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最后的骑士
罗曼·罗兰与泰戈尔是好朋友。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树立起来的坚信理性的力量的“近代人“,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经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了,它不过是一个幻影。自波德莱尔始,宣告了这种理想主义的幻灭。但是,有“欧洲的良心”之称的罗曼·罗兰,仍热情地为之讴歌,成为了近代理想主义赤诚的歌手,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最后一位骑士。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66年1月29日出生于法国涅夫勒省的克拉姆西镇,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在音乐上对他的影响很大。1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1886年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95年获
罗曼·罗兰的早期创作以戏剧为主,如《圣路易》、《理性的胜利》、《丹东》等,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但上演时反应冷淡。于是转为传记写作,出版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他的文学取向。
1904年,罗曼·罗兰开始创作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夏尔·贝玑主编的《半月手册》上连载,1912年载完。它通过一个音乐家的一生,展示了具有人道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约翰·克利斯朵夫是贝多芬式的人物,是一个敢干向命运挑战的英雄。这是寻找的能够拯救欧洲的“生命的太阳”——他体现在18世纪的贝多芬的音乐之中。他这部“音乐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渗透进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中,整部小说也具有交响乐的结构,犹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1913年获得了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证明了罗曼·罗兰企图以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英雄来拯救欧洲的愿望终于破产了。人类的理性也有其极大的负面作用。·正在瑞士度假的罗曼·罗兰,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了系列反战文章,主张和平,受到了民族主义者的猛烈攻击。
1915年,瑞典学院不顾法国政府的阻挠,授予了罗曼·罗兰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这是对罗曼·罗兰反战的肯定和赞扬,当然,我们绝不能理解为他的获奖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显然对瑞典学院和罗曼·罗兰本人都是极大的不敬。他把奖金全部捐赠给了国际红十字会和几个救济战争难民的民间团体。
一战后,罗曼·罗兰仍居瑞士,从事和平运动反对法西斯。当泰戈尔访问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时,他对泰戈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1938年回到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