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叔下岗看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变迁
六叔,在我父亲他们堂兄弟中排行老六,我们这些晚辈堂侄、侄女们,也都他六叔。说起我们家六叔,在六、七、八十年代,周围十里八村不认识六叔的人很少,那时的六叔可是周围十里八村的“名人”和大忙人。让六叔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农村的农民,也会遭到城里人同样的命运,也会下岗。
我的老家在豫南大别山区,在六、七、八十年代,那里农民们住的最好的除了土坯茅草房,还是土坯茅草房,说起这土坯茅草房的茅草房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土坯茅草房之所以冬暖夏凉,是因为土坯和房顶上盖的茅草都比较厚,所以冬天保温,夏天不容易被太阳晒透。
六叔在六、七、八十年代,在周围十里八村之所以出名,就这在土坯茅草房上。六叔不仅是耕田种地的好手,他还有一手砌、修建土坯茅草房的绝手艺,别人在砌土坯墙时,怕砌歪斜了倒塌掉,砌几层还用吊线来测量、测量,六叔砌土坯墙时从来不用吊线,一口气砌—、二米多高,也不会出现一点歪斜。凡是住过茅草房的人都知道,你的房顶上就是用再好的茅草盖,最多也只能管三年不用修补,三年一过,经过风吹、日晒和阴雨天泡沤,房顶上盖的茅草就会出坑坑洼洼,一出现坑坑洼洼,遇上下雨天就要漏雨,这茅草房遇到房顶上茅草沤烂掉漏雨,你不及时上去修补,一到夏天连阴雨,沤烂的特别快,所以说住茅草房最怕的就是房顶上茅草烂掉漏雨。
修补房顶上烂掉的茅草,不是人人都能上去干的,手艺精的上去,不但会把房顶上烂得坑坑洼洼的茅草,修补的平平整整,下雨天不再会漏雨,手艺不精的上去修补,不但劳而无功,遇上下雨天,屋内漏雨会更厉害,那时家乡虽然像六叔这样的茅匠虽然很多(茅匠,当地方言,就是今天的砌匠),但真正能上房顶上修补茅草却没有几人,你家房顶上的茅草烂得再坑坑洼洼,只要经六叔手一修补,不但平平整整,下雨天不会漏雨了,跟新盖的没什么两样。由于六叔手艺精,每天收的工资只有3、5块钱,比别人都低,这也许是六叔在周围十里八村“吃香”的主要原因(吃香,当地方言,就是找六叔干活的人很多的意思)。
真是春雷一声震天响,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安分守已的大别山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感染下,再也不安分守已了,纷纷走出封闭的大别山沟,涌向全国经济发达的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后来被称为“打工潮”。大别山,不但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也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大别山青年凭着自己拼命好学的精神,从当初80年代初走出家乡,到今天的30年时间里,不少人从当年的打工仔,变成了今天腰缠万贯的大大、小小老板。
30年时间,家乡给人变化最大的印象,当你走进村子,你就会发现当年那些又短又低的茅草房没了,都变成了今天宽敞漂亮的小“洋楼”,不少家的小“洋楼”顶上,还安装了卫星电视和太阳能热水器,不少家庭购买了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电器,现在的农民无论从吃的、住的,还是用的比城里人差不了多少。真没想到,30年时间,原来家家一贫如洗的家庭,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没有78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家乡的今天,当初的茅草房就不会变成今天小“洋楼”。清明节,回乡扫墓见到六叔时,六叔告诉我说,现在家家都盖了楼房,我那砌土坯墙修补茅草房的绝门土手艺已没用途了。六叔第一次遭遇了下岗。
攀谈中,六叔自言自语道,没想到农村的形势也会发展得这么快,土坯茅草房变成了楼房,我还可靠自家养的一头牛,每年给外出打工小青年们耕田犁地和收割季节,我和你六婶给人收割麦子和稻子挣个千把块钱,可是,这几年农村耕田犁地和收割,都一下子实行了机械化,我又没事干了。六叔第一次遭遇了下岗。
现在唯一让六叔欣慰的是,家乡插秧还仍然是人工,还没能实现机械化,每年这个季节,他和六婶还可以帮村里外出打工,缺插秧劳力的家庭插插秧,一季下来挣个3、500块钱。六叔担心的是,如果农村插秧也实行了机械化,他和六婶除了种种自家菜园,照看、照看自家田地,算彻底没事干了。我想,六叔的第三次下岗,时间也很快来临。
30年改革开放,30年巨大变迁。(吴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