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下运营商的“别样”竞争


    这十几年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之间,围绕用户开疆拓土的“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歇过。

运营商相互“杀价”拖累ARPU值

  价格不是市场竞争中的唯一手段,但却成为三大运营商早期竞争的最常见手段。自2001年开始,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入网费和话费标准上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刺刀见红的较量,为了抢夺用户,扩大市场份额,运营商们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不少地方通信业务的实际资费水平已远远低于国家规范,有的甚至比固话资费都要低。

  恶性价格战导致移动通信行业整体资费水平大幅下降,用户ARPU值严重下滑。所谓ARPU值,泛指平均每个运营商用户每月发生的业务收入和经济效益,它是衡量运营商营运水平的重要指标。

  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此营运指标严重下滑,以中国移动为例,其2009年上半年ARPU值为75元,而在2002年,这个数字为115元,同期中国城市人口人均月收入仅为1100元左右。目前归属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在2002年刚开始运营时的ARPU值为172元,到了2008年一个普通的用户只有58.1元的贡献值。中国联通的数据其2009年上半年ARPU为41﹒7元,而在2002年时中国联通的GSM用户arpu值为69元。随着像单向收费全面普及、本地及漫游费全国统一等政策的实施,单用户ARPU值还将继续下滑,而受益的是更多的普通移动通信用户。

 


运营商将会做何应对?

  进入3G时代,各大运营商都看到了价格战背后的危机,特别是利润率的急速下滑让运营商们都认识到这种“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手段并非长久之策,差异化经营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而电信增值业务就是一大突破口。
从国外运营商的成功经验看,话费收入占整体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数据业务及电信增值业务的比例已经占很大的比例。例如在无线增值业务比较发达的日本,像表现较突出的NTT DoCoMo、KDDI、SKT等运营商,移动增值业务收入所占比例达到30%。在日本,用手机看电视、用手机进行购物支付手段、用手机进行移动办公已经成为潮流趋势,这迫使运营商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将重心向增值业务方面进行倾斜。

  在九月北京举办的国际通信展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将电信增值业务也作为主力业务向参会来宾进行展示,特别是基于3G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应用,例如基于3G网络条件下的视频监控、其于移动支付的手机购电、手机购物等等,成为展会上最大的亮点。透过这次展会,我们看到了三大运营商在经营思路上的变革,从初级的资费竞争向着增值服务差异化趋势发展,“应用为王”成为运营商的变革主线。

消费者需求变化促使运营商变革

  运营商向增值业务的重点倾斜也符合消费者应用需求的改变。时代在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在变,对手机的应用需求也在进行变化。最初大伙买手机主要还是为了打电话,所以语音业务占绝大部分,而且用户对资费的敏感度相当高,才有了几大运营商的“杀价”竞争。

  可以说,现今手机不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集中了通信、娱乐、办公等多方面的功能,成为了一个综合终端平台,语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用户用它发短信、读新闻、看电视剧、导航、听音乐……

  消费者的需求变了,运营商的策略也要随之改变,这不仅仅是降价能解决的,只有是迎合消费者的新需求,满足其新需求才能够留住用户。这几年来,短信业务为首的增值业务比例持续增长,以中国移动为例,其2009年度上半年增值业务占总收入比重达到28.1%,而中国联通的这个数据为26.8%。诸如短信、彩铃、彩信、WAP、手机报等业务持续增长,而新开发的无线音乐俱乐部、飞信和12580服务客户业务等也实现了规模增长,手机游戏、手机视频、移动电子商务等产品不断得到开发和优化,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基础之上。


压宝移动支付的胜算几何?

  以这次国际通信展为例,中国移动演示了手机购电、手机钱包、电子门禁、手机购物等多项属于移动支付领域的增值业务,支付形式除了基于移动支付第一代的短信模式,还有最新的第三代RFID技术。而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早在今年6月底就推出了基于手机银行业务,只要将手机卡与银行卡绑定,用户就可以直接通过天翼手机进行转账汇款、缴费等金融服务。看来几大运营商都将宝压在了移动支付这块。

  根据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的数据,全国手机支付定制用户总量突破1920万户,上半年共计实现交易6268.5万笔和170.4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2.4%和63.7%,全年预计超350亿元的规模。如果再把用户缴纳水电费、保险、公共交通费用等移动支付涉及的潜在领域目前的营收情况纳入核算,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对于移动支付的成功概率,因为它是处于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二者中间的交叉地带,我们认为其成败取决于政策与技术两大层面。技术层面上,中国移动主推的SIMpass技术的发射频率基于2.4Ghz,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并不认同这一标准,更力主于13.6Mhz的旧有标准。

  技术上的分歧可以进行协调,而政策层面上的意见相左却会拖住行业发展的脚步。在这场“大象与犀牛”的博弈中,电信运营商由于没有经营金融业务的牌照,所以初期用手机话费购物便有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之嫌,至少也是在打政策擦边球。正因为如此,最初的手机支付只能受限于“小额”,范围也仅限于下载手机铃声、图片、购买虚拟产品等有限的业务。而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目的就是力求规范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协调与管理。

  当前关于移动支付的政策制定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政府部门的监管政策不能明确,让企业无法沿着一条合理合法的道路发展,这是像中国移动这样从事移动支付业务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

运营商期待移动商店成为下一个金矿

  如果只是基于3G网络的普通增值应用,运营商的差异化优势并不明显,而“在线应用商店”则成为运营商的杀手锏。例如中国移动今年八月就开通了Mobile Market移动应用商场,简称为移动MM.提供软件、游戏、主题等下载服务,面向40多种手机终端与操作系统平台。


  网站将提供数量众多的免费服务,鼓励用户使用;而在部分收费项目中,中移动将和第三方开发者共同分成。据此前惯例,双方分成可能为3:7。

  中移动也承认,开发者将获得手机应用商品实际销售收入的70%,中移动获得剩下的30%。如果是个人开发者,中国移动将委托第三方公司与开发者签约结算,确保开发者获得实际应用销售收入的70%。不过,由此产生的用户通信费用并不在分成范围。


中国联通看好3G视频应用


  所有的信息都是通过WCDMA实时传输到主控制中心,而每个监控目标的运行情况在控制中心地图上显示得一览无遗,诸如坐标、时速、到站时间等等数据。如果遇到突发事件,这些资料将作为证据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帮助。同时,主控制台还能对被监控目标实施远程控制,例如断油等等。目前这套“3GBus”系统已经应用于北京数百辆公共汽车上,对于车辆调度、安全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乘客提供来车预告信息服务。


中国电信主打移动商务市场


  与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不同的是,中国电信虽然也有诸如依托中国电信移动网络(CDMA1X 或EVDO的”全球眼”无线视频监控服务;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通信技术(CDMA)、中国电信的3G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车辆定位系统”;在3G无线网络和GPSOne定位技术的基础上,为司法行业而量身定做的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司法E通”,但其更重要的精力放在了全面整合中国电信品牌、产品、服务、网络、渠道和客户资源优势而创建的“商务领航”业务上。

  “商务领航”是中国电信面向所有企业客户推出的客户品牌,这与中国电信3G天翼的目标对像群是一致的,它将众多IT软、硬件产品与电信的基础通信业务、卫星通信和增值业务相融合,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

  与其它增值应用不同,中国电信“商务领航”能完成一个企业从日常办公、数据安全、企业建站、商品展示、电子商务、订单收制、配送监管等一条龙的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网上企业OA 整合平台。比如其中的综合办公业务,就能提供单位通讯录、信息应用、公文处理、工作安排、信息发布、移动邮件、协同通信等诸多功能,特别是借助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满足政企客户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