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悟大哥在南京
接到朋友的电话,任悟大哥(照片左2,中间为语文报社社长蔡智敏先生)从山西来到南京,策划组织一个语文教育方面的活动。
昨天中午,终于见到了任悟大哥。
语文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办出版了当时在校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校园纯文学刊物《中学生文学》,这本刊物在当时达到了数十万份的期发行量,创造了期刊界的一个奇迹。最为重要的是,他是那个崇尚高尚文学时代的青春旗帜。我们这一代人在学生时代走进语文报和中学生文学,许多人在那里圆青春之梦。
我在高一的时候尝试向中学生文学投稿,幸运的是一投即中。中学生文学的编辑任悟老师编发了我的诗歌《踏雪》,后来陆续发表了我的诗歌新作,并编发了我担任社长的苏中中学生诗社《清波》社员作品专辑。后来,中学生文学的小说编辑高海平老师,看中了我的一篇很长的高三生活小说《六月主题曲》,在刊物的头条向全国读者推荐,还亲自撰写了评论文章《六月,一支悲怆的歌》。语文报也在当年,把我作为“成功语文少年”,专版发表了介绍我成长道路的通讯《清波荡漾,远方是海》。
一个人的青春,受到一种热情而善意的鼓励,会影响他的成长,影响他的一生。语文报和中学生文学,也可以说是中国“赏识教育”的先行者。当时扶持的一大批文学少年,如今都是人到中年,也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去年,当年的文学少年姜红伟从他的家乡东北出发,途径10多个地区至深圳,寻访了几十位当年的文学少年名人,试图整理那段记忆,并问访这批“文少”的人生。令热心的姜红伟十分欣慰的是,如今这批人的优秀一点不逊色于他们的当年。他们绝大多数是当地乃至全国著名的媒体人、艺术家、文化产业精英、优秀教师、企业高层、官员和专职学者、作家,并没有一些出现一些人想象和担忧的“弱势文科”情况。其实,人的成长需要的素质培养和潜质发掘,不是那几张试卷,那几十条平庸死问答构成的狭小考场。今天的语文报得到了更大的启发,他们决定利用30年报庆,策划并启动一个全国万里行活动,通过寻访前30年的语文少年,来总结语文教育的人生意义和成才指数。这也是这份影响最大的中国语文教育媒体,在服务了30年语文考试而创造的一份更大的意外成就。
任悟大哥,和他的同事们,作为“我们时代”的创造推手和记忆储存者,受到的敬重是普通人难以拥有的。任悟大哥不是什么达官要人,只是一名普通的编辑,但是,如今他走到中国的任何城市,几乎都受到他的那些人到中年的“小作者”的热情欢迎。见面,一律是一派“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的景象。因为,我们热爱自己自信的青春,并受用了这样的青春意义,所以,我们爱戴任悟大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