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宅畅销与保障房不足


  香港创造了全球公寓最高单价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内地房地产界。

  10月14日,香港恒基地产在著名的豪宅区半山开发的天汇项目,一套总面积6158平方英尺的复式公寓,以4.39亿港元成交价,每平方英尺达7.128万港元,约合每平方米67.53万元人民币。同层另一套公寓以每平方英尺6.4605万港元的价格成交,总价3.97亿港元。据说,此记录超越了此前伦敦海德公园一号的最高售价,该项目“楼王”面积1858平方米,成交单价约66万元人民币。

  吹毛求疵一下,有人将单价约67.53万元人民币夸大到了约70万元人民币;恒基地产只透露买主拥有香港注册公司,有人却直接转换为内地富豪。

  7月份我曾去看过香港新鸿基地产开发的天玺豪宅示范单位,上半年售出的近400套公寓,均价每平方米20万元,已吓我一大跳。据介绍,该项目的最高报价为400平方米、总价3亿元人民币,约合每平方米75万元。如此看来,天汇与天玺大有一拼。

  听到香港天汇创造世界纪录的消息,有的上海地产商兴奋不已,有的北京地产商直呼自己卖得太便宜。多年前,我就抨击过那些将北京、上海、深圳房价与香港、伦敦、纽约相比的地产商,因为北京、上海、深圳与那些真正的国际化城市,没任何可比性。但这种畸形的攀比心态从来不曾消退。最近,这些城市豪宅的“疯卖”,更催化了地产商们冲刺房价天际线的激情。

  我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伊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学习的是香港模式。不断创造地价和房价的新高峰,是香港模式的必然产物。但这种开发模式制造的香港房价,一年多时间曾经暴跌60%,在同一开发模式下的内地却不可能发生。假如房价暴跌60%,许多地方城市的财政就会接近破产。

  有些城市,虽然房价飞涨,豪宅畅销,却可能无力支撑保障房建设的资金需求。所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10月16日联合印发《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批超过30个城市,可利用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超过1.2万亿元,其中闲置资金规模已达数千亿元。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直备受资金问题困扰。以经济适用房为例,今后3年,全国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需要建设资金超过1万亿元。而各级财政的资金支持主要针对廉租房,对经济适用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房建设,基本依靠银行贷款“一条腿”走路。所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就打起了住房公积金的主意。

  遗憾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对《实施意见》的相关要点进行解读时,只字不提《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该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也就是说,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个人的。

  《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应当存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受委托银行开立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专户,用于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费用和建设城市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也就是说,在保障房方面,住房公积金最多能用于建设城市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将其擅自扩大到包括经济适用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在内的整个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是越权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其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想打住房公积金的主意也不是不可以,修改《条例》就可以了。早在2006年底就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么长时间,几个《条例》都修改完了。改完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但他们似乎宁愿无视《条例》的存在。

  天价豪宅迭出与保障房资金不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也许什么关系也没有。至于你愿意如何联想,我无权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