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
——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
A Study on Financial Center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彭小兵 著
作为科学出版社“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专著《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研究——以重庆为例构建区域金融体系》即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和发行(2010年1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下图1是该书的封面。
项目来源: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庆大学中国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项目经费支持。
研究背景:
本书收录我近几年对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问题及若干政策的思考和讨论。
中国长江上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理念,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之设计与制订,关系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些错误的理念、冒进的思维会祸国殃民!
金融很重要,这毋庸置疑。譬如说,“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或者“金融产业发展水平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尺和核心构成”,或者“金融中心是聚集金融资源的聚宝盆”。但这些概念的起源,并非来自于任何政治家的理念,而只能是来自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实态的观察及抽象,还有就是一些憧憬。从中央到地方(重庆),人们是如此地看重构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问题,如此热切地追求着、期盼着,说明人们对金融重要性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体现了地方政府试图改变金融资本稀缺现状的良好愿望。但是,与其说这是来自于一些人的理念、信仰,还不如说这是新中国在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重庆直辖10余年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现实之需要,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人们自发要求的,而不只总是被动地适应。考虑到这一点,就会在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具体建设行为的细节上体现差异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书共18章,共43万字,内容涵盖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概念内涵以及重庆区域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主要运用产业集群、要素市场、公司治理和博弈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实践中所凸显的各种问题,包括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基础和文化、政策环境,催化金融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培育统筹城乡的金融要素市场的思路,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和完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机制,强化金融业监管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机制设计,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结论提出了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内陆开放高地金融体系建设思路、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有大量的实践资料、数据和数学模型,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金融发展理论体系,不仅可以作为经济、金融实际工作者和经济、金融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宏观经济金融管理与决策机构、微观金融企业、金融业行业协会等部门决策者的学术参考文献。
本书的逻辑架构:
全书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中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层面,依次探讨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金融体系,宏观层面主要阐述金融监管和国家的金融政策研究;中观层面主要从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两个角度上展开;而微观层面主要是从金融公司的角度来分析。下图2展现的就是本书的逻辑结构。
图2 全书的逻辑架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