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伙伴,知己


 

我的朋友应该还是不少的,就同学这一快数量就非常庞大,还有同事、邻居、员工、客户、供应商等等。并不是我交友广泛,而是朋友的概念太宽泛。见过几次面,吃过几次饭,打过几次交道,彼此知道对方的名字就可以叫做朋友。
伙伴,却是屈指可数。伙伴,意义在于一个“伴”字。能陪你玩,陪你度过一段快乐的时间。陪你打球,陪你旅游,陪你看电影,陪你爬山,陪你健身,陪你做爱,陪你聊天、看电视、玩游戏。可惜的是,至今身边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乒乓球拍,已经放在抽屉里好久了,羽毛球拍也早落满了灰尘,XBOX也已经收起来了,玩是一定要有伴的,否则,你会兴趣聊聊,索然无味。玩的兴致会慢慢的消退。没有办法,只好买了一套高尔夫球杆,并不是想要玩什么高雅,仅只是因为这是一项可以一个人玩的运动,而且有点意思,易于坚持。
知己,在于一个“知”字。什么叫做知?了解、理解、知晓、看透。了解他的个性,理解他的思想、观念,知晓他的情感,看透他的行为。完全做到并不容易,所以知己也有等级的。而且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知己。
最高境界的知己,实际是上帝造了一个与你一摸一样的人,但是把它藏起来了,让你去寻找。
或者说,就是你自己。
没有朋友的人可能很少。朋友,问题不在于有无,而在于是否有友情或者叫友谊,及他们的深浅。朋友之间,并不见得有友情。
什么是友情?这是个深奥的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朋友”这个词附加了太多的东西。
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有福同享,为朋友赴汤蹈火,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等等。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功利。难道不能给你好处的人就不能与你做朋友吗?
这样做会使得朋友都没得做了。
我对朋友没有任何要求。你可以帮我,可以不帮。不要求你忠诚,不要求你祸福共享。总之,我对朋友不比对一个陌生人要求多。同样,我如果让我的朋友失望,我也会很坦然。
有友情的朋友,有点不一样。
当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在、轻松、愉悦。快乐的时候,愿意与他分享,痛苦的时候,会向他倾诉。朋友也乐于分享与倾听。
远隔千里,会收到他的问候,你知道,远方有一个人在牵挂着你。
这就是友情。是一种情感,同时也源于情感的需求。跟爱情、亲情是一个范畴的。
千万不要与其他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至于友情的深浅,则可以从收到问候的频率来判断,从与他相处放松的程度来判断,从你倾诉的次数来判断。
友情绝对是有深浅的。
有朋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千万不要生他的气,应该生自己的气。
没有几个要好的,有友情的朋友,你可能会感到寂寞。因为你的情感没有归宿,你的喜怒哀乐没人分享。没有人会想起你,给你捎来一声问候。
当然,友情可以由亲情与爱情来弥补。
也有人不会感到寂寞。李敖就说过自己从未感到寂寞,尽管没有朋友。
我是达不到这种境界。我需要朋友。
没有伙伴的人可能可能就多了。伙伴,能陪伴,在于一个共同的兴趣。认不认识,了不了解无所谓。没有伙伴,你的生活会少了许多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你会显得孤单。
我几乎没有伙伴。我那一岁的女儿算得上一个很不错的伙伴了。跟他呆在一起,玩玩具倒是很快乐。
中国,有一种活动如果你喜欢,很容易找到伙伴,打牌、赌博。可惜我不会。
与人玩,不能,快乐总是需要的,于是我就与“物”玩。
所以我家里有好多在常人看来与我的年龄不相称的“东西”。刀、枪、剑、弩等等各种把玩之物。
当然也有一点高雅一点的。书法、绘画、书籍、音像。
也有一点高雅与玩结合的东西,茶具,雪茄,烟斗等等。
古人云玩物丧志,只有一部分的道理。玩物是最高境界的享受,本身就是一种“大志”。问题在于,能否持续的“玩”。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柏拉图为什么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了。
