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论“山寨”


    编者(吴鹏):如果评选年度最火词语的话,“山寨”一词肯定位列前三。从山寨手机到山寨电脑,从山寨服装到山寨春晚,有的地方修了个仿古城楼,被称为“山寨版天安门”,有的人长着一张明星脸,被称为“山寨版赵本山”、“山寨版周杰伦”,仿佛是一夜之间,神州大地无处不“山寨”,俨然形成一种山寨文化。一日王志纲与朋友在粥店喝粥,谈到这个话题,王志纲颇有兴致,随即侃了一通他的看法,笔者觉得挺有意思,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王志纲:

    在我看来这种“山寨文化”的兴起是对如今过于狂热的品牌拜物教的一种嘲弄和颠覆。

    举个例子,前天我在昆明五星级酒店里演讲,临时发现没有带合适的衣服。走到楼下名牌店试了一件便装不错,我想在这种地方肯定宰人,3000、5000也只能买了,谁知一问价钱真是让我吓了一跳——19800元,我说:“你这不是宰人吗”?服务员理直气壮地回答:“先生这是品牌店!”。

    后来有朋友马上跑到对面商店买了一件类似的衣服,大家都说不错,但只花了几百元。由此我发现,有些所谓的品牌,已经远远偏离了其物品本身的价值,将所谓品牌价值,虚拟价值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说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还算可以理解,但偏离它原有价值的几十、上百倍、甚至上千倍就只能称之为疯狂了。所以我想,山寨这种现象之所以很快在各行各业蔓延,大行其道,并且受到大众的追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积极意义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山寨文化的兴起实际是对严重偏离自身价值、虚拟的、泡沫化的、暴利的一种修正,是对高高在上的话语者、对权威的一种嘲弄。

    山寨不是水货,更不是假货,从质量上而言,并不比品牌差多少。比如说山寨手机,功能差不多,甚至更全,品牌机要3000,山寨机只要500,而芯片都是同一个厂生产的。再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做高尔夫球会的后来也做起了球杆,他的产品就出自生产Honma等知名品牌球杆的同一个工厂,同一批工人加工的。但是人家贴上牌子就是10万一套,他这个牌子就只卖3000。他说就是因为不服气,成本并不高的东西,为什么卖到了天价,所以他才自己生产球杆,而且很好卖。我们戏称他这也算是山寨球杆。

    我们应该承认品牌的价值,有其技术含量,并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即便是同样的产品,它们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这些虚的东西,应该承认他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应该是多少?应该有个度,太过了就不正常了。我看这些年某些品牌的价格,与华尔街这些年的股票一样看涨,泡泡越吹越大,越来越被神化。可能某样东西的实际成本千分之一都不到,价格主要成分都是附加的,硬加上去的。正是因为这种泡沫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的价值规律,才有山寨商品的产生。

    说白了,除了买宰的心理之外,每个人对于商品的价值都有一个标准。山寨产品的走红正是商品回归自身价值,回归使用属性的一种表现。品牌产品制造的泡沫越大,山寨产品腾挪的空间就越大。

    再比如说春晚,为什么会有山寨版的春晚出来?由于央视的垄断地位,没有竞争,又拒绝变革,春晚已经越来越让人感到失望了。湖南卫视曾经一度向央视发起挑战,但是被强制打压下去。央视一方面逐渐平庸,另一方面价格却在节节上升,吹个大泡泡。这就是垄断行为导致的泡沫。在媒体没有放开竞争的时候,这一现象很难得到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山寨版春晚对此进行无情的嘲讽。由于网络的力量,山寨版几乎不需要成本,民间明星们自发聚集在一起,优胜劣汰选出来的。

    “山寨”带有一种江湖和草根的气息,山寨文化的走红也反应出这个时代给了人们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如果没有模块化芯片,山寨机也就不可能跟品牌厂商叫板。如果没有网络,没有唾手可得的影音资源,山寨版春晚也没有可能。在原来的时代,这些品牌都有难以撼动甚至难以企及的优势,所以他要求买家为这种优势埋单,没得商量。但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优势已经被大大缩小了,他如果不去开发新的优势,还要求买家为他那些已经岌岌可危,有限的优势付出超限的代价,大家当然不买他的账。

    所以说,山寨产品的走红和山寨文化的兴起是一种价值规律的体现。当然,山寨中也有粗糙的成分,但是他很鲜活,很生猛。假以时日,说不定从今天的山寨中也会成长出新的品牌,到时候又会产生新的山寨来向他发起挑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岂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