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将29寸超平彩电的价格降到2000元以下,实在出乎消费者的意料。一些人逢低吸纳,赶紧直奔商场抱回大彩电。另一些人却在继续杀跌,想看看彩电价格究竟能降到什么价位。继长虹之后,创维、高露华、乐华、康佳等纷纷跟进,而且纯平彩电的价格也开始有大幅下调。多数传媒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大声喝彩,纷纷赞美竞争的活力,等待着通吃市场的赢家的诞生。也有的传媒担心价格战能打多久,会不会导致中国彩电业的大出血。
长虹真的打算通过价格战淘汰众多对手吗?至少到目前为止,长虹总是价格战的发起者,咄咄逼人,而且有备而来,诡计多端。但是,如果长虹真打算靠价格战取得市场霸主地位的话,无论长虹如何诡计多端,如何实力强大,很可能会像拿破仑一样碰到滑铁卢。俗话说得好,人急上房,狗急跳墙。现在国产彩电行业剩下的十几家企业也都是身经百战出来的,论技术、论管理都相去不远,论成本、论质量也难分伯仲,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后台,各有一班工作和吃饭的人马,真要逼到你死我活的分上,勒紧裤腰带背水一战,各彩电厂商都可能来个赔本赚吆喝。道理很简单,生产彩电的单位成本较低,固定成本较高,也许29寸彩电只要超过1200元就可以赚回材料和人工费。由于固定成本可以被看成是沉没成本,企业价格战的最低线就是可变成本线。因此,最好的情况是,如果长虹真的把彩电价格逼向可变成本线时,其他企业可能会率先倒闭,而长虹则只是接近倒闭的边缘,但将有相当长一个时期亏损经营。
如果考虑到洋彩电虎狼在侧,隔岸观火,则价格战的果实究竟会落入谁手就更值得怀疑了。目前市场上日本彩电基本没有参与价格战,我看并不是日本彩电以质取胜,不屑于价格战,而是日本彩电坐看国产彩电鹬蚌相争,等到国产彩电企业打到两败俱伤时,再参与价格战,收拾残局。那时候,可供日本彩电企业选择的手段将会很多,收购、兼并、注资控股都是现成的法子。其实,到不了价格战山穷水尽之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彩电企业会主动寻求被日本彩电企业控股,以换得企业继续存在,即使是给日本贴牌生产。1921年通用汽车公司就是这样被杜邦公司控制的。
我看,长虹的领导人可能是误入了竞争陷阱,其思维可能是被竞争万能论所误导。其实,作为国内彩电业的龙头老大,完全有可能以屡屡发动价格战的实力和魄力,对各大彩电企业威逼利诱,纵横捭阖,形成一个年产2000万台彩电的大型企业,统一品牌,统一广告,统一定价,统一采购,统一经销,统一服务,统一生产,统一研发,统一进军海外市场。办法也很简单,对愿意加盟者进行资产评估,换算成新企业的相应股份,按股份多少和经营能力强弱组织董事会和执行机构,然后对加盟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作全盘规划。
这才是大手笔的市场竞争。事实上,这是各国跨国公司的主要成长途径之一,特别是美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主要途径,有成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可供借鉴。一百多年以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美国各市场上竞争者多如牛毛。激烈的竞争导致价格不断下跌,全部商品的批发价格指数自1869年的151降至1886年的82,农产品在同一时期自128降至68,金属和金属产品则自227降至110。美国制造厂商不得不采取步骤合并,首先是建立全国性的同业公会控制价格和生产。单是五金工业,就有50多家不同的同业公会(或称卡特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尽管同业公会控制价格的措施越来越复杂,仍然控制不了恶性竞争。于是,托拉斯就应运而生了。加入托拉斯的公司把它们的股份转交给理事会托管,各公司得到等值的信托证券。经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开始仍然主要是控制价格,很快就遭到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的禁止。于是托拉斯一变而成为控股公司,进而从横向联合向纵向联合发展,改组为由支薪经理管理的集中采购、生产、销售的现代工商企业。
美国第一家合并企业出现在石油工业中。1872年,石油业为了控制日益增加的产量和不断下跌的价格,成立了全国炼油厂商同业公会。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厂就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是同业公会的第一任主席。可是同业公会未能控制住价格和生产,洛克菲勒很快便认识到,这种联盟只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他和他的合伙人于是决定依靠大量生产和低成本作业所提供的经济威力来取得竞争对手的合作。首先,他们向铁路公司提出,如果标准石油公司能够于每天提供60车石油的运输量,铁路公司应把每桶运费自2美元降至1.35美元。铁路总经理马上就接受了这个条件。因为如此大量的、有保证的运输任务将使他能更有效得多地来规划其设备的利用。标准石油公司接着就邀请主要炼油商加入此种优惠运费率协定。