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下面我们来讲第六章。请看原文: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经·系辞》第六章
这一章,也基本是对《易经》的一个赞词,但是和前一章相比,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我在准备这一章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这一章和前一章,完全是两个人写的东西,不在一个档次上。为啥子呢?我们下面简单来说一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这里的“御”就是驾驭、限制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界限、边际。这一句就是说,易这个东西非常广大,非常了不起,你说它远到天边,也没有什么能够界限它,因为它是无边无际的,就是这么样的感觉。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迩就是近的意思,以言乎迩,就是说可以近到没有距离。什么东西和我们没有距离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易道这个东西,近到了极点,就是一种澄净、安静,同时又纯正不邪,是这样一种感觉。所以说是“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总体上来说,易道这个东西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远可以远到没有边,近可以近成零距离。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放开之后,天地之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到。弥六合,弥就是充满的意思,六合就是四方上下。精神状况放开了,整个空间都可以充满,无处不到;精神状态要收敛的话,就可以退到无人知晓、连自己都不知晓的地步,到了最秘密的地方。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就是说,把易道放在天地之间,那一切东西就不用说了,都让易道说完了,全部包括进去了。以上这一段,就是从广、大、远、近这几个角度来赞美易道完美无缺、一切无不完备的功能。也没有多少具体的深意,总之就是个赞扬话。
下面一段“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这是乾卦所比喻的物象,在安静的时候就成为浑沌一团,这个专,通抟,指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庄子》里面说的中央之帝曰浑沌还没有开窍时候的状态。“其静也专”,也可以说是静到了一个极点,乾要静到极点的话,就是没有感觉,找不到的。“其动也直”,就是说乾卦要动的话,是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是以大生焉”,正因为这样,才能生发万物。“大生”就是天地万物、一切东西都是由这里生发出来的。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坤卦之象是什么呢?“其静也翕”,我们经常说一张一翕,张就是打开,翕就是关闭,也有收缩、收敛、收藏的意思。坤卦安静的时候,万物都收敛在其中,坤卦一旦动起来,就处于辟,也就是开放、开辟的状态,所以可以产生很广大的包容性,所以是“广生焉”。
上面这几句,本光法师认为不好,说得有些似是而非。方山易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乾坤分开了说,分开了配,比如乾配广,坤配大,这样分开不好。乾是静专动直,坤是静翕动辟,这个说法也很牵强。实际上在成象之后,乾坤二卦是有具体所指的物象。比如乾卦指的是天,坤卦指的是地,天地乾坤的感觉,也并非是一静一动、一开一合这么机械。在古卦辞、古爻辞里面,也找不到这个说法的依据。另外,这一段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产生了很多歧义和误会,有些歧义和误会还让后人啼笑皆非。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跑到西方去学了外国的一些文化研究方法,自以为开了眼界,将西方人类学中的一些方法挪过来,用在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上面。这些人本身自己就没有搞通中国文化,学了一知半解的西方观念以后,一边硬套,一边还大放厥词。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在“打倒孔家店”的风潮中也不能幸免,甚至把《易经》说成是来源于古代的生殖器崇拜。
郭沫若、钱玄同这批人就是持这种观点。他们说《易经》是由一阴一阳组成的,表示阳仪的一杠,就是从男性生殖器的形状上来的;表示阴仪的符号,是中间有个口子,就是从女性生殖器来的,这样男女生殖器相互配合,就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甚至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一段,直接就解释为男女交媾之事。下面还有理由,说《系辞下传》里面还说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就联想到类似《金瓶梅》这种小说里面说到的阳物、阴物。这是哪里跟哪里啊?风马牛完全不是一回事。《易经》是非常古老的经典,后期的艳情小说是很晚出现的,因为写小说的人为了避讳写到这些器官,就把《易经》里面的词语拿出来,阳物象征男性,阴物象征女性。这些妄人的分析恰恰是倒因为果,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从来就没有阳物、阴物是男女生殖器的说法。古人说阳物阴物,那是给万物分阴阳,阳物就是属阳性的东西,比如太阳、龙马这些,阴物就是属阴性的东西,比如月亮、母子牛这些,跟那些器官毫无关系。
“五四”以来的这一批知识分子,看起来在近代史上很出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当时的国运处在那种时候,社会变革处在那种时候,他们恰恰有那种福报可以去留洋,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是又没有把西方的教育学透,学得一知半解,都是泡了短短几年就回来了,回来了就搞运动,就要标新立异,目的就是产生轰动效应。整个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可能就是近一百来年标新立异的说法最多。一些真正埋头于学问,真正下功夫做学问的大家却不这么看,他们把搞新文化运动的这批人看得清清楚楚。陈寅恪先生就非常清醒,他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将对中国未来社会埋下非常严重的隐患。我们现在来看,事实上确实如此。
现在传统文化都衰落到了什么地步啊?真的是不堪入目。像波师兄这种半罐子水的人都可以坐在这里讲传统文化,其他就可想而知了!我也确实是没有办法,如果现在能多有几个像冯老师这样的老夫子来讲,我一辈子闭嘴跟他们学修都嫌时间不够。现在我在这里叽叽呱呱,也是没有办法,但愿以后能有更多真才实学的人站出来讲,像我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好赶快靠边站。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经·系辞》第六章
