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在外需大幅萎缩的条件下,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严重不足,启动内需势在必行。2008年11月,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调控。本轮投资调控实施将近1年之后,发挥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判断后危机时代我国投资基本走势,尤其是如何调整投资调控政策成为了宏观调控领域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政府投资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1、快速反应,果断决策
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GDP从第三季度开始下滑至9%,四季度进一步下滑至6.8%。中央通过密集调研,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快速作出反应,并果断决策,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标志着新一轮投资调控开始的4万亿投资计划。
2、弹药充足,分批落实
从规模上看,4万亿的投资计划相当于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当于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3.2%,刺激投资增长的弹药充分,足见中央对保增长、扩内需的决心。与此同时,4万亿并非同时投入,而是分批次、有节奏的落实,避免了防止投资力度过猛冲击经济运行。
3、拉动内需,促进增长
国内需求在扩大投资政策的支持下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前9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9%,增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提高1个和2.8个百分点。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逐季提高,分别为6.1%、7.9%和8.9%,全年保8%已经毫无悬念,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7.3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对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4、结构优化,效果显著
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也明显优化。从城乡结构看,农村投资快于城镇投资增长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3177亿元,增长33.3%,加快5.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880亿元,增长33.6%,加快10.3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三产投资高于二产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4.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8.1%。从区域结构,中、西部投资高于东部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8.1%,中部地区增长38.3%,西部地区增长38.9%。从重点领域看,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的农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工程投资均同比大幅增长42%-72%。
二、当前我国投资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进民退、产能过剩以及重复建设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
本轮投资调控首要目标在于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投资领域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由于当前投资体制改革尚不完善,民间资本进入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着相当大的壁垒。据悉,当前我国在资源、航空、公路等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重的行业,以及食品业和轻纺业,轻重不同地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据悉,北京市一家知名的民营快递公司“小红马”也因政策调整而宣布退出。另外,目前中国煤炭大省山西正进行一场由官方主导的国企兼并重组民企的运动,导致一些民营“煤老板”损失惨重。“国进民退”使市场化改革增加了难度,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造成伤害并且还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日益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第一,由于长期以来高增长积累了大量过剩产能,尤其是出口导向战略下面向国外需求的产能,在外需急剧萎缩的条件下难以消化;第二,在保增长政策的支持下,部分落后产能没有在危机中得以淘汰,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明显放慢;第三,国内消费需求短期难以启动的条件下,以投资需求消化产能,进一步强化了未来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第四,由于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观,在投资软约束下,往往患有投资饥渴症,重复建设、低效率投资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在部分新能源产业中也存在着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
2、扩大投资在带动就业方面效果欠佳
由于本轮扩大投资政策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这些行业的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对就业拉动力度有限。甚至有人表示,目前可能我们正面临“无就业复苏”的危险。投资在产业上的分布结构对于就业拉动的力度大不相同。据社科院人口所测算,若按照产业的就业拉动效果分配全部投资,可比现行投资结构多拉动2101万人就业。
3、投资效率不断下降
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表示每增加1块钱的国民生产总值,需要投资几块钱。美国、德国、法国和印度这些国家每增加1亿元的GDP需要投资1到2亿元,根据发改委统计,我国本世纪头三年的数据是5亿元。2009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增量资本产出比分别为7.5和16.6,而前三季度总体为9.6,这表明我国投资效率不断下降。
4、充裕的流动性催生了房市、股市泡沫
为了配合扩大投资的调控导向,央行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从前三季度看,目前的货币政策甚至过于宽松。2009年9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20.45个百分点;M0余额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6%。而新增贷款更是达到天量,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充裕的流动性并未流入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而是大量地流入了房地产和股市,使其在未经真正调整就非理性地迅进复苏,催生着新一轮价格泡沫。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投资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与主要措施
(一)后危机时代决定我国投资发展与运行的主要因素
投资调控的基本取向要建立在对未来投资发展与运行的判断之上。当未来投资需求仍然具有较大空间、能够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不会引起总供求之间的失衡时,我们认为投资的高速增长是可以接受的。而一旦投资的高速增长打破供求平衡、通货膨胀高企、各种物资供应紧张时,那么即便很低的投资增速也需要调控。
1、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由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诸多体制性因素,我国居民消费短期内上难以快速启动。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弱势美元等不利于出口因素仍然存在,我国出口恢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产能长期积累和投资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大。因此,总需求不足将成为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之一。
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形成巨大投资需求
2002年以来进入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这些产业的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高达80%左右,有力地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进而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3、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持投资快速增长
无论是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把环渤海经济带建成国家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还是加快海峡西岸、关中—天水等经济区发展,都得靠不断加大投资去实现。为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和改善城市生产和社会条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要有一定的增长。
4、增加就业岗位依靠投资来提供
就业问题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始终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未来几年,我们不但要为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还要为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技术改造所淘汰的下岗职工、实现城镇化进城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均需要新增投资来提供。
5、高储蓄率和外部资金为投资增长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累,高储蓄率直接支持了投资的高增长和经济的长期繁荣,而且由于体制、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高储蓄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除此之外,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我国仍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投资价值的国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外资吸引力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充裕的资金也支持我国投资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期内都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也需要保持这样的投资率。但从明年的形势来看,受刺激政策力度不断减弱以及价格回升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
(二)未来政策调整的思路与措施
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形势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稳固,我国投资调控的目标应该由扩大投资到稳定投资,由促进投资数量型扩张逐渐转向促进投资结构调整。在妥善解决应对危机时期部分应急措施所带来的问题的同时,着眼于中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体制障碍进行改革。
为巩固国民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解决当前投资发展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建议以下政策措施:
1、巩固复苏态势,微调刺激政策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复苏,政府投资将逐渐淡出。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转向稳健。实施真正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切换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有效的资金来源。
2、实施就业导向,增长带动就业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业就业拉动能力最强。其他产业按照就业拉动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邮电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按照就业拉动系数的大小引导投资方向,努力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时增长。
3、调整投资结构,抑制产能过剩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采取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分类指导和有保有压相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市场引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项目审批、强化环境、建设项目用地监管和信贷政策监管。与此同时,要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产业良性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价格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有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体制环境。
4、鼓励社会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放松对某些行业的准入限制,打破国家行政垄断和大公司的自然垄断,鼓励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的进入,推行投资的自由化,充分利用和创新各种运营模式,为社会资本接替政府投资作为支持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应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投资带动GDP增长效率下降所带来的损失和浪费。
5、规范房地产业,带动相关投资
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本身标志着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回升,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条长,带动的上下游相关投资也较多,因此往往被视为社会资本进入市场的开端。然而,迅速飙升的房价抑制了进一步投资和消费的热情。因此,需要对房地产投资进行相应的规范,对炒地、囤而不建的房地产商应予以惩罚,积极鼓励扩大房地产供给,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真正繁荣。
后危机时代我国投资调控的思路与措施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