运输上的控制提供了一项武器,它防止了新竞争者的出现,对于已加入标准石油卡特尔而又想跳出者也构成了一种威胁。1880年时,公司数目达到了40家,当时洛克菲勒及其四个合伙人已经拥有联盟成员公司七分之四的股权。1881年,这个联盟控制了全国将近90%的炼油能力。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联盟认为必要,它就可以轻易地击垮剩下的少数几家炼油厂。完成横向联合后,洛克菲勒开始进行纵向联合,首先是统一原油采购。由于洛克菲勒直接向原油生产商采购,曾经生意兴隆的石油交易所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便纷纷倒闭了。接着,执委会决定甩开或买进批发商,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然后,托拉斯就介入原油生产,三年内标准石油托拉斯即囊括了全国石油生产的25%。
尽管后来标准石油托拉斯被判违法,拆成七个不同的公司。但这七个公司却紧密配合,人称七姐妹,依然牢牢地控制着石油业。随着各行各行的加速集中,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渐渐地就只反价格联盟,不反集中生产经营和寡头垄断,加速了美国各行业内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巨型企业的产生。到1947年,美国200家最大的企业就占有制造业增加价值的30%,和全部制造公司资产额的47.2%。这些企业是美国经济成功的核心力量。正是依靠这些巨无霸企业,美国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打败竞争对手,才有海内外的高额垄断利润,才可以支撑职工的高工资,才有美国人的高生活水平。
这才是美国经济成长的秘诀。美国经济成长靠竞争,更靠垄断性大企业。有市场,更有垄断性企业的统盘计划。其实,杜邦公司接近美国化学工业部,通用、福特、克勒斯勒相当于美国汽车工业部的三个局,美国波音公司简直等于美国民机工业部,这些大公司内部有着高度协调的计划。问题是美国和美国在中国的徒子徒孙们只告诉我们竞争,不告诉我们垄断;只告诉我们市场,不告诉我们计划。于是,竞争崇拜、市场崇拜成为新的舆论铁律,害得长虹、海尔、格兰士这样的优秀企业都落入到美国人布下的思维陷阱,想不出或者不敢想通过联合谋求市场垄断地位的成长方法。
当然,以中国市场之大,彩电市场也不太可能由长虹一家通吃,但形成两三家大企业则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十几家企业之间无法达成价格默契,两三家企业就可以避免价格战,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九十年代的国际潮流恰恰与国内相反,国内企业在追求多样化,国际企业却在追求核心化。现在十几家大型家电企业每家的产品线都很相似,在每一个产品市场上都展开着激烈的角逐。如果家电业调整后,每个产品市场上也许都只剩下两三家大企业,每家大企业均供产销和研发一条龙,一业为主,兼营别业,则有可能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家电业就有可能成为外战内行的高手。
有人可能会批评,这不是主张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吗?我是一向主张保护弱者利益的。问题是,谁是弱者?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中国企业都还是弱者。现在国际家电业巨头虎视眈眈,以品牌、质量、性能和价格比,还有市场策略的全方位优势,准备扫荡中国市场,其最有力的舆论武器正是与消费者结盟,以消费者的名义淘汰中国企业。如果中国企业被淘汰,中国人就会失去高薪岗位,当不成消费者。在美国,左翼力量总是站在批判垄断企业的立场上。但在中国,左翼力量却必须支持民族企业尽快成为垄断性企业。这正如民族主义在美国是右翼,在中国却是左翼一样。
只是我要告诫中国未来的垄断性企业,当你成长起来以后,别忘了是中国人在支撑你企业的成长,别逃避税收义务。并且,不要通过垄断性高价来掠夺百姓,而要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的低成本优势来实现高利润,要通过整合优势来加强研究与开发,冲击国际技术优势,回报中国老百姓以更加优质廉价的产品。当然,善意需要法制化保证。对于未来的垄断性企业,中国政府需要立法加强对其引导和管制。据传,正在拟订中的《反垄断法》将采取如下原则:禁止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而不禁止垄断状态本身。只要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不滥用垄断地位,法律就不会去干预它。我想这是懂得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务实做法。中国市场既苦于竞争过度,又苦于竞争不足。对于竞争过度的家电业,要力促其合并成长。对于竞争不足的烟酒等行业,要力促取消地方保护。对于滥用垄断地位的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则要加强民主化的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