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次发帖都会出现发不出去,甚看似死机的现象,这次又是这样,发了足有半个小时,竟然死机,想要保存,却不能全部复制,只能保存一部分,当然竟然以为全部保存下来,发出来一看,原来才保存一般,只好重新再写。
开题之前,请大家原谅,实在是事情太多,搞的自己没有时间思考和写作。
还要说明的是,这个章节是在和一个网友讨论后决定写的,原来以前发出来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够看懂,今天就啰嗦一点,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提醒一点:这绝对不是煽动和危言耸听,这里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推导,请大家阅读的时候,千万注意,这里是在叙述一个理论!
我们在理论的基础部分,定义了三个变量,其中市容和感抗将生产和消费以及市场联系到一起,推导出一个微分方程,用来描述社会发展,可是这个方程所描述的社会过程很多人还是不清楚,今天就从这里说起吧。
考虑这样的一种情形,忽略阻碍货币流动的因素,当人们手中积聚有大量的货币,并且想要用这些货币购置某种产品,而这种产品有现成的势阱(企业)来大量组织生产,哪么这个时候,货币开始向势阱流动,在这种推动下,势阱会越来越活跃,而当企业达到活动高峰的时候,市场也在迅速满足,这个时候,企业并不会停止生产,仍会保持一种旺盛的生产,最后使得市场饱和,库存增加,此后企业生产活动会削弱或停滞,势阱(企业)开始消化过剩的产品,货币回流向势阱(企业),直到全部消化,这个时候,势阱(企业)开始准备下一轮的生产,人们也开始积聚货币,使得下一轮的周期来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振荡周期,也就是方程所要描述的状况。
当然,我们这样的理解有点机械,这样做无非是要大家对方程所描述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实际情况复杂的多,不过我们是要进行大势的计算,也就是看看社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把这个方程用来描述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那么,只需要推广一下,就是当一个国家内部需求旺盛,会使生产活跃,而生产活跃后会导致过剩,然后处于一个相对停滞阶段,积聚下一轮发展,这就完成一个周期,我们假设势阱(企业)会在一个自然年度内,调整生产和供给,保持大约和市场需求及销售相等的状态,也就是市容和势感趋于1,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没有货币阻力和势阱迟滞作用的周期大约为6.28年,这是对前面理论的全面回顾。
现在再来重复我们在通货膨胀一节里的推论,我们看这个方程,它描述货币运动和货币流的运动位相差为1/4个周期,即相差1.57年,也就是说,市场需求旺盛和生产旺盛之间相差1.57年,生产旺盛和市场饱和相差1.57年,市场疲软到生产停滞相差1.57年,停滞到下一次复苏需要1.57年,这是纯理论的推论,有点很机械的味道,这里我想要大家记住的一点就是,市场的反应和生产并不会同步,而是有一个时间差。
那么这个结论的实证结果也是有的,也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时滞,弗里德曼曾经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认为这个时滞间隔为12到18个月,这就证明了理论推论的正确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来观察经济运行大势。
我们看,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等于是市场积累下一轮的复苏期,这个时候,国家采取的所有刺激货币释放的政策,就相当于给市场注入势能,使之能够转化成企业生产的动力,但是这种刺激的效果需要间隔6到9个月,才能够恢复到一个平均的水平,这时候会感觉到经济开始复苏,而经过12到18个月,将会明显感到这种刺激的效果,哪么我们看中国,在2008年的放贷和投入,刺激消费,这个刺激政策要等到6-9个月会有初步效果,会在12到18个月达到明显的效果,也就是说会在2009年中期开始显示效果,经济会趋于回暖,在2009年末开始显示其最明显的效果,换句话说,2009年末到2010年初,如果刺激效应引起通货膨胀的话,那么就会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至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也是个可以估算的量,这就是理论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