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影评:孙周无才《秋喜》难


    原来人们说葛优是葛存壮的儿子,现在人们说葛存壮是葛优的父亲;原来人们说蒋雯丽是顾长卫的妻子,现在人们说顾长卫是蒋雯丽的丈夫。把两个人放在一起说的时候,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大,就为主,而另一个人则会被衬着说,成了辅。当我看完了孙周的作品《秋喜》之后,联想到孙淳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饰演的那个才貌双全、气度不凡又阴险狡猾的袁世凯,我要说,孙周是孙淳的哥哥;而联想到孙周的影片《漂亮妈妈》和《周渔的火车》中的女主角,早已因为第一代谋女郎的角色而光彩照人的巩俐,我又要说,孙周是巩俐这两部影片的导演。可是,孙周本身的才华和星光又表现在哪里呢?看过几部孙周的作品之后,我能感觉到,这是个心气很高的导演,可惜他的天赋、他的悟性、他的才华和他的功力,和他的心气相比,显得太力不从心了。有些大导演在处女作的时候就一炮走红,之后又是好戏连台,孙周则像是一锅永远烧不开的水一样,出道很早,却永远走不进一流导演的行列。
    当代很多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有一个特点,越是无才无能的越喜欢紧跟,而有才有能的人,却未必有那份忠心。这话也可以这样说:因为无才无能了,无法靠才华来登顶,只能借助点什么为自己增光添彩。在那非常时期,浩然成了中国最懂得紧跟的作者,也跟出了当年一条金光大道上的一片艳阳天,然而,这类作品,由于它的光芒不来自于作品的艺术功底,而来自于照耀,当照耀的光芒移向别处之后,作品也就立即黯然失色了。早已经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了,可惜有些作者由于悟性太差,还在此道上前赴后继的;今年的献礼片运动,又让一些艺术才能有限的艺术投机者们,逮着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机会。孙周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
    这几十年里,我看到的太多主旋律影片,难见艺术精品;所以,我一听是主旋律影片之典型的献礼片,就没了兴趣。我之所以耐着性子看完了孙周的献礼片《秋喜》,是因为有网友说这片子有同志片的味道,这让我感到很好奇,作为同志,我很想尝尝这主旋律下的同志味是什么味道。看完之后,我觉得影片所谓的同志味,不过是不了解同志的同志敏感者的神经质而已;我对此片更多的感受,是孙周到底是从那非常时期过来的的导演,此片带有太多那个时代电影作品的痕迹,做作和虚假。
    我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看到过一幅漫画:一个小孩子在看电影,影片中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和猥琐丑陋的反面人物一出场,就让观众看出来了;尽管观众看出了正反,演员们还在装模作样地演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戏,小孩子坐不住了,一指那明显的坏蛋,大喊道:“他是坏人!”这幅漫画非常幽默也极具讽刺意味地点中了我们太多文艺作品的死穴。早就是被观众们唾弃了的电影表现手法了,孙周导演却还在《秋喜》中乐此不疲的、津津乐道的。他意识到了剧本的做作,有意让相貌堂堂的孙淳和其貌不扬的郭晓冬,换位演了反正角,怎奈戏本身大结构上的幼稚可笑,不是这简单的演员换位可以弥补的。酒楼杀叛徒的重场戏就是影片最典型的大笑话,敌人的包围圈形同虚设,反派夏惠民成了狗眼珠子的大傻瓜。这是在笑话敌人的愚蠢呢,还是想告诉我们秋天的喜悦来得太容易了呢?
    影片既然名为《秋喜》,着眼在1949年秋天的喜悦上,就应该铺垫那年秋喜之前的春寒和夏酷;孙周导演不知道是不懂反衬呢,还是对逻辑的理解有限,他不但不去营造春寒的逼人和酷夏的残忍,反而把秋喜到来之前的广州城表现得风情浓郁的,温暖丰满的。这让没有经历过1949年前后生活的我在看片子的时候,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既然秋之前的春和夏都是那么地美好,又何来秋喜的感受呢?
    影片的片名和人名也让导演给我们说得糊里糊涂的。一方面说,秋喜,秋天的喜悦,会让我们感到,这是在说1949年秋,建国的喜悦;另一方面,影片又告诉我们,在广州,船上的很多女人都叫秋喜,片子里那个挖空心思要上男主人床的丫头叫秋喜,一个妓女也叫秋喜,这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秋喜的多重含义吗?
    这样的莫明其妙也表现在某些细节设计处。片中反复出现了丫头秋喜光脚走到了主人房门口的细节,强调这样的细节,我原以为会有伏笔的味道呢,结果任何戏也没有,那导演反复表现此细节的目的何在呢?
    几十部献礼片闹哄哄地走了过场,有的没有引起任何的社会反响,国家的宣传经费轻易地被打了水飘;有的虽然有些反响,但那反响却不来自于影片的故事或是主题,而是来自于喧宾夺主的明星效应。看完孙周导演之前的一些作品和这部粗制滥造的《秋喜》之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不懂得春播的人,是不可能赢得秋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