这一章,也基本是对《易经》的一个赞词,但是和前一章相比,就没有那么精彩了。我在准备这一章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这一章和前一章,完全是两个人写的东西,不在一个档次上。为啥子呢?我们下面简单来说一下。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这里的“御”就是驾驭、限制的意思,引申出来,就是界限、边际。这一句就是说,易这个东西非常广大,非常了不起,你说它远到天边,也没有什么能够界限它,因为它是无边无际的,就是这么样的感觉。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迩就是近的意思,以言乎迩,就是说可以近到没有距离。什么东西和我们没有距离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易道这个东西,近到了极点,就是一种澄净、安静,同时又纯正不邪,是这样一种感觉。所以说是“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总体上来说,易道这个东西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远可以远到没有边,近可以近成零距离。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放开之后,天地之间无所不包,无所不到。弥六合,弥就是充满的意思,六合就是四方上下。精神状况放开了,整个空间都可以充满,无处不到;精神状态要收敛的话,就可以退到无人知晓、连自己都不知晓的地步,到了最秘密的地方。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就是说,把易道放在天地之间,那一切东西就不用说了,都让易道说完了,全部包括进去了。以上这一段,就是从广、大、远、近这几个角度来赞美易道完美无缺、一切无不完备的功能。也没有多少具体的深意,总之就是个赞扬话。
下面一段“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这是乾卦所比喻的物象,在安静的时候就成为浑沌一团,这个专,通抟,指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庄子》里面说的中央之帝曰浑沌还没有开窍时候的状态。“其静也专”,也可以说是静到了一个极点,乾要静到极点的话,就是没有感觉,找不到的。“其动也直”,就是说乾卦要动的话,是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是以大生焉”,正因为这样,才能生发万物。“大生”就是天地万物、一切东西都是由这里生发出来的。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坤卦之象是什么呢?“其静也翕”,我们经常说一张一翕,张就是打开,翕就是关闭,也有收缩、收敛、收藏的意思。坤卦安静的时候,万物都收敛在其中,坤卦一旦动起来,就处于辟,也就是开放、开辟的状态,所以可以产生很广大的包容性,所以是“广生焉”。
上面这几句,本光法师认为不好,说得有些似是而非。方山易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乾坤分开了说,分开了配,比如乾配广,坤配大,这样分开不好。乾是静专动直,坤是静翕动辟,这个说法也很牵强。实际上在成象之后,乾坤二卦是有具体所指的物象。比如乾卦指的是天,坤卦指的是地,天地乾坤的感觉,也并非是一静一动、一开一合这么机械。在古卦辞、古爻辞里面,也找不到这个说法的依据。另外,这一段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产生了很多歧义和误会,有些歧义和误会还让后人啼笑皆非。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跑到西方去学了外国的一些文化研究方法,自以为开了眼界,将西方人类学中的一些方法挪过来,用在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上面。这些人本身自己就没有搞通中国文化,学了一知半解的西方观念以后,一边硬套,一边还大放厥词。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在“打倒孔家店”的风潮中也不能幸免,甚至把《易经》说成是来源于古代的生殖器崇拜。
郭沫若、钱玄同这批人就是持这种观点。他们说《易经》是由一阴一阳组成的,表示阳仪的一杠,就是从男性生殖器的形状上来的;表示阴仪的符号,是中间有个口子,就是从女性生殖器来的,这样男女生殖器相互配合,就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甚至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一段,直接就解释为男女交媾之事。下面还有理由,说《系辞下传》里面还说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就联想到类似《金瓶梅》这种小说里面说到的阳物、阴物。这是哪里跟哪里啊?风马牛完全不是一回事。《易经》是非常古老的经典,后期的艳情小说是很晚出现的,因为写小说的人为了避讳写到这些器官,就把《易经》里面的词语拿出来,阳物象征男性,阴物象征女性。这些妄人的分析恰恰是倒因为果,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从来就没有阳物、阴物是男女生殖器的说法。古人说阳物阴物,那是给万物分阴阳,阳物就是属阳性的东西,比如太阳、龙马这些,阴物就是属阴性的东西,比如月亮、母子牛这些,跟那些器官毫无关系。
“五四”以来的这一批知识分子,看起来在近代史上很出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时势造英雄而已。当时的国运处在那种时候,社会变革处在那种时候,他们恰恰有那种福报可以去留洋,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是又没有把西方的教育学透,学得一知半解,都是泡了短短几年就回来了,回来了就搞运动,就要标新立异,目的就是产生轰动效应。整个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可能就是近一百来年标新立异的说法最多。一些真正埋头于学问,真正下功夫做学问的大家却不这么看,他们把搞新文化运动的这批人看得清清楚楚。陈寅恪先生就非常清醒,他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将对中国未来社会埋下非常严重的隐患。我们现在来看,事实上确实如此。
现在传统文化都衰落到了什么地步啊?真的是不堪入目。像波师兄这种半罐子水的人都可以坐在这里讲传统文化,其他就可想而知了!我也确实是没有办法,如果现在能多有几个像冯老师这样的老夫子来讲,我一辈子闭嘴跟他们学修都嫌时间不够。现在我在这里叽叽呱呱,也是没有办法,但愿以后能有更多真才实学的人站出来讲,像我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好赶快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