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十六 万变归宗—广义凯恩斯主义
前面我们基于微分方程,推导出了乘数理论等式,并给出了乘数适用的范围,也就是说,应用乘数原理的时候,要看币阻,币阻主要是指货币的沉淀,比较形象的说法是凯恩斯理解的那样,收入100元,会消费80元,存储20元,哪么就会有一个比例系数,这个系数为1/5,大致可以表示币阻大小;当我们选择一条路径释放货币的时候,其对经济的刺激要看这条路径货币沉淀大小,比如在市场疲软的时候,我们对企业减税,哪么由于没有需求拉动,企业会把这些钱存起来,这个时候选择的是一条币阻较大的路径,根据乘数等式,货币运动会很快衰减,这就是美国盲目运用乘数原理,效果不会太好的原因。
现在我们要来看看凯恩斯的理论,通读凯恩斯的理论,凯恩斯用三大心理规律构建的“有效需求”理论,就决定了该理论偏重于市场,也就是偏重于消费的研究,而忽略了生产,所以这就决定了凯恩斯理论的不完整性,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学微分方程的角度出发,重新发现并彻底推广凯恩斯理论。
根据经济学方程,静态的说,影响经济发展周期和GDP变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币阻,一个是市容和势感,方程要求经济发展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固有周期,但是受到币阻的影响,周期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知道,在币阻的作用下,系统的周期变长了,我们前面说过,把币阻大小刚好抵消经济自然周期的影响,使得经济周期的产生主要依赖币阻的情况,称之为自由市场失灵临界点,那么在临界点下,由币阻和固有周期共同决定经济运行,在临界点上,则主要由币阻决定经济运行,真正的经济危机产生于币阻大于临界点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不能修补断裂的链条,减小币阻,那就会经济倒退。
现在我们就会明白,凯恩斯理论仅仅研究币阻很大、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建模,也就是不考虑生产因素的前提下,仅仅着眼于市场,顺带顾及了币阻作用下的提出了有限对策,这些对策的作用,最终都是通过减小币阻来发挥作用的,这个在微分方程看来,只能是半个模型,是去除势阱后的一种简单模型,所以存在着很大问题。
哪么我们简单推论,就是由于货币的相对固定流动,造成两极分化,使得有钱人消费满足,没有钱的人无力消费,货币大量沉积,潜在的凯恩斯忽略的一面是:由此形成一种企业因市场萎缩而活力减退,又进而影响依靠企业生活的人的收入,进一步加深萧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产生经济问题,这个是生产问题,凯恩斯理论缺陷就产生在这里。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凯恩斯理论对策仅仅是通过大规模的建设等,来提高无力消费的人群的消费能力,以此修补市场与生产之间断裂的环节,畅通货币流通渠道,减小币阻,增大货币流强度,而且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又会在很多情况下不自觉的沿着固定的货币流向流动,也就是企业会因此接着沉积货币,解决了燃眉之急,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是要出现问题的。
哪么我们现在仅仅以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来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凯恩斯理论适用于在币阻很大且市场只是假象饱和,很多产品仅仅是少部分人得到满足,大部分人并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采取赤字政策,其实相当于发行货币,因为债券还是相当于现金的,或者干脆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由于乘数效应,也就是施加外力(赤字政策)维持系统周期性运动,结果这种政策的效果就会放大,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系统本来沉淀了很多货币,这个时候采取大规模建设,使得这些沉淀的货币被激活,进入流通领域,这两种办法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减小币阻,增加系统货币流强度,同时增大货币振幅,一旦达到货币与实物严重失衡(微分方程要求,一定的货币量对应一定的实物,这个时候产生一个比列关系,就相当于物价),货币超过实物太多,货币与实物比列增大,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这个是胀的重要因素,而由于人们满足程度相当高,对现实生产力下的实物消费就会减弱,哪么企业将因此降低生产,这个是滞的因素,这就是所谓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对于那个时候的具体情况我没有做过仔细研究,这个仅仅是最简单的理论推论。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减小币阻,增大货币流强度不是很好的吗?