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品牌,一路走来,一路精彩。
2004年,黄鹤楼重启经典;2006年,当选为“中国烟草十大梦想品牌”;2007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08年,入选“中国烟草最具爱心品牌”;2009年,湖北中烟成为“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入围企业……
腾飞于长江之滨,飘香于五湖之内。
今天,没有人怀疑“淡雅香”在“中式卷烟”香型品类中的经典代表地位,更没有人怀疑“黄鹤楼”这个高端品牌的可持续成长能力。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如此评价:黄鹤楼是后来居上,异军突起的代表,也是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进步的象征。
需求永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原点
“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从来都不会是竞争对手的施舍。
“后来居上,异军突起”的力量源自何处?
“技术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出乎人们的想象,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湖北中烟总经理彭明权一语中的。
且看彭明权本人的解读: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差异。我们要避免走同质化、低水平、重复性的残酷竞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差异最终为了什么?是避开竞争吗?不,是满足潜在的更新、更高、更实在的需求。
不争他人之所争,争他人之所不争,是竞争的另一种境界。
需求永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原点。所有的创新,需瞄准潜藏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原点,通过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体现出来、支撑起来。
技术要感知人心
如何才能探听到消费者心智中的需求指向?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击中让消费者怦然心动的关键点?
“脱离市场谈需求、谈技术、谈创新没有任何意义,技术研发要更多地注重市场、关注消费者。”彭明权说。
2003年,上任伊始,彭明权亲自带队南下荆州,与乡邻里长坐到一起,探讨烟叶与生产;同终端用户坐到一起,谈论价格与口味……
每去一次,对市场就多了一层的认识,对消费者多了一份理解。每去一次,都有新的信息反馈给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就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对配方工艺改进一次。
上下同欲者胜。40余次南下,行程万里。荆州一役给了所有员工“贴近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生动案例。
得荆州以晓天下。技术人员遍寻荆山楚水,配方车开进市井郊巷,市场调查全方位覆盖销区……
终于发现,追求天然、崇尚健康、青睐自然,就是消费者心智需求的新风向。
在产品源头上,黄鹤楼采用神农架所特有的天然本草提取香精香料,利用恩施“清江源”富硒烟叶和神农架“金神农”烟叶为原料;再利用独特的生产工艺,经过371道特色工序对产品进行精细制作……
天然香、本草香,成功触发消费者心中的俗世真香;低危害、高香气、高品质的“淡雅香”,直击消费者心智中的价值诉求。
文化要深入人心
技术落地转,文化空中转,品牌才能在消费者心中转。
黄鹤楼品牌的直观意境,很容易引起消费者对“黄鹤楼”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的联想。
唯有道者得。尽管黄鹤楼品牌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体验上,不战已先胜一筹,但是如果“黄鹤楼”仅仅循着这条大家都能看到的路,也许不会有时至今日的成功。
2004年,1916·黄鹤楼上市,几度脱销,这一现象在行业内外被广泛关注。随后,感恩、漫天游、问道、品道、论道等系列新品及储备产品相继问世,莫不惊艳一方。
舞弄美学设计,创造艺术盒型,没有见过黄鹤楼之前,不敢相信烟盒可以这样变化,可以这样精致,可以这样演绎。
有人说,湖北中烟人肯定是将黄鹤楼品牌当作艺术品在打造。
每一款产品的开发,力求既能烘托千年文化浸润的荆楚风骨,又能折射南洋血脉饱含的民族工业精神;既具备东方传统哲学的思辨,又吸纳西方简约艺术的精华;“内外兼修、品位卓然”的“雅士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尊重。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制造”已经过剩,看上去是真的。其实,某种意义上,“中国制造”的过剩,恰恰是因为“中国制造”的稀缺造成的。
缺什么?缺高附加值品牌。
高附加值来自哪里?
来自技术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来自用技术打造消费者可感知的附加值,用文化营造一种情境诉求,将技术、文化与品牌三者完美结合。(作者 占林涛 下篇预告:“两园三基地”支撑品牌异军突起)
《创新铸就经典黄鹤楼》系列报道之二—创新的力量超乎人们预料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