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影响看美国经济走向
危机已经过去,人们对美国经济走向的分歧却并没有消失,2009年10月底至11月初一系列强弱分化极其明显的数据更是让局势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起来。10月29日,3.5%的第3季度增长数据大幅超预期;10月30日,-0.5%的9月个人支出增幅又犹如棒喝,降至50点的PMI指数更是雪上加霜;11月2日,蹿升的ISM制造业指数和现房销量又再次让人看到了狂热复苏的星光。点点滴滴,此间市场情绪之跌宕起伏一言难尽。毫无疑问,过去的第3季度体验了“超预期”反弹,其成本必将在未来分摊,就像FT社论所言“不能为此自满”。但笔者以为,过于自满和过于自卑都将产生非理性的预判,不能把超预期反弹视作美国梦的重启,也不能把随后的自然回落视作美国时代的终结,辨证看美国经济,必须从分析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结构影响开始。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引擎的影响:消费核心地位不变,贸易地位有所上升
本次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增长引擎的结构影响体现在短期和中长期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短期看,在本次危机导致的经济收缩阶段,美国消费和投资两大引擎对增长造成较大拖累,而贸易却做出了较大贡献。根据NBER划分的美国经济周期,笔者测算了1948-2001年间10次危机中美国实际GDP季环比增长年率之和与三大引擎累计的增长贡献。将本次危机与此前10次危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投资萎缩始终是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最直接的渠道,本次危机之前,消费和贸易在收缩阶段的较强表现避免了衰退程度的加深,而本次危机中,仅有贸易引擎起到了支撑作用。由此可见,短期内,贸易引擎的重要性有所凸显,而消费即便强劲反弹也难以迅速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这意味着短周期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和渐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金融危机加速了美国经济增长引擎结构转变的步伐。笔者测算了不同时间跨度内美国三大增长引擎的平均增长贡献及其在GDP增长中的占比,结果显示:1949年至今,虽然消费平均贡献的绝对值缓慢下降,但美国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度却不断增强,近60、50、40、30、20和10年来,消费平均贡献在平均增长率中的占比分别为65%、69%、72%、74%、78%和88%,但近10年以来,美国经济对消费依赖程度的上升速度过快,金融危机将促使这种过度依赖向合理依赖转变。此外,投资平均贡献的绝对值和占比均不断下降;而贸易始终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小幅拖累,但近10年来这种拖累已经消失,在危机过程中贸易更是美国经济增长引擎中最强劲的一个。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加速了美国经济增长引擎结构改变的步伐,消费作为最主要引擎的地位长期中不会改变,但经济增长对其的依赖可能将较历史水平有所下降,而贸易引擎在中长期中的地位提升将进一步加快,
综合短期和中长期,即便消费强劲反弹也难以快速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主引擎的相对疲软将削弱未来短周期复苏的力度,但长期内美国消费作为核心引擎的地位不会发生动摇,这意味着美国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可能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短期和中长期,贸易的地位都显著提升,这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弱势美元符合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利益”。
二、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从透支式增长转向均衡增长
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长期以来透支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必然结果。美国透支式增长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本的过度“虹吸”,根据彭博数据,1978年5月至2009年7月,美国金融资本净流入累计达8.33万亿美元,平均每月净流入222亿美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虹吸了大量金融资本,透支了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助力;二是政府的过度负债,自20世纪70年代起,连年赤字导致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日益沉重,2008年美国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至70.39%;三是居民的过度消费,根据IMF的数据,1980-2008年,美国储蓄率(总储蓄占GDP的比重)从19.47%降至12.63%,过度消费透支了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救助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美国财政赤字问题进一步严重。根据IMF的预测,2009年美国储蓄率可能将进一步降至10.96%,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将从2008年的5.85%升至2009年的12.46%,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将升至84.77%。为了缓解短期赤字上升的压力和长期透支增长的风险,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将在危机压力下发生转变,提高储蓄率,减少对外部金融资本的依赖,稳定政府的财政状况。我们认为,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和曲折的过程,美国居民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尚需一段较长时间。另一方面,中长期看,美国经济模式转型的趋势难以扭转,IMF预计,2010年美国储蓄率就将从2009年的10.96%初步升至12.64%,2010-2012年,美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也将从2009年的12.46%渐次降至9.96%、7.57%和6.25%。综合两个方面,增长模式的转型势必降低了短周期中美国经济的复苏力度,但也将给中长周期中美国经济较为均衡和强劲的增长提供助力。
