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先驱


  观察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后进国家的社会转型往往需要一个突破口,所谓“一点突破,全局皆活”是也。那么,这个突破口在哪里呢?军队!

  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一个例子。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于是日本正式迈人了资本主义社会。明治维新不是一蹴即就的,尊王与护幕、攘夷与开国等思想潮流已经斗争了数年,大批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戊辰年(明治元年,公历1868年)的战争与胜利。戊辰并非仅伏见•鸟羽一战。同年底包围若松城,对奥羽越列藩同盟的最后决战,以及次年的箱馆之战、收复北海道,也是戊辰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通观整个维新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军队的现代化和军队对现代化的期盼成为整个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肇因和起点。

  让人欣喜的是:今天,中国军队的现代化也正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局面。这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是硬件装备的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以科技强军战略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潜力,军民一体,联合攻关,使我军武器装备又发生了质的飞跃。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已由初期的空(通用飞机)潜(鱼雷潜艇)快(鱼雷快艇)为主,走向以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和海上专用飞机为主;作战武器由火炮为主发展到以鱼雷、导弹为主。五大兵种形成了遍及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兼顾常规作战、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防卫作战体系。为增加常规潜艇的攻击作战能力,我海军潜艇逐步装备了反舰导弹,并且出现了装载战略导弹的常规潜艇。随着我国战略导弹的研制成功,中国海军又研制和建造出了自已的战略导弹常规潜艇。 1997年2月,中国海军两支舰艇编队同时走出国门,走向远洋,先后出访美洲四国和东南亚三国,总航程3万多海里,两支远航舰艇编队的“领头雁”,就是素有“中华第一舰”美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112)及其姐妹舰“青岛”号(113)。1998年,我海军舰艇编队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标志着海上机动编队保障实现了长足的跨越。2002年6月,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于6月4日结束对希腊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空军随着一批批新型作战飞机和防空导弹装备部队,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使防空作战、空中作战和空降作战手段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以一种大航程、大载弹量、速度快、兼有战斗机及轰炸机功能、技术先进的战斗轰炸机为主强大的空军力量,如“飞豹”FBC-1歼击轰炸机、歼8新型战斗机等。一种新型的非杀伤性武器即高功率微波武器已研制成功,并可以随时投入战场使用。

  中国陆军野战防空部队和空军防空兵的导弹部队,共装备有多个型号的地空导弹,已经具有覆盖高、中、低、远、近全空域的能力,而其中又以中低空防御系统较为先进。90-II主战坦克是北方公司为满足现代作战要求而开发的一种全新式坦克。该坦克集中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的主要优点,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因而其使用性能优越,设计新颖,操作和维修简单。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已初步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

  其次,软件方面,精兵简政,提高军战斗力。自一九八五年后的短短十二年时间里,中国共裁军一百五十万。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军队正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方向转变。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军事人才涌现出来;一大批科技专家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军事斗争准备上,也及时进行了调整,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展开了跨世纪战略研究,制定了新的发展计划。一大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成果相继问世,使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有了大的发展。三次精简整编后,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科研单位和院校的编制数额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了,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了。全军战斗部队增加了3%,战斗保障部队增加了0.5%,陆军特种兵和海、空军的编制比例有所提高。同时减少了军官数量,提高了士兵比例。担任内卫、守护任务的地方部队从军队中划出,移交公安部门,改为武装警察部队。通过这些整编,人民解放军越来越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再次,军人职业化在稳步推进。我军干部制度多年来都是单一制,带兵的军官和医院的护士都授军衔,指挥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没有区别。1985年大裁军的同时对干部制度进行了有史以来的巨大改革,实行了干部的多元化分类管理,中国军队军官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后军队干部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挥军官,包括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军官;第二类是专业技术军官;第三类是文职干部,分为专业技术文职干部、非专业技术文职干部。指挥军官包括军事干部、政工干部、后勤干部、装备干部,他们直接负责部队指挥作战、政治工作、后勤供应和装备保障。指挥军官是中国军队军官队伍的主体。专业技术军官是在军队从事新闻、科研和作战部队中的技术工作等,他们也授予军衔,但领花标志与指挥军官有所区别,职务晋升以技术级别为标志,任职年限超过职务相等的指挥军官。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军队对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义务兵和士官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士官最低服役期5年,最高服役期达到30年,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士官较长时间的服役期弥补了义务兵服役期短难以掌握复杂武器装备的不足,为部队保留了技术骨干和带兵人才。过去由军官担负的义务兵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任务,也改由士官担任。中国军队多年来以义务兵为主体的士兵结构,逐步向以士官为主体转变,士官担任了中国军队的上千个技术岗位。目前中国军队的士官已占兵员总数的40%,全军班长全部由士官担任,技术兵种70%由士官担任,军队序列中还首次出现了女士官。随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官兵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军官队伍分工更加合理,士兵队伍逐步实现以专业士官为主体,官兵编制体制更加适应军队现代化的发展。在不突破士兵编制的前提下,把士官的编制员额扩大到90万左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军虽然没有实行职业化,但也在逐渐向职业化发展,因为士官队伍在不断扩大。不久之后,我军士官的比例将会很大,意味着向未来的职业化发展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当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各国都在探索如何使自己国家的军队走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职业化道路。从未来的高技术战争需要来看,我国也需要一支有本国特色的职业化军队。随着士官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军的职业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在中国也将会看到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出现,这对于今后更好地发挥中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至关重要。

  可以预见:军队现代化除了为我们国家的和平建设提供保障外,还必将引领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就这个意义上,“全国人民学解放军”便有了崭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