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其人


                                                              千古一叹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人。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享年五十四岁。明末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关于金圣叹的轶事有很多,大多是赞他放荡不羁,不事权贵的。对于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他的死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在刑场上受戮并无异议,但关于具体细节则有好几个版本。

      版本一:1661年,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刚刚驾崩。阴风烈烈的刑场,马上就要行刑了。即将就戮的金圣叹被背缚着双手,叫刽子手附耳过来,低声在他耳边留下最后遗言:“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刀起刀下,咔嚓一声,人头落地。从金圣叹两耳一边滚出一个纸团。监斩官捡起展开看去,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一个纸团上写着“痛”字。 

      版本二:金圣叹临刑前请狱卒带信给家人,狱卒以信呈官,官疑其必有谤语,启缄视之,上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官大笑曰:“金先生死且侮人。”在刑场上,金圣叹向监斩官索酒畅饮,且饮且言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金圣叹文采横溢,尤善衡文评书,见解独到。议论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他曾对《水浒》、《西厢记》、离骚》、《庄子》、《史记》等进行批改,批语颇有独到见解,为后人推重。还节评了《国语》、《国策》、《左传》等书。其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人生观灼然可见。金圣叹留有诗集《沉吟楼诗选》。

     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其文学理论及批评业绩为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作出了特殊贡献。比如,他阐发了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创作不同于诗歌、散文写作的若干规律,强调小说要“因文生事”,而又非任意杜撰,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同时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和方法。此外,他还总结出了诸如倒插法、夹叙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全新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很多文学作品在金圣叹的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因为他的评注,我们能读到更精彩的经典。

      天妒英才也好,生不逢时也罢,被称作一代宗师,金圣叹当之无愧。每读其“不亦快哉”语时,常沉浸其中,相隔数百年时光与他畅谈,虽无法谋面,却神交久矣。

      一代代骚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学宝藏,也许金圣叹在其中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历史却不会忘记他,时间能冲刷记忆,也能使历史沉淀。在通往中华文明的道路上,让我们记住这千古一叹——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