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沃尔沃交给中国 福特不必心痛


     

把沃尔沃交给中国 福特不必心痛

     吉利竞购沃尔沃,终于从传闻变为新闻。

    “福特相信,吉利有潜力在未来成为沃尔沃负责任的东家,从而让沃尔沃保持它的核心价值和品牌独立性。”当福特CFO刘易斯·布斯在宣布吉利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的声明中说出这番话时,心情一定是复杂的。从2007年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一家投资集团,到去年捷豹、路虎转手塔塔,如今,福特首席汽车集团(Premier Automotive Strategy)的最后一个品牌也将“出嫁”。而迎娶这位新娘的可能是一个既不够帅气家境又不殷实的小男孩。

     回顾半年多来关于吉利竞购沃尔沃的种种传言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桩婚姻。早在今年3月,《华尔街日报》就发表文章,标题是“收购沃尔沃是吉利的灾难?”(Volvo Bid: A Wreck For Geely?)。此后,又有文章称,“被吉利收购影响沃尔沃的形象”。甚至对于吉利是否参与沃尔沃并购这件事本身,福特和吉利双方都迟迟不肯承认。福特的态度当然可以解释为希望有更多买家出现,但也难免让人猜测,福特难以接受沃尔沃被中国这样一家“另类”企业收购。而吉利忽而否认忽而默认忽而又承认的态度,更让人琢磨不透,难怪人们会怀疑它收购的诚意和信心。

     如今,吉利和福特双方的声明,总算给了这段沸沸扬扬的“绯闻”一个结果。虽然这个结果并不是“订婚”,仅仅明确是“求婚”;虽然福特表示,吉利成为优先竞购方,并不是排他性的,不意味着其他竞购方没有机会,但这个声明至少表示,福特已经可以考虑接纳吉利做他的“乘龙快婿”了。从这一点来说,福特的理智值得赞赏。

     金融危机发生后,福特成为美国三大中唯一不靠政府资助渡过难关的企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福特较早开始了“瘦身”行动。对比一下通用,在它进入破产保护后被迫实施的一系列重组措施中,大多数措施是福特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两三年中已开始进行的——调整生产布局、开发有竞争力的小型车、关厂裁员、压缩品牌数量等,其中尤以抛售品牌带来的缓解资金压力效果最为显著。虽然福特出售阿斯顿马丁的9.25亿美元仅为福特最初估值的一半,虽然福特当初以52亿美元购入的捷豹路虎转手给塔塔时仅卖出了23亿美元,但福特卸掉了两个连年亏损的包袱。在金融危机突然来袭时,福特更应为这一断腕之举庆幸。如今,如果再卖掉沃尔沃,福特可以专注于福特、林肯、水星三个品牌,完成“ONE FORD”战略,应该更有利于福特的健康发展。因此,虽然PAS这棵梦想的摇钱树不复存在,福特也用不着心痛。

    此外,沃尔沃卖给中国企业,福特不必心痛。据外电报道,不久前,沃尔沃工会负责人曾表示,工会希望公司由欧洲公司接手,以便与沃尔沃公司文化有更好的融合。国外媒体也表露出对中国企业管理能力的不信任。这与去年塔塔收购捷豹路虎时的情景如出一辙。当时,西文媒体普遍以一种复杂的心态负面评价塔塔并购事件,甚至有文章质疑:将来谁会买塔塔版路虎。事实上,印度这家此前并不著名的企业不仅带着捷豹路虎渡过了金融危机,今年7月,塔塔接手捷豹路虎之后的首款新车新捷豹XJ上市,也获得市场的认可,向人们展示出捷豹路虎这两个娇贵品牌能够生存下去的能力。

    业界普遍认为,在今年已售和待售的几个汽车品牌中,沃尔沃是最有价值的一个。但这个品牌有哪家欧洲企业会接手?正如当前红极一时的菲亚特集团CEO马基奥内所说,在欧美汽车界,品牌已经太多了。只有在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才能容纳更多的品牌,才能孕育有扩张力的汽车企业。而且,中、印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控制能力,这一点正是欧美汽车厂商所缺乏的。所以,沃尔沃卖给中国企业,不必心痛。

    当然,吉利要与沃尔沃结合,还有很长或许也很难的路要走。即使吉利与福特能够在涉及双方利益的谈判中找到切合点,吉利接管沃尔沃之后的成功经营也非易事。

     “好比一位充满活力和拥有远大前程的青春少年,与一位靓丽而高贵的大家闺秀的完美结合”,据说,吉利汽车一直希望人们用这种眼光来看待吉利与沃尔沃可能的结合。事实上,在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中,即使可以把高贵的新娘迎进门,也未必能保证她一生的幸福。尽管吉利汽车已经有了收购澳大利亚汽车零部件商DSI及英国锰铜公司的海外并购经验,但沃尔沃与这两家公司毕竟有很大不同。未来沃尔沃的技术研发如何开展?沃尔沃的4000名研发人员如何用好?脱离福特之后沃尔沃还要不要定位于高端而延伸到普通家庭用车市场?企业文化的融合、债务的解决、技术的共享等等,这些都是吉利需要面对的难题。在这种不对等的婚恋中,新人除了要有抛弃世俗的勇气,更要有融合的高超能力和智慧。

    (本文授权搜狐汽车独家刊发,版权归搜狐汽车,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