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党的发展看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在战争年代,党把艰苦奋斗精神具体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在和平时期,党把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创业之基,兴业之本。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艰苦奋斗都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应具备的精神。

  

  

      在党的发展史上,艰苦奋斗精神始创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创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十分艰巨,由于敌人经常围剿,严密封锁,战斗十分频繁,生活极端艰苦。党内极少数人感到悲观失望,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而红军在党的领导下,虽然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寒冬腊月穿的是两层单衣,睡的是木板,盖的是稻草,伤口只能用石灰水冲洗,却依靠官兵一致,同甘苦的艰苦奋斗精神,开创了依靠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艰苦奋斗精神成为我们党从早期革命至今的优良传统。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在日、伪、蒋的严密封锁,日伪军“铁壁合围”式的扫荡下,又逢自然灾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曾经弄得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为了抗战,克服物质上的困难,我们党进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亲自开荒种地,给菜地浇水施肥。周恩来尽管右臂负过伤,在中直机关纺线比赛中,被评为纺织能手。朱德种的玉米、西红柿、萝卜年年丰收。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把荒草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建设成为“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大生产运动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一次延续,它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极其重要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为我们党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的准备,完满地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为预防党执政后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毛泽东同志提醒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并强调我们不能走农民领袖李自成的道路,要迎接执政的考验。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经济文化落后,西方帝国主义封锁,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一个千疮百孔的旧摊子,我们党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艰苦奋斗的着重点从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更多地转到内部方面,转到了“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理论高度。

  

  

  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同志强调,“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重申了艰苦奋斗与反腐倡廉相联系的政治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活跃的市场经济时代对人们思想和心理的震荡,有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个别的还出现了“畸形”。他们迷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看作是寒酸小气,把它与固守贫穷、自甘落后等同起来,甚至定性为影响内需的因素。他们不知道,“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气仅为4%,煤炭是55% 。而与此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因此,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发达国家缩短差距的重要法宝,更是抵制腐败、加强执政能力的重要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强调:“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些论述可谓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和我们党80多年走过的辉煌历程的一个精辟总结。

  

  

  “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党的发展史证明,艰苦奋斗无论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过去在外部环境艰苦、物质奇缺的条件下,它是我们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战胜一切困难,达到理想的精神动力;在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渐富裕时,它是拒腐防变、检验党员干部勤政廉洁的试金石。我们一定要继承好艰苦奋斗的宝贵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赶考”中,继续提倡艰苦思“忧患”、奋斗为“安乐”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