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发行是市场的自主选择


 

高价发行是市场的自主选择

——上市首日破发将有效化解高价发行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笔者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是当今中国股市改革的“三驾马车”。中国股市要想做大做强,“三驾马车”的改革方向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最近,有人针对创业板高价发行,主张重回计划经济年代,要求证监会限制定价,或是干脆由证监会直接定价,他们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控制或化解创业板风险。笔者认为,这种“反市场化”的观点根本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却只能令中国股市历史倒退,或是重蹈覆辙。

  事实上,自从今年新股发行制度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主板彻底打破过去“30倍发行市盈率”上限的潜规则,新股发行市盈率统统站在了30倍以上,甚至有的高达60倍,针对这一现象,有人非议这是“高价发行”,这是赤裸裸的“圈钱”行为,但市场并不赞同这一看法。主板的新股发行价真的很高吗?市场的“回答”是否定的!判断依据至少有三:

  其一,虽然所有主板新股发行市盈率大体介于30——60倍之间,但这远低于二级市场大多数“老股”的市盈率水平。例如,截止2009年10月12日收盘,沪深A股市盈率超过70倍的个股共计744只(含亏损股),占沪深A股总数的比例接近50%。在二级市场上,既然有近半数的“老股”市盈率超过70倍,那么,作为干干净净的、崭新的、优秀的“新股”,其发行市盈率真的还高吗?

  其二,虽然市场化定价随二级市场市盈率水涨船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新股发行市盈率,但市场本身却毫无惧色,它仍以最热情、最疯狂的“打新”行动告诉人们:这批主板的新股发行价格并不高,因为投资者“抢购”新股的中签率依然只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四。打新者肯定不是傻子!

  其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有人认为新股发行价过高,但是,市场不但以超低中签率“回击”了这一观点,而且在新股上市首日,这些新股又以不低于30%甚至100%的涨幅“反问”大家:谁说新股发行价过高?自今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不但没有出现上市首日“破发”,而且至今也不曾有过一只新股跌破发行价。

  今天,又有人旧调重弹,批评创业板高价发行。是的,创业板19只新股发行市盈率大体介于40——70倍之间,略高于主板发行市盈率。然而,创业板是一个高风险板,它更有理由“市场化”定价发行,更何况,投资者与市场并不认为创业板发行价过高。从第一批十只新股发行的申购中签率来看,打新者仍然是热情不减、激情四射,创业板首批新股中签率仍然低至0.38——1.22%,而且大多数投资都大呼“中签难”,不过,较高的发行价更能平衡“未中签者”的心态。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市场与投资者并不同意“新股发行价过高”的看法。

  那么,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后,新股发行价格明显提高了,为什么新股中签率依然低下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长期以来,无风险打新、无风险炒新,已经深入人心,这种“无风险”打新一旦演变为“盲目打新”的投机行为,它就会存在一种巨大的、潜在的思维惯性,不易短期改变。尤其是在新股上市首日尚未出现“跌破发行价”(破发)的随机现象时,根本无人相信“打新有风险”,当然,“买者自负”也不过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只有在新股上市首日,“随机破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市场才会形成一种理性的“倒逼”机制:上市破发——打新谨慎——中签率几十倍地上升——新股发行价不断走低——市场重新寻求均衡价格。

  由此可见,新股高价发行只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必经阶段,然而,随着新股上市首日“随机破发”成为现实,新股高价发行必将逐步消亡。当然,这一过程将是缓慢的、曲折的,因为它还必须配之以创业板的规模效应,还有退市通道——场外市场(OTC)的开通,如果再加上“做空机制”的完善设计,则不仅新股发行市盈率会降至西方世界同样低的水平,而且二级市场的投机泡沫也会大大化解。

  最后提示:创业板将是对中国股民进行“买者自负”教育的最佳试验场。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唯有如此,股民才会不断成熟,股市才能不断上进。如果我们借“保护”之名,无原则、盲目地“宠坏”投资者,则我们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永远无法长大成熟、更无法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