恩,不错,但是这个也需要一定的限度,正如振动,超过系统承受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我们完全可以掌握这个度。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超出凯恩斯理论的范畴,在不考虑固有周期的情况下,仅仅由于币阻对经济周期作用占主导地位,在这种前提下的任何减小币阻,增加货币流强度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推而广之,视为广义凯恩斯主义。比如全民发红包、减税、赤字财政政策、家电下乡补贴等等等等,均属于广义凯恩斯范畴,甚至开动印钞机,也是可供选择的办法,现实世界也正是这样做的,美国就是这样做的,虽然这些做法凯恩斯并没有提出来,但是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在向着调节经济向滞涨发展,这种滞涨的产生从理论看是必然的,但对于美国来说,由于大量美元涌向世界各处,使得本国内美元留存并没有那么多,所以会延缓这种结果,然而一旦世界范围内出现问题,造成美元回流,那对美国将是可怕的灾难。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看见凯恩斯理论的局限了,我们据此就可以看到政策的适用性,也就可以知道哪些政策是比较好的,可以实施的,哪些是效果差的,仅仅可以作为选项,我在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看到世界如此混乱,很多人甚至是经济学家,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解决燃眉之急,当时出现了众多的声音,莫衷一是,我虽然很着急,可惜自己身微言轻,现在读者自己就可以判别这些了,再也不用听专家如何说了。强调一点,我反复说这是解决的燃眉之急,并不是首选的策略,因此只能局限于政策本身来判别一些结果,发展的本质将放在下部论述。
我在阅读《西方经济学简史》,在第91页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的境地,唯一的办法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包揽……设财政部以旧瓶装满钞票,然后以此旧瓶,选择适宜深度,埋于废弃不用的煤矿中,再用垃圾把煤矿塞满,然后把产钞区之开采权租于私人,出租以后,即不再询问,让私人企业把这些钞票挖出来,……如果能够这样办,失业问题就没有了,而且影响所及,社会之真实所得与资本财富,大概要比现在大许多。”
这段话我没有看到批驳语言,我们现在就货币沉淀来看,凯恩斯的想法也是有问题的,这就是凯恩斯理论的局限,凯恩斯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危机下,市场远没有达到饱和,人们需求远没有满足,只有很少部分人满足,这个时候,企图用这样的办法,来促进势阱的运转,其实仅仅是一种维持和延长旧势阱的办法,但是凯恩斯忘记了,开采废矿的仍然是有钱人,最终只有很少的货币改变流向,流入收入低的群体,大部分还是被有钱人卷走,而有钱人对那个时代社会主流产品需求已经满足,少部分流入低收入群体的货币用来刺激消费,拉动势阱运转的力量要大打折扣,很快就会重新陷入危机,就像振动一样,阻尼很大,动一下马上就又停止了,所以这样的办法不仅听起来有点滑稽,而且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
再来看一个在08年危机的时候争论不休的问题,即“发红包”,中国也曾为外汇分给国人争论不休,看来危机的时候,拉动市场走向一个极端,这个观点为什么会这样的流行?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很好呢,其实从微观上说这个属于下下策,就宏观上说,这个与减税政策有点相似,给富人发那点钱与不发区别不大,对减小币阻,增加货币流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对于穷人,能够起到作用,也可以因此给系统点推力,但是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力,也就是说,发红包也只能是一个不怎么好的选项。
写到这里,读者大概自己就具有了分辨力,很多危机时候专家的言论大家应该都可以给出判别了,不过还是忍不住想再评论一些东西,以前有报道说,中国的制度是最好的,我不知道根据是什么,但是我却发现,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在自由的旗帜下,危机来临,可选项就很少,而国家干预,用补贴的办法刺激消费,普及商品,提高生活质量等等资本主义无法用的办法,却可以在解决燃眉之急中发挥比较好的效果,仅仅就这一点来说,干预比之自由资本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自由好还是干预好的问题,关键是看怎么用的问题。
最后我希望网友不要在自由和干预之间偏向任何一方,不要跟着专家为自由主义摇旗呐喊,也不要跟着意识形态,为干预擂鼓助威,看待它们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对发展的利弊,而判别的标准已经给出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