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白菜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正在刺痛十几年的历史。  

  9月下旬以来,从兴奋到焦急从失望到绝望,新民市大民屯镇白菜种植户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仅次于河北省张家口的全国第二大白菜产区,这里的“开心菜”变成了“闹心菜”。置身史上少有的丰年,全国闻名的新民大白菜却败局已定,挪不出田间地头半步。  

  积极自救的同时,菜农和媒体将过暖的天气和高昂的运费锁定为责怪对象,然而,随着《时代商报》采访的深入却发现,一切并不那么简单。

  

  大势将去

  

  从沈阳西站驱车一路向西,越是接近新民,路两侧连结成片的白菜地越多,绿油油的大白菜颗颗挺拔硕大。“今年是少有的丰年,大白菜不但高产而且质量好,但是……”忙于收获菜农惋惜地说,增产不增收的滋味不好受。  

  新民市大民屯镇及周边地区是全国闻名的第二大白菜产区,几年来,近20万亩的种植面积内,平均每年出产的白菜近20亿斤。靠着大白菜,菜农陆续过了上好日子,过去10几年里,大民屯镇的白菜种植户成为新民地区农业人口中,第一批实现家庭用品电器化的群体。连做梦都在数钱的菜农开始企盼岁岁都是丰收年,大白菜成了“开心菜”。  

  然而,丰年与灾年的区别往往仅存在于一线之间。2009年,大民屯镇大白菜产量突破20亿斤,几乎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丰年。可是这一次,大把数的情景却只出现在了梦中。  

  9月20日大白菜上市以来至今,价格一路下跌,从最高时的近2角钱/斤竟落至最低时的4分钱/斤。“这已经是我们的成本价,再降下去还不如让它们烂在地里充肥料。”大白菜种植面积超过30亩的菜农王德坤(音)在自家地里向记者说,他现在已经不去“大市场”了,“去了也没用,今年90%以上的菜农能收回本钱就不错。”  

  菜农口中的“大市场”是“大民屯农产品物流中心”,眼下,这里的情况与田间地头同样不容乐观。 

  “大民屯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于2006年,近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规模使其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白菜集散地,往年此时,从这里被运往南方的大白菜每天平均至少1000万斤,该中心也因此连续多年稳坐“全国第二大白菜集散地”交椅。  

  “而现在只能用‘惨’来形容。”站在气氛凝重的“大民屯农产品物流中心”交易大厅进而,沈阳市经纪人协会副会长、蔬菜流通协会会长何立兴的情心同样沉重,“眼下,这里每天运出的大白菜不足300万斤。”这位沈阳地区最大的“大白菜经纪人”担心,再过些日子,这个数字将会无法赶上大白菜在地里烂掉的速度。  

  “每年的9月20日左右至11月底,是大白菜销售的主要时段,但从目前所有困难情况看,2009年新民大白菜肯定没戏了。”何立兴说,大白菜真的成了“闹心菜”。只是,他和所有菜农无法接受除了“天灾”以外的“其他因素”。

  

  “天灾”“人祸”

  

  众所周知,2009是个“闰月之年”,但谁都不曾想到,这种不多见的天文现象竟对大白菜产业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  

  前不久的十一期间,正当人们受益于温和的天气及气温的时候,一场近乎于“天灾”的变故也悄悄埋下了种子。彼时,正值品质更优的新民大白菜集中上市运往南方,由于“闰月”所致的偏高的气温,使新民大白菜运往数百公里外的南方的过程中,出现出水、腐烂等情况,货主纷纷退货。而同样丰收的南方大白菜虽然在品质、口感上逊于北方,但却借此机会集中上市,抢占了市场。 

  据业内人士统计,受此影响1个多月时间里,新民地区总计20多亿斤左右的大白菜往南方的销量只缓慢实现了1亿斤左右,较过去这个时候6亿多斤的数字差了一大截。“往年这个时候,田里2/3的白菜早就砍没、卖光了。”大民屯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认为,是滞销成就了公路两侧田蔚为壮观的成片“白菜图”。  

  除此之外,油价上涨运费升高也是逼迫许多南方货主放弃北上就近收菜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知情者则认为,或许,还有另一种非“天灾”因素也参与成就了本轮的新民白菜败局。  

  作为主营大白菜的资深农业经纪人,何立兴走过全国很多白菜产区,所到之处,无一例外,都建有降温、储存大白菜的冷库,有些地方冷库的规格甚至比交易中心还高,“大白菜入库降温数小时后便可进行运输且品质不变,所以在大白菜产业链中,冷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新民地区有为大白菜产业配套的冷库。“大民屯农产品物流中心”冷库于2007年立项开建,至2009年3月以前,3栋中的1栋已建成为达到使用标准,为此,当地农业经纪人组织还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为其配套了一座变电站。据何立兴估计,如该冷库满负荷运转,至少可决解近一半的大白菜运输前的降温问题。  

  但是,新民地区的大白菜却没能抓住这个丰收前的关键时期。3月份至今,包括冷库在内的“大民屯农产品物流中心”部分资产的使用权始终处于转换和交接状态之中,先是新民市有关部门,后又是大民屯镇,继而又有沈阳一家副食集团加入。  

  “房屋有了,设备齐了,用电通了,可就是因为他们几家的协议和交接还没最后完成,冷库瞪眼用不了。”众多菜农和农业经纪人心急如焚,在他们看来,新民白菜相对缺少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精深加工已然是一种落后和损失,如果在冷库问题上再久拖不决,来年的情况谁也不敢说。

  

  倔强的白菜

  

  不过,自救已然展开。  

  在“大民屯农产品物流中心”,记者看到小山一样的白菜帮正等待处里,因为如由相关部门清运要收取40元/吨的费用,所以人们选择了等待任由其料掉。但在该中心,眼下人们最头疼的还不是刺鼻的嗅气,而是如何尽可能多地将尚没有烂掉的大白菜卖掉。  

  一部分经销者选择了先将大白菜加工成品相较好的净菜,精美包装后再由专业车辆运至南方,“在那里,现在只有这种菜不好卖一些。” 

  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但无法保证这会不会留下“隐患”——数量巨大、已无望卖出的大白菜纷纷投身“酸菜坑”。经过走访,《时代商报》了解到,新民地区今年搞白菜腌制的加工户增多,往年腌制500万斤左右的今年几乎都超过了1000万斤,个别加工户的计划竟超过3000万斤。  

  “这当然是无奈的选择。”在新民当地,总数过百的农业经纪人担心,容纳如此巨量的酸菜非“大坑”莫属,但连年来,“大坑酸菜”正是相关部门着力监管的对象,原因就在于它相对缺失和模糊的行业标准。而待到这批“大坑酸菜”上市时,问题或许会变得更加棘手和突出。  

  自救源于无奈,无奈也要生活,生活需要坚持,坚持导致倔强。但愿菜农们的倔强能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也愿新民大白菜产业能够少一些辛酸的倔强,多一些和谐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