三、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地位的影响:在发达市场的地位不降反升
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结构影响还体现在其改变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笔者利用IMF的数据,测算了美国名义GDP占全球和发达市场名义GDP的比重,以此指标为代理变量衡量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征,1980年以来,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两个周期,自2001年“新经济”运行模式终结以来,美国进入一个经济地位持续下降的通道,其GDP占全球和发达市场的比重从2001年的32.25%和40.53%降至2008年23.7%和34.2%。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于2008年恶化升级之后,危机向全球的快速扩散以及避险需求的推动导致美国经济地位有所上升,2009年,美国GDP占全球和发达市场的比重有望上升1.2和1.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根据IMF的预测数据进行测算,未来美国在全球和发达市场的经济地位可能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2010-2014年,美国GDP在全球的占比可能将从2009年的24.93%逐渐降为24.3%、24.2%、24.0%、23.7%和23.3%,而美国GDP在发达市场的占比可能将从2009年的34%逐渐升为35.67%、36.01%、36.27%、36.52%和36.66%。
笔者认为,美国在全球和发达市场中经济地位结构性的“一升一降并存”现象,具有三重内涵:其一,金融危机不仅未能终止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反而加快了新兴市场经济地位上升的进程,发达市场整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地位不断下降;其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市场内部的差异性,在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全面扩散至发达市场之后,原本就存在较大结构风险和较低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体将陷入幅度更深的经济收缩阶段,经济基础相对更加稳固的美国将通过这种差异性影响进一步夯实在发达市场中的相对地位;其三,结合前两者,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并未彻底改变美国领先全球的格局,借助金融危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美国经济有可能在中长期实现更加均衡和稳健的增长。
此外,这一不对称影响也意味着,外汇市场中美元汇率近期的快速贬值并非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的先兆,由于美元对欧元、对英镑、对日元等双边汇率是外汇市场中的主要汇率,美元指数的编制也是基于几种发达经济体的双边汇率,因此,目前的美元汇率并不意味着美元时代的终结,美元中期升值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总结:结构影响将导致美国经济短、中和长周期的复苏力度有所不同。
由于消费引擎的均衡回归、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行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较长时间,且在全球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贸易引擎的作用提升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美国经济短周期中的复苏将具有力度较弱和波动较大的特征,甚至可能出现超预期反弹后的“二次回落”。而由于透支式增长有望回归均衡、消费和贸易主引擎协力促进增长、微观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望提升,美国经济中长周期中的复苏将具有较为稳健且可持续的特征,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有望继续引领发达市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表1 不同时间跨度美国经济引擎的表现(1949-2009)
单位:%
|
平均 增长率 |
消费平均贡献 |
投资平均贡献 |
贸易平均贡献 |
|||
值 |
占比 |
值 |
占比 |
值 |
占比 |
||
危机升级以来 |
-3.8 |
-1.2 |
-- |
-4.3 |
-- |
1.16 |
-- |
危机以来 |
-1.76 |
-0.61 |
-- |
-3.03 |
-- |
1.37 |
-- |
近10年以来 |
1.95 |
1.71 |
88 |
-0.21 |
-- |
0.00 |
0.00 |
近20年以来 |
2.54 |
1.97 |
78 |
0.34 |
13 |
-0.11 |
-- |
近30年以来 |
2.73 |
2.01 |
74 |
0.37 |
14 |
-0.09 |
-- |
近40年以来 |
2.87 |
2.06 |
72 |
0.50 |
17 |
-0.04 |
-- |
近50年以来 |
3.18 |
2.19 |
69 |
0.56 |
18 |
-0.03 |
-- |
近60年以来 |
3.38 |
2.21 |
65 |
0.66 |
19 |
-0.06 |
-- |
注:表中“--”表示结果没有经济意义
数据来源:Bloomberg,以及笔者的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