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提示:
2008年4月26日晚上,与著名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教授叶橹先生共餐期间,酒酣耳热的我向他郑重约稿,希望他能对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以及姜红伟的著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从学理上予以评价。在座的叶宁兄弟闻言,当即呈上红伟给何平的样书。德高望重的叶老,五一节后便寄来了这篇亲笔书写的力作。该文及红伟的书讯已安排于9月份创刊的《语文报•青春阅读版》,由于本人最近连续出差,刚刚完成对打印稿的终审,非常惭愧!为了让大家先睹为快,特特发布于此。
无奈的怀念与追思
──读《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有感
叶 橹
对于那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过来的“校园诗人”来说,“历史”也许是一个充满温馨与困惑相伴的名词。这一大群当年的“校园诗人”,如今大都是四十岁上下的人了。所谓人到中年,“四十而不惑”,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正能做到“不惑”。至于像我这样已经年过“古稀”的人,不但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甚至距离“不惑”的境界也差了十万八千里,可能这也是一种“弱智”罢。说到这一大群当年的校园中的佼佼者,如今都已经各有归宿,从事着各自不同的事业追求,但依然头顶“诗人”桂冠者则已寥寥无几矣。最近得到一本当年被称为“十大校园诗人”的领导人物姜红伟编著的《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粗略地翻读了其中的若干篇章,不禁勾起了我们一些回忆和联想。之所以把文章的题目如此定夺,实在是我的一种“自恋式”的解读。
因为诗的缘故,我对这些当年的“校园诗人”们的名单中的一小部分,还是有所知悉的。其中不多的几位,甚至还同我有过一些文字上的简单交往。所以,在我的回忆和联想中便有了几分怀念和追思的意味了。不过我从这本书的一些篇章中,还是读出了更多的属于他们这一群人的怀念与追思。仅仅从姜红伟能够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从南到北地会见了一部分诗友,而且正是在他们的帮助支持下才完成了这一次漫长的行程,重温当年的温馨与激越之情,便不难体味到这种人间真情之可贵。那潜伏在他们内心深处并维系着精神沟通的,恰恰是因为诗的缘故。
这一幕发生在现实中多少还有点浪漫和传奇性质的故事,在某些以贬低和亵渎当今诗歌为荣的人看来,或许又是什么堂•吉诃德式的自恋与幻觉。可是在我看来,这正是诗作为人间真情的最为难能可贵的体现。
如今有的人在谈及八十年代的诗歌时,常常流露出一种不屑与轻蔑的口吻。特别是对“校园诗人”,更是绝口不提,在一些人眼中,那几乎是一群不谙世事的“诗歌怪胎”。如今姜红伟们终于站出来要从事一项整理旧藉以恢复历史真相的工程了,我不敢肯定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当下诗坛的认可,但我可以肯定,如果能够保留下一些真实的史藉,必定是有利于后人正确评价诗歌史上这种现象的。为了不让真相失踪,我寄望于当年这些当事人的努力。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其意义之圣大,影响之深远,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是中国史书应予大书特书的事。就诗歌而言,一大批在“朦胧诗”影响下涌现出来的“校园诗人”,他们之所以会成为“弄潮儿”,自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而他们又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失踪者”,则是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在“朦胧诗”与后来出现的多元化诗群中,实际上穿插着一个庞大的“校园诗人”群体。他们因为尚未定型而呈现出多维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他们的失踪并非完全从诗坛上消失,而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另外的艺术方式活跃在诗坛上,更多的人则是选择了不同的职业而淡出诗坛。如果能够有人对这些人的生存现状做一些调查,也许可以分析判断当年的这一群人,虽然大都已不以诗人的身份立足于社会,但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各种行业中的骨干,有一些甚至可以说是属于顶尖级的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些事实也能充分证明,“校园诗人”们在智商与能力上,绝非有些人心目中那些“百无一用”的人。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校园诗人”群体之庞杂丰富,也许是难以重复的了。但是在这种现象后面所潜藏着的有关人的心灵状态的勃勃生机,有关人的个性追求,有关理想与浪漫情怀的张扬和宣泄,却是值得一切关注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者们深深思考的。
话题不妨再回到“失踪者”上来。这种“失踪”,如果从他们成年后职业选择的改变来说,我以为属于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够要求他们都成为以诗人身份立足社会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而曾经存在过的“校园诗人”的集体内涵──这才是最值得珍惜和珍贵的。
多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及青年诗人中的“少年老”的现象。我发现一些青年人丧失了“校园诗人”那种青春期的浪漫情怀,走上了一条与他们的年龄不太相符的“冷”与“透”的道路。也许冷峻与透彻是一个人终将进入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过早地出现在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不是由于某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的推动,就一定是个人生活经历中因为一些意外的情况所左右。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实在不太愿意看到这种由于“非常态”而导致的“少年老成”。唯其如此,我才在阅读这本《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时,产生了许多怀旧与恋旧的情绪。那样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种青春浪漫时期的理想、追求和激情,却是不应当在年青的心灵中消失的。如今我们从一些更年轻的诗人中,似乎看到了他们成熟的一面,但也多少有点遗憾地看到,他们似乎缺少了一点当年“校园诗人”们的纯真与执着。或许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与必然?我是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了。
最后想说的是,姜红伟曾经被误传为救火英雄“牺牲”了,这一次他是在挽救一场“历史”,但愿他不再被视为“牺牲者”而成为被人铭记的挽救者!
2008.5.1于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