月以下。我选择科华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总经理将生物技术和会计学双学士学位的我当作硕士研究生看待,给予研究生3000/月的待遇。这种水平在当时不能算很高,但是还算不错,因为在8年后的今天,名牌大学毕业生首份工作收入的平均值也就这个数值。

双学士学位的特殊性不但给我带来了工资方面多了1000元的优待,而且公司提出让我在各个部门轮岗。看来多一张唬人的文凭有点用处,在社会上混总得有点差异化。但反过来思考,学历对工资略有帮助,但是对个人成长、对于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和成就的用处不会很大。科华生物的三位创始人,一位是中专毕业,一位是驾驶员,一位是校办工厂的管理者,恰恰是他们领导着一大帮海归、博士后、博士、硕士,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幸好有机会轮岗,如果一直让我待在那空气不是很畅通,不太能见到杨光的实验室,估计不到半年我就得跳槽,我这种喜欢新鲜的个性不是适合实验室,看来我当初的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研究部门到生产车间,从计划管理部到后勤保障部,从市场部到财务部。平均每个部门学习了3个月,这一年半的时间和经历对一位刚刚从从大学校园跨出来的新手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我能近距离的接触生物医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这使我学会与各种不同个性的同事打交道,这使我明白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距,这使我的所学都能得到些许锻炼。

科华生物是中国生物行业少数几个成功并盈利的企业之一。它的历史并不长,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他的成功主要有两大因素。第一是战略方向上的专业化。科华生物选择了具有巨大市场的传染性疾病诊断市场,围绕该市场不断丰富产品线,做深做精,一旦在这个市场上有所建树,就很难有后继竞争者能追上来。第二是人才方面的高质化。科华生物虽然不是很大的企业,但是其各条线人才都非常出色,创业团队有三虎将,一人负责全面管理,一人负责营销,一个负责行政和后勤,就想刘关张三兄弟一样齐心协力。研发团队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海归、博士一大堆。营销团队都是很医学、检验方面的科班出身人才,在中国医药行业主要依靠关系营销和费用营销时,科华已经率先使用学术营销和知识营销,塑造了品牌。

成功的企业并不一定每一方面都很棒。科华生物虽然很不错,但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首当其冲的一点是保守有余、冲劲不足。虽然科华每年的增长率在20%以上,但这种增长是基于整体市场的增长,基于并不是很激烈的竞争环境,基于单一的产品线,在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这可能是其战略,但是错失了很多非常好的机会。第二点是在人才方面。科华知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但是不知道如何留住人才。感恩可能是科华的文化,但是感恩的范围仅限于一起创业的那些老臣,几十位老臣人人都有数额巨大的股份,新进入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激励,科华低保障高分红的激励模式使得很多优秀人才难以忍耐下去,很多只能选择离去。纵然现在还有很多老臣在鼎立支撑,但是没有后续人才的保障,不可能持续的发展。

科华生物在我离开两年后成功上市,股价一直以来扶摇直上,即使经济危机的到来也没能对其造成太大的影响,造就了几十个千万富翁。它是我工作过的第一个公司,虽然我服务的时间不长,虽然我没有经济方面的很大收获,但是它就像初恋情人一样令人不能忘怀,这几年来我服务过好几家公司,但始终没有停止对科华生物的关注,在我发表于《医药经济报》的多篇文章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这家优秀的公司。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对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是盲目的,所幸的是我半盲目的选择并没有浪费我的青春和时间,这一年半对我后来从事医药企业管理咨询工作、对我后来担任医药工业企业市场总监职务都有很重要的铺垫。

衷心感谢科华生物让我近距离接触一家优秀公司、感谢唐伟国总经理给我各部门轮岗的机会。

医药经济报陈春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