灵魂与身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玩物是灵魂的需求,可是身体需要别的东西。题外话,不多聊了。
尽管快乐可以弥补,但是孤单是肯定的。
夕阳西下,一个人站在草坪里,挥动着球杆,余晖把我的身影拉得很长,这就是孤单。
深夜,独坐书房,点上一支香烟,靠着椅背,看着那青烟慢慢的升起,这就是孤单。
坐在桌前,等着那水壶里的水开,回忆着、想像着茶的味道,这就是孤单。
清晨,准时响起的莎拉布莱曼的歌声把我叫醒,新的一天开始了。穿好衣服,走出家门到公园里散散步,练习一下球技,这就是孤单。
孤单是一种状态,与情感无关。
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得。正是难得所以很可贵。
关于知己有许多的话。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
士为知己者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故事也不少。
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笑傲江湖》里,曲阳与刘正风的知己之谊,一定会让你震撼。
知己,不同于朋友与伙伴,他们是相互的。知己可以是单向的。
你可以是他人的知己,他人未必是你的知己。
我的书柜里,请来了许多的人,从爱因斯坦到霍金,从亚当斯密、哈耶克、奥尔森、纳什到诺斯、科斯、克鲁格曼,从拿破仑、华盛顿、林肯、丘吉尔到曼德拉,从沙士比亚、蒙田、梭罗、罗素、茨威格到李宗吾、胡适、季羡林、李敖、金庸。
我与他们神交已久,自认为是许多人的知己。
至于身边的人,很多人我是了解的非常透彻了,也算是他们的知己吧。可是,他们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真的为他们惋惜。
许多人,对知己是没有感觉与需求的。
许多人他们自己都不是自己的“知己”。又怎么可能会找到自己的知己呢?
可是,我的知己在哪里?
有一些朋友对我说过“非常了解我”之类的话,我一般不置可否。
能了解我的,至今只能在镜子前面看到。
这句话是模仿李敖的。
有人问李敖最佩服的人是谁,李敖回答说只能照镜子。
没有知己,你会感到孤独。
爱因斯坦说:我孤寂的生活,年轻时痛苦万分,而成熟之年却甘之如饴。
我还在年轻之中。我知道我为什么感到痛苦。
我期盼“甘之如饴”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朋友、伙伴、知己,可能会有交集,也可能没有。
既是朋友,又是伙伴、知己的概率跟中彩票的几率差不多。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真的是三生有幸。
现在的我,不寂寞,却感到孤独,处于一种孤单状态。
寂寞之一种感觉。
孤单是一种状态。
孤独两者兼而有之。
三者或许有交集,但也许没有。
一个人在草原上奔跑,在沙漠里独行,是孤单。
身在异乡,遭遇变故,向陌生人伸出求援之手,可是,行人避之不及,视若罔闻。这是寂寞。
鹤立鸡群,这是孤独。鸡群无法理解你为什么有这么长的脖子,长得这么高,腿着么长,无法理解你为什么要发出这样叫声。
我最怕孤单了。
因为我的身体。
我是一个有病之人,而且不轻,孤单会损害我的健康。
因为健康欠佳,所以需要运动。可是,一个人的运动真的很难坚持。我曾经试过很多办法,但没有一样坚持下来了。
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严重的是,孤单时,大脑无法放松,总是不由自举的去思考,而太长时间的思考对身体的损害很明显。何况,我的病就与大脑有关。
有一段时间,我只好跟我的女儿玩,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大脑得到片刻的休息。
对我来说,让大脑停止思考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
还好,还有一种办法,寻找自己的偶像。与偶像在一起,会让你忘记一切。
偶像我倒是不少。杰克逊、李小龙、席琳迪翁、爱因斯坦、巴顿、拿破仑等等。
朋友、伙伴、知己,都是灵魂的需求,与身体无关。一棵树、一只猪或许此方面的需求会很少。
马斯洛的超自我需求,可以解释一部分。
可是,我们忙于满足自己的身体的需求,整天忙忙碌碌,把灵魂的需求忽视了。或者想要满足而不可得。
印证了柏拉图的那句话:身体是灵魂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