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应学会如何给政府“找茬”


    

让人大代表更充分地“找茬”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虎城 

近日,在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09年首期市人大代表计划预算审查专题培训班开班。这应该算是中国第一起专门培训人大代表提高预算审查能力的活动,具有指南针意义。从上海市财政局11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市级预算信息公开的实施方案》,到近日上海人大快马加鞭启动预算培训,为其应行使的真正财政审查权做准备,可以看出上海在公共财政公开方面不仅加快了推动财政信息公开的进程,而且合法性色彩更浓。

今年10月份,广州市财政局率先公开了市一级的部门预算,公众可以上网查阅114个政府单位2009年的收支计划。这一项公共财政公开的做法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褒扬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但批评者也只是对其中具体开支进行批评,而对于财政预算公开这项举措却都是认同的。财政预算公开,其实是一项长久以来的呼吁。近些年的全国两会,不少人大代表就曾抱怨过公共财政预算太庞大,太专业,给代表的时间又太短,还没看完就要表态支持与否,经常使得财政预算表决走过场。这种情况不只在全国人大出现,在闵行区人大也出现过。今年闵行区两会时,作为全国人大选择的人大制度改革试点,曾将完整的预决算信息向人大代表公开,但在短短几天的试点中,发现大部分代表并非从事专门经济工作,预决算报表看不懂,而少数看得懂报表的代表则反映时间太短,来不及消化。

 

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财政预算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往往云山雾罩,制订得过于专业、复杂,让人大代表看不懂;第二个问题是人大代表个人所存在的问题,相当多的人大代表不具备看懂财政预算的能力,尚需提高参政议政的素质。一个很现实的矛盾是,绝大多数人大代表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有的还担任党政要职,而审查预算是个专业程度较高的工作,如果不加以培训,即便是把家底掏出来让代表审核,也是“张飞穿针眼,大眼瞪小眼”,没太多用处。上海专门培训人大代表的预算审查能力,是开了培训代表专业能力的先河,虽然过去也曾有过人大代表培训班,但培训内容大多是如何发言以及注意事项等,注意的是政治上的配合。令人惊喜的是,上海这次不是培训“如何配合”,“如何不添乱”,恰恰相反,是让代表如何看懂财政预算,如何给财政预算“找茬”。

 

只有人大代表多“找茬”,政府决策才能少犯错。没有谁是先知先觉的,也没有谁是英明神武永不犯错的,政府是由人组成的,人会犯错,决策也有可能出现各种偏差,这没有什么好忌讳的。在一些国家,议员一般都会从事前到事后都紧盯政府的各项决策,不断“找茬”,以让决策更合理,施政更公平。那些议员能办到的事情,我们的人大代表也应当办到。只要有利于促进决策民主、决策合理,我们就不应该忌讳给政府“找茬”,应当树立这样的新认知:给政府“找茬”,是帮助政府更好地施政,而不是添乱。但是,“找茬”又是很专业的一个活,作为人大代表,应当比一般老百姓更专业地“找茬”,要“找对茬”,不能为了“找茬”而“找茬”。要做到这一点,人大代表必须提高自身能力,能力不够的学习,学习还达不到的应自动请辞,让选民另选高明。如果一个人大代表总是乐于当橡皮图章,干啥都是好好好,从来不投反对票,从来不“找茬”,比如山西有从第一届一直干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骄傲地声称从来没投过一次反对票,那其实是辜负了选民的信任,愧对了人大代表的职责,也推动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

 

但类似于审核财政预算这样的工作毕竟过于专业,除了培训部分人大代表在这方面的能力之外,不妨吸纳国外经验,考虑设立专职代表。第一,专职代表可以跳出原有的圈子,规避不必要的人情干扰,做到更客观,而现有相当比例的代表由官员、商人组成,个人公正性容易受到影响;第二,专职代表有时间来专门“找茬”,他们自我学习专业知识,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找茬”素质来帮助政府提高决策水平;第三,专职代表还可以设立代表工作室,听取选民意见,也可以吸纳相关专业精英加入到智囊团中,为其“找茬”提供最为专业的指导;第四,专职代表通过自身的努力,无形中也为其他代表提供了榜样,促使其他代表主动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

 

  让人大代表更充分地“找茬”,上海人大迈出了具有指南针意义的第一步,但愿类似培训“找茬”能力的活动越来越多。(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士)

  

  本文系博主为东方早报11月20日所做社论,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