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画报》2009年12月5日刊。“企业界”版块刊登《麦当劳 绿色新形象》。
麦当劳绿色新形象的事件首先发生在德国:麦当劳即将把德国境内1350家分店的标志“由红底转为绿底”,餐厅内部的颜色也要随着装修和更新,用更多绿色来取代红色。麦当劳在德国经常遭受环保团体的批评,不仅其高热量的餐单遭受人诟病,生产销售过程中大量使用纸制品的行为亦引来非议。为了改变公众(对Mc)的看法,麦当劳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公关工作,如聘请健身教练、体育明星作为代言人,而这次标志换色也是其改善形象的重要一环。《周末画报》评论说:换个标志、改改装修的确能给人带来新鲜感,但是,提供更营养健康的餐单、改进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不环保行为,才是实质性的变革。
DrDog(笔者本人)的评论是:首先同意《周末画报》的点评。麦当劳引起社会环保健康方面负面评价的最重要的根由还是在“餐单”这个核心产品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二,笔者发现外国的环保组织真是厉害,把麦当劳这样的“商业巨人”批了之后,麦当劳也得乖乖“换个马甲”,不知道在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地位怎么样?说实话,我都怀疑,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民间环保组织,他们在哪里,为什么很难看到它们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见解的身影?哪位仁兄告诉我?或者我干脆发起一个关于“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现状的调查”,大家说好不好?第三,不知道麦当劳目前是不是真的在“追赶环保潮流”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变迁?反正上面新闻当中的描述感觉麦当劳“换马甲”是比较被动的举措,就好像前几年KFC遭到健康安全调查和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后(好像是“红色素”事件),播出了几个大相径庭的“讨好”广告,广告中的营养师以很生活化的表演向大众娓娓道出KFC是如何发展大家的营养平衡膳食的,特感人的那种广告,是不是有点相像?其实,德国人不是傻子,世界人民不是傻子,是不是有利健康了,看看“餐单”就明白了。地球人都知道,麦当劳、KFC们一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为社会提供了“美味”和“吃的效率”,都是全球快餐的杰出代表、领导品牌,同时从西方社会开始也获得了“垃圾食品”的恶评(2000年我在广州上班时候第一次听一个老广告人发表了这个说法,想必此恶评应该由来已久了),在全球范围,在吃的方面,但凡明确追求健康饮食的人都会拒绝消费麦当劳们的。这个“垃圾食品”是麦当劳、KFC们战略的真正掣肘,在这个问题上不改变,总有真正麻烦的一天!况且,今天的社会思潮中,还有一个被人互相转告的传说(有意者,可搜索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2008年的一期节目,当时有“博学家”梁文道发表的看法):一些著名快餐企业用的鸡肉、牛肉怎么来的?是大工业生产来的,工业牲畜吃的是激素,甚至直接被注射激素,在极其狭小的空间中拥挤成长,一边长大一边互相往死里掐,最后在愤怒中结束短短的生命,进了屠宰车间,终生互相厮打,遍体鳞伤一直到死,有没有感染不知道,但经专家分析,这样的肉里面会含有数量不详的“狂躁成分”,人吃了应该怎样?大家觉得,这是这些企业的“小问题”吗?这样的品牌以后应该是什么日子?第四,说到在品牌设计当中如何体现“绿色”、“环保”概念,我不认为使用绿色就是正确答案,天蓝色、海蓝色没有绿色概念联想吗?没有环保联想吗?披着“绿色马甲”却对健康、环保不作为,能糊弄多少消费者?再者,麦当劳不是一张白纸,其红底白字的招牌是其品牌核心识别之一,而且也是其核心品牌资产之一,我不明白,一个绿色门头的麦当劳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吗?不知道是哪个“设计大哥”的主意,有谁知道内幕的话麻烦告诉我一下。我想起来13年前,我父亲(中国最早的一批VIS执行设计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带领一个设计团队帮呼市乳品厂设计VIS,当时他们主要推荐绿色作为品牌标准色,当时的伊利乳制品公司已经在全国扎稳脚跟迅速向前发展了,在呼市更是“最成气候”的标杆民营企业,在我父亲他们拿着彩色稿件(那时还是用水彩画的呢!)进行内部讨论时,还是大学生的我就忍不住插嘴说:有点不成熟的意见不知能不能讲?我父亲同意了,我说,现在伊利的标志就是绿色和蓝色的,怎么我们也要用绿色的?市场上会不会混淆我们的形象?(当时我们所有人还不知道什么事“差异化竞争”这个概念呢)有人回答:是因为我们要塑造一个“绿色健康”概念的企业,我反驳说:绿色健康概念一定要用绿颜色表达吗?况且伊利已经是绿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