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利”到“五粮液”——公司治理之“惑”


  又一个资本市场明星倒下了,这次是“五粮液”!说实在的,当我看到证监会立案调查“五粮液”的新闻时,多少心中也有一些震撼和惊诧!不过,深入并冷静一想,这老哥不出事是偶然的,出事是必然的,企业一切的根基——公司治理使然业!

  

  网上流传的“五粮液”被查的四个原因中,“偷税说”已被否认,因为那确实是税务局的事。而另外三个版本:非法委托理财、虚假披露、违规关联交易等,其实都是表面现象,根源在于“五粮液”长期藐视资本市场,唯我独尊,其公司治理缺陷已然是“光头上的虱子”和“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但是,其就是拒绝或拖延改正。这种心态,往往容易出现在产业市场或资本市场的“王者”身上——其一旦风光,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于是,掉进自己挖的坑——也属必然!

  

  若干年前,有一家同样是食品业的巨头也曾发生过类似“地震”和“灾祸”,让投资人损失惨重!这就是“伊利”。这家股权高度风散、而创业者“内部人控制”特征明显的“明星公司”,最终因为创始人“低级”、“拙劣”的挪用公款进行MBO而遭牢狱之灾。(注:MBO没错,但资金来源必须清白。)

  

  笔者多年前与遭遇“伊利”暴跌惨剧的机构投资人交流,发现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忽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基本面,唯所谓“业绩”马首是瞻。这有错吗?在成熟资本市场环境下,这样的“价值投资”理念出错的概率是低的,但是,在一个发展中的新兴资本市场,监管方、上市公司、投资银行、投资者(包括机构和散户)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短期的投资收益和过多的泡沫浸染,使市场相关主体忽视了资本市场健康成长的另一个基石和必要条件——公司治理,轻者说是“浮躁”,重者说是“幼稚”。据说这次“五粮液”又让上百只基金“蒙难”,可见国内很多表面上掌握巨额资金的机构投资者的操盘人(如基金经理)实际上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认识还很肤浅,这些年轻人可能要要多交几次这样的学费才能明白其中真谛。

  

  可以这么说,公司治理是一个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有表面浮华业绩的企业,更可能是“人造美女”,其从绚丽的舞台上跌下来,恐怕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