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亟待“二次变革”


  引发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不满的市场还正常吗?

  【侨报10月19日中国时评】针对坊间盛传的“二次房改”一说,中国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近日作出了“否定”的回应——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在住房发展过程中,保

  障体系和市场化之间的结合有进一步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房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北京四环以内的房价基本均已超过每平米两万元人民币。不仅京沪穗等大城市如此,中小城市的涨价风亦毫不逊色。高房价已让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更令不少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忧虑。

  正是在此背景下,住宅法专家李明等14位专家学者联名建言官方应实行“二次房改”,呼吁当局将住房列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给民众提供房屋服务。

  “二次房改”的呼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加坡久负盛名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加坡总人口达480万,而国土面积仅有约7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京沪,与香港基本相当,住房问题相当尖锐,但是通过政府兴建公共住宅(政府组屋)与商品房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有82%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组屋中,其中的95%是购买组屋居住,仅有5%租住;另外18%的高收入人群则拥有自己的商品房。

  按照中国住建部陈淮先生的表述,当局短中期的住房目标是“住有所居”,即人人有房住。其中近几年的重点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低端住房问题。

  但事实上,最受高房价冲击的并非只有低收入家庭,大陆城市中的普通工薪阶层和白领人群、正在向城市进军的农民等均受拖累。

  不久前,一篇名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也注意到北京有越来越多的白领,在经济危机和高额月供的压力之下,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摆地摊。在林毅夫看来,“住百万房子摆地摊,这是房价崩溃预兆。”

  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均对房价表示出不满甚至愤怒,这样的市场还正常吗?这样的繁荣还会维持多久?而所谓广大人民的利益究竟是什么?住房是否不包括在内?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受益者究竟是谁?不“变革”,大陆的房地产市场又何以除弊?何以安民心?

  (编辑:言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