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进口战略,或者更加宽泛的说,一个开放战略,事实上并不是我们不要考虑出口了,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贸易战略忽视了进口,我们96年提出了很多外贸战略,这些战略都是针对出口,不是进口,所以我们觉得对于进口是一种忽视,对于哪些需要管,怎么管的问题,在管理上是需要一些指导思想的;还有就是关于现在正在做的对外谈判,双边和多边的贸易谈判,也是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哪些是我们的筹码,哪些是可以放开的,哪些是底限,我们也是希望提出一点供大家思考,当然不一定正确,供大家讨论。
在谈战略之前我也想赶一下时髦,对贸易战略进行简要的回顾,中国讲贸易战略现在其实有几种比较著名的,一个是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重商主义主要是追求贸易顺差,很多人也说中国是重商主义,因为中国有很多出口扶持政策,现在的贸易顺差确实也很高,但事实上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并没有把追求贸易顺差当成一个目标,比如我们六五计划的安排,进口增长率是比出口增长率高的,当时计划经济,计划还是挺重要的,而且关于六五报告的说明里也讲到,当时中国政府认识到进口超过出口对国内建设是有益的,所以当时并没有把追求贸易顺差当做目标来对待,中国贸易战略也不能当做重商主义的战略或政策。
还有一个是关于自由主义的,亚当斯密说是对重商主义的批评提出来的,中国可能有一些这方面的考虑,因为当时提出要利用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大循环,跟分工还是有一定关联的,而且事实上中国的对外开放可能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分工经济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好处。当时我们不一定是为了获得这种利益,当时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所以设立这个政策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提高分工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是提高国内自力更生的能力,并不一定适用于自由主义的贸易战略,而且很多政策也并没有显示出自由主义。
另一个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也是大家说得比较多的,由于中国有很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对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是经济成功的原因,中国可能也实现了出口导向战略。但事实上中国其实既有鼓励出口,也在鼓励进口替代,所以很难说中国在实行出口导向,或者很难说中国在实行进口替代。比如说当时中国也支持很多机电产业的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对中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这方面进行进口替代,不完全是出口导向的概念,这两个很难概括中国的贸易战略。
我们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95年这段时间,可以看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的一些文件,在讨论对外开放时,都是以提高“自力更生”为基点,上午我们听薛老讲了一些关于国家领导人的开放思想,事实上我也从这里面找到一些佐证,中国对外开放在领导人的心中还是以提高国内的产业能力、国内民族经济为目标的。提高自力更生的目标,怎么样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棉花产量解决不了中国人穿衣服的问题,怎么办呢?就需要用化纤解决,可能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对的确凉很熟悉,当时的确凉出来的时候都是很新奇的产品,现在已经不稀奇了,现在又需要棉花了。当时我们引进了很多化纤设备来解决中国人的穿衣服问题,这就是自力更生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之前,吃喝问题是没法儿自己解决的,也不能自力更生,当时袁隆平还没有把他的杂交水稻技术搞出来,当时提出用化肥提高产量,所以要进口很多化工设备生产化肥,这些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产业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需要进口一些设备,当然进口设备,之前有多很人讲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外汇非常短缺,为了解决自力更生的问题,我们需要进口技术,进口设备,为了进口设备,我们需要鼓励出口,获得外汇,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开放的逻辑。
在这个逻辑中,政策的着眼点是出口,很多人都说中国是出口导向,也获得了出口导向的好处,但可能是歪打正着,其实目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希望通过进口设备,通过贸易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政策并不是出口导向,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进口的战略,如果非要总结,我们可以用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来描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5年这段时间中国的贸易战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贸易战略的政策措施在着眼点是在进口上,但里面也包含了具体的进口方面的措施。对于进口来讲,在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的总体上来讲,进口主要是两种东西,一个是基础设备,先进技术,零部件,另外一种就是以进养出的进口,实际上以进养出是为了获得外汇,这是当时重商主义的一种政策,通过进口零部件,加工出口来获得外汇。但这在中国的进口战略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成分,包括现在,中国的加工贸易还是发展很快,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超过50%。
当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对消费品的出口是严厉的。我认识一个82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文件里讲到,当时认为进口消费品是一种投机倒把、误国误民、非常可耻的行为。所以当时对进口审核是有严格限制的,当然这种限制来源于刚才我们所谈到的一系列的逻辑。
到了96年时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从94年外汇体制改革之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也逐渐认识到了对外贸易并不仅仅是通过技术引进来促进经济增长,它的终极目标还是提高福利水平,促成财力增长。促进财力增长并不是基础殷勤这一渠道,还有很多的,包括效率提高,包括规模经济等一系列渠道来促进经济增长。
所以送96年开始调整,但调整之后的战略主要是针对出口。95年、96年除了一系列的标准,现在我们又在讲中国的贸易战略具体要有一个新的说法,因为形势又发生了变化。
具体哪些变化,前面的专家也总结很多了,我也简单总结一下,主要是一些约束性的环境变化,比如当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没有购买能力,现在是外汇太多了,还有就是想买的东西人家不卖你,这是约束的变化,外汇的约束已经没有了;再一个,过去我们是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引进一些设备,包括刚才说的化纤设备,包括钢材生产设备,因为中国的钢材产量为了建设国防需要。现在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很多行业已经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现在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出口行业了。
对技术的需求过去主要是承担设备,但现在主要是以横行技术为主。
另外一个变化,过去我们是一个高度保护的市场,现在是不能的,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你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我想这是一些主要的约束性环境政策的变化。
再看一下进口本身的变化趋势,这是我们模拟的,同时我们模拟了一个关于进口的变化趋势。从总体上看,应该说进口的度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密切相关,假定GDP的增长率10%,预测到2010年进口依存度是32%,到05年是42%,中国的进口规模在GDP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可能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个事实。从结构上看,也有几个重要的变化。上午隆国强老师谈到过,过去中国是地大物博,现在是资源匮乏非常明显,表现在贸易结构上,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出口资源类产品,换取设备和产品,现在就是出口产品,进口资源类产品。
