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产物。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从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开始的。这一派代表性诗人还有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他们代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一极。华兹华斯所发动的语言和文体,直接指向了古典主义虚浮华丽的“诗的语言”。1800年,他在与柯勒律治合著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序里,发表了浪漫主义宣言,公开表示对工业文明的厌恶,认为只有远离工业文明的乡村才是纯洁和富于诗意的。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是《致杜鹃》,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自由,写出了春天里杜鹃的鸣叫在诗人内心的幻觉,杜鹃变成了诗意的声音。柯勒律治有代表作《老水手之歌》,表达了大自然对人的威慑力和老水手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另一极的代表诗人是雪莱(1792——1822)、拜伦(1788——1824)与济慈(1795——1821)。济慈对古典主义及其理论代言人布瓦洛展开了猛烈的批评,称之为“一个由浮华和蒙昧主义培育的派系”,“举着一杆以最浅薄的口号为标志、并用大字写着一个布瓦洛的名字的老朽的破旗!”他的代表作是《夜莺颂》,敢干直面人生的痛苦,追求个体精神的永恒。雪莱则一只欢快的云雀,代表作有《西风颂》,“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成为了名句;《致云雀》是“永远歌唱着飞翔”的“欢乐的精灵”。
拜伦则有“恶魔诗人”之称,这是骚塞攻击拜伦时送给他的称号,这个词却成为了自由批判精神的象征。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将拜伦单列一章,认为他的情感和人生观是影响欧洲的重大因素,尽管拜伦不是一个哲学家。他与湖畔派截然不同,他是“大海”中的“海盗”,对人类充满了仇恨。拜伦最著名的诗是他的长诗《唐璜》,具有史诗风格,也可以说是一部诗体小说。
到了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在位)时代,英国浪漫主义走向低潮,著名的诗人有丁尼生(1809——1892),他的诗优雅而音乐性强,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勃朗宁(1812——1889),与丁尼生齐名,他对英国诗歌的贡献是发展和完善了戏剧独白的诗歌形式;阿诺德(1822——1888),同时也是批评家。还有重要诗派“先拉斐尔兄弟会”的成员,总体特征是感伤而具有神秘色彩,但也有各自的风格,如罗塞蒂(1828——1882),注重诗的音乐与绘画效果;他的妹妹克里斯蒂(1830——1894)的诗清新朴实,哀婉悱恻;莫里斯(1834——1896)的诗早期具有阴柔之美,后期豪放而激情;史文朋(1837——1909)的诗色彩丰富,音乐节奏明朗。这一时期的诗歌,虽属于浪漫主义,但已显现出多愁善感的思考和内省,诗歌形式开始了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