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

 

[情景说明]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有大小。根据这一目标我充分利用资料,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我尽可能地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通过教学实践,感触很深,其中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

 

[教学案例]

(一)认识角的特点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找到了好多的角,有一些老师都还没发现到,你们平时的观察很仔细,很细心,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出一个角来。学生活动。

1、找角

2、指出你找到的角在哪?汇报。

师:小朋友,老师终于知道角是怎样的,(教师画一点)原来是这样的。

1、学生判断

2、汇报(学生判断错了,应该还要两条线)

哦,原来还要两条线。

1、再次判断。

2、汇报:两条线要和那个点相连在一起。

(课件出示:角的图形,注明顶点与两条边)

(二)动手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在这张纸上有角吗?你们能想办法折一个角吗?

学生动手折角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强。摸一摸你折的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1:摸角的这个点时手有点痛, 而摸两边时没有这种感觉。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师:(边演示课件)小朋友,我们把这两条线取个名字,叫——边,这个点叫——顶点。通常为了方便说出这个角,我们就记作: 1。读作:角1

(教师演示如何画小弧号:从上一条边往小一条边画一个小弧号,然后在旁边标上1。)

 

[教学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认识角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因为学生感知到得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都指的是一个点。怎样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角转变成几何图形的角,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错误”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找到的角,学生不光指出了一个点 ,还指出两条直直的线。然后让学生动手折一个角,在动手摸一摸,进一步感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线组成的。通过折角、找角这两个活动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的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成正确的表象。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从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近一步概括角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找角-指角-折角,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注重实践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三、合理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了解特点──概括方法──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