再一个就是农村的大量劳动力向制造部门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使得中国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其他制成品为主。这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包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民工荒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现象,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还有,还是存在的,只是一个劳动力市场结构的问题,但也反映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资本积累快速进行,很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已经开始显示出优势,我想这是未来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第四,国际市场网络的发展,跨国生产的发展使得中国可以很快地进入新兴的行业,在过去我们讲产品周期,一个行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整个行业的转移,现在是一个新产品出来之后,它的转移是很快的,并不一定要整个产品周期成熟之后才转移,首先是一部分生产工艺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样可以使得中国很快地进入新的行业。这也使得中国的贸易结构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进口关键零部件,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第五,产品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中国在技术方面,仍然不具有边缘优势,这可能不是一个变化。
讲到技术,接下来许斌教授还要谈到一些技术变化,我再谈一下进口方面技术结构的变化。我用的方面可能和许斌教授原理上一致,但具体方法不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95年跟03年,出口的技术含量在快速提高,进口也有所提高,但我们还是进口的技术含量比出口高一些,中国在出口低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结构上没有发生变化,从分组来看,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尤其是中等偏上的技术和高技术产品在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是更加偏向于进口高技术产品,主要通过哪些结构我们就不讲了。
时间关系,这些数据就不讲了。
总体来看,中国的进口发展趋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几个特点:第一,进口依存度升高,受外部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二,我们的进口贸易已经突破了“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阶段,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已经不是中国的弱势产业了,所以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是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阶段的;另外就是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在发生改变。第四个特点,我们现在对于环境和安全的关注越来越高。
这是关于积极作用和危害的,我们就不谈了。
我们还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第一是关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只有看到问题才能提出比较好的战略,对这些不平衡的问题我想需要好的认识,第一,从内需不多的角度来看,储蓄高于投资,是中国内需不足导致的不平衡,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的储蓄高于投资,顺差是一百亿美元,国内支出增加一百亿美元,能不能实现贸易平衡呢?我想可能是不能平衡的,如果在增加100美元之后会用国内产品来购买。从这个角度很难解决中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另外一个,中国的加工贸易产生了很大的贸易顺差,但加工贸易的顺差并不意味着总体贸易顺差,一般贸易为什么不能够平衡加工贸易顺差呢?我们假定生产分工非常完全,我们假定所有国内产品都靠进口零部件生产的话,由于国内的市场比我们的出口市场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用进口国内销售零部件的进口,存在一个贸易逆差,这个逆差完全可以平衡贸易顺差,但为什么不行呢?这个问题,是从加工贸易本身来理解贸易不平衡可能是存在缺陷的。当然我在这里只是提出一个观点,不一定对。贸易是企业的行为,企业的最优决策,当然,由于中国的生产率和工资都比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发达国家低,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可以通过FDI的方式替代以前中国的进口,中国不能到国外去进行FDI,对主要贸易伙伴进行投资替代出口,这种产业均衡的结果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产业均衡的结果会导致不平衡,在解决不平衡的手段上会有一些变化,第一我们在考虑贸易战略上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二,国内的能源需求已经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保障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在面临能源、资源的需求上有一些卖方手段和其他的干扰,有一些是政治因素的干扰。所以今天上午,隆国强老师讲的安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也强调了很多关于安全的问题,王子先老师也谈了关于能源资源的需求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背景。
第三个就是关于高技术的进口,虽然现在高技术产品对我们来说相对是弱势行业,但我们并不是怕国外的高技术冲击我们的高技术行业,主要的问题是受到国外高技术的出口管制,这是我们考虑的三个主要的对外贸易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安全发展的进口战略,这并不是说安全的发展,而是安全和发展。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并不仅仅是能源的安全,还包括宏观经济方面的安全,比如,一个良好的进口体系可以缓冲外部冲击的影响,或者好的政策,有助于环节外部不平衡的影响。发展在以前更多的是强调通过技术引进来促进竞争,或者是我们帮助一些民生的问题,就业的问题,但可能在中国目前的阶段,这不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产业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当然也包括居民福利的改善,福利改善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这些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要实施贸易战略,我们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 两头、中间,主要是指产业的发展顺序,资源产品和高技术产业我们把它比喻两头,中间是指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具体措施就不详细讲了。讲一个关于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关于能源和资源的战略储备体系,我觉得是有一定效果的,当然它不是起绝对作用的,一方面是为了能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它的储备体系实际是现在进口,未来消费,这是有利于缓解不平衡的。另外一个,我刚才讲了,由于外贸不平衡,贸易不平衡主要是因为产业的问题,是生产率的不对称造成的,所以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因为中国的现代生产率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你去比中国更不发达的地区进行投资,比如非洲、拉美,但这些是以获得资源为目标的投资,这种投资解决不了中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些出口型的,以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为目标的投资,才有利于促进平衡。
还有一个促进平衡的措施是进口零部件,现在我们的一些免费措施都是用在加工贸易上,是可以免税的,但事实上我们要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可能需要鼓励进口零部件用国内市场销售产品生产,这样在零部件的问题上,我们也觉得是可以进一步放开的。
另外就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本身具有边缘优势,所以像关税和非关税的约束已经是没有必要的,完全可以实行自由化,而且自由化可以促进这些行业效率的提高。
中国进口战略的调整策略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