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人类生命力的新时代
——“人文生态学系列丛书”总序
一、认识一个使命:文化创新
人类的一切行为状态,都无不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本文化,到“血浓于水”的族本文化,从“头上三尺有神灵”的神本文化,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官本文化,从“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钱本文化,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知本文化,从“文凭一端,道路拓宽”的文本文化,到“得媒体者得天下”的名本文化,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人本文化,到“水亦载舟,水亦覆舟”的民本文化等等,这种完全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人生实践、感悟,正年深日久地融化在人们的血脉里,沉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无时不在指挥着人们的言行坐卧、思维欲望,其中高文化、低文化、正文化、负文化良莠杂陈,在支配着人生百态。可见,文化创新是改造人类灵魂的重要工程。
再以人类最经常使用的工具——语言为例,以英语为代表的曲折语系,以日语为代表的粘着语系,以汉语为代表的独立语系,并称世界三大语系。其中,曲折语系总是把疑问词放在句子的首位,表现一种重疑问和“一问到底”的精神;粘着语系总是把动词放在句子的末位,表现出重实干和“一干到底”的精神;独立语系的句子总是按主、谓、宾排列,表现出一种重秩序和循规蹈矩的倾向。这种万人同规的现象,能不说是一种积沉甚深的文化现象吗?!而又恰恰是重秩序的文化,一旦在求变的时候,又会出现乱变的态势,一会儿学西方,一会儿学古代,一会儿又拉起成批的追星族来。可见,不变是不行的,而创新又谈何容易。
回过头来,我们再谈文化。文,有三种解释。其一:纹理。“各色交错之纹理也。”(《论文》);其二:纹饰。“有色彩花纹者也。”(《三海经.大荒南经》;其三:文字。“文字中之独体者为文。”(孔安国《尚书序》)。文化的关键在于“化”。化者,有造化、变化、生化、分化、育化、教化、进化、退化、同化、异化等等。总之,文而化之,才谓之文化。上面说过,文化是一种巨大的能动力量,无论从正面讲,还是从负面讲,文化都始终是左右人类历史进程的最大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有条件有标准的。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好的。当面子文化、矮子文化、呆子文化、骗子文化、嫉妒文化、近视文化、扯皮文化、整人文化、黑道文化等等,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也都是新的。如果新的就是好的,那么女人裹小脚,男人当太监也就都应该列入创新之列。君不见,当下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新潮和时髦,不仅无助于文化的创新,倒搅乱人们的正常思维,对此,既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应随波逐流,而应积极建构起引导潮流的文化力,这是通识文化建设的使命。
在读书只是少数人专利的落后年代,一些读书人称自己是“文化人”,倒也没惹出什么非议。当人人都有进学堂权力的时候,便让人不得不对“文化人“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真的有了知识、有了文凭、有了身价、有了徒从就算是有了文化吗?!当今世界,重视文化学习已蔚然成风,几乎没有一家父母不懂得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许多有条件的家庭已经用“学前教育”将娃娃压得透不过气来。然而,如果不自觉认真解决重文轻化的传统教育方式,那将会培养出多少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畸型“人才”啊。无文无化固然不行,然而有文无化,多文少化,有文乱化者的大量涌现,又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呢?!
当今社会可以说人人与文化有关,文化消费者此起彼伏,文化生产者大量涌现,文化传播者与文化经营者也层出不穷,而文化创新者应该说依然是寥若晨星。面对当今世界巨大的文化需求市场,如果不在文而化之的科学性和功能性的高度上去把握文化的本质和规律,这将在精神层面上便障碍着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这没什么不好,可是优越于别人几前年的优秀传统,为什么又陷于几百年的落后挨打之中呢?于是,埋怨古人者,有之;纯朴古人者,亦有之。一会儿焚书坑儒,一会儿独尊儒术,一会儿打倒孔家店,一会儿又拜祖祭孔。
古人有什么错?古人没什么错。古人既有古人的时代高度,古人也有古人的时代局限性。古人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今人。一会儿把古人捧上了天,顶在头上膜拜,一会儿又把古人踩在脚下,说得一无是处。古人为当时的历史进步作出了贡献,就应该让古人安息吧,何苦总拿古人来做道具,无尽无休地让古人不得安拧呢?如果实现现代化非让人们重读“四书五经”、“三国红楼”、“雍正康熙”不可,其投入代价有多大尚且不谈,只说延续上千年“重历史、轻未来”的民族性什么时候能得到一点改善呢?!
下面,我只想以一事为例:人性,到底是什么?
为此,本人查阅了相当一批权威性的辞书典籍,就像西方成功学的学者们只谈成功而不“成功”下定义一样,没有一部书不提到人性,却又没有一部书对人性的概念有过像样的解说。即使有所解释,也是轻描淡写,远不及我们的古人来得坦荡。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说:“食色性也”。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禀实而后礼义兴。”
这些说法对不对呢?既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我们的古人是生活在纯自然经济时代,人的本性主要体现为自然性。如果说其中也有一点社会性因素的话,那也是微乎其微的。在那个时代,人们能吃上饭,穿上衣服,娶上媳妇,你让他遭多大的罪他都是可以接受的。又有多少男男女女为能吃上一顿饱饭,一辈子为别人当佣人。
如今行吗?完全不行。君不见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失业后月生活费还相当于人民币一万多元。老婆生孩子,丈夫可以带工资休息九个月伺侯夫人。至于求学、就医、养老都没有后顾之忧,然而其自杀率在世界上却居高不下,为什么呢?
在中国一些偏远地区,没上过学的娃儿放羊、造房、结婚、生子,样样不耽误。而外出读了几天书的青年,却常常高不成低不就,工作工作不了,生活生活不了,结婚结不了,简直愁坏了爹娘,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性的社会性因素日益占据着人性的主导地位。就以生成人性要素的客观天地要素来说,除了自然天地要素古今相同以外,几千年来,人类只存在异常简单的虚拟天地和人造天地之中。如今不同了,日益繁杂的虚拟天地、人造天地、移动天地、交叉天地、网络天地、信息天地、文化天地、自设天地等诸多要素,让人们活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要素既极大地丰富着、又极强烈地煎熬着人类吃穿不愁之后的心灵天地。至于说人类主观心灵的自在要素、自醒要素、自为要素、自律要素、自主要素、导向要素、角色要素等等,更是让沉没绝顶的人类精神世界常常处在一种无可适从的状态。
此时此刻,食也、性也、善也、恶也,还能对人性给予符合实际的诠释吗?对于这种诠释的无能为力,又怎能怪得了我们的古人呢?面对这无尽无休的思也、欲也,我们今人的责任又在哪里呢?食也,性也,是人性中自然性的集中体现;善也,恶也,是人性中社会性的集中体现;思也,欲也,是人性中时代性的集中体现。而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成千个自然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要素才组合成当今的人性。古人强调“食也,性也”的人性欲望,对维系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历史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本没有错,也符合当时历史的社会现状。有错的是今人仍在恪守古人的衣钵,把它当做指导今人的经典来谈。试看,还有哪些先进国家还总拿几千年的古训当经念,而不放眼未来去开拓人生呢?不以因循守旧为耻的日子还要延续多久呢?!
文化创新还表现在对精神生命领域的认知上。以往的科学多半是针对物质生命的运动规律所进行的研究,精神生命规律与物质生命规律固然有其相通之处,同时还要认识到,精神生命规律毕竟有其自身的特殊之处。这就是通识文化产生的时代需求和时代背景。以教化人性为基础科学的通识文化,是人类处于精神断乳期后的青春迷茫期的重要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