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酒会前瞻:针对贵州茅台酒负面谣言事件的网络应对看法


贵州茅台昨日跌幅达到9.43%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在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又抽查酒类产品,在贵州茅台、山东张裕,中粮长城和青岛啤酒(600600)中发现了致癌物质亚硝酸钠”。

贵州茅台公告称,个别媒体的相关报道“完全根据传闻,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公司获悉该等报道之后立刻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贵州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及相关行业协会等有关机构所进行沟通,本公司产品完全不存在报道的上述情况。公司保留追究相关媒体和责任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

 业内人士分析,“三聚氰胺风波”使得公众对于整个食品业的安全都产生了担忧,传言因此而生。

受此不利传言影响,酒类股昨日大跌,其中张裕A和青岛啤酒双双跌停,贵州茅台跌幅超过9%。另一家企业中粮长城为中国食品(0506.HK)旗下企业,昨天中国食品下挫1.9%2.55港元。

以上为转载

作为民族龙头企业,贵州茅台可谓任重道远;在三鹿事件所引发的全国性信任危机的触动下,民众很大层面上更加对权威产生质疑,所以此次茅台事件的发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民众目前的心理很大层面上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暂时不去考虑,而贵州茅台在本次事件中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都不再单单是一个企业生存问题;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贵州茅台作为民族品牌,这一块“巨石”的分量能够引起多大的影响?从本次事件所引起的的反应来看可见一斑。

在这种“涟漪效应”之下,考验贵州茅台这样一个民族品牌的临界点就此形成。为何要说是考验的临界点呢?想想看,在这样一个全民性信任危机的背景下,贵州茅台能否独善其身,在本次信任危机中引领时代的潮头,稳定中国人对民族产业的信心,甚至更大的刺激品牌影响力乃至中国经济?或者就此一蹶不振,被其他品牌甚至外国品牌乘虚而入抢占市场份额,甚至让整个国家群体都对民族产业失去信心?

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的自由性和信息可挑选性,网络的普及使得刚性的传统媒体逐渐失去原有的公信力,但是个别网络媒体的不负责任报道同样容易使“涟漪效应”导向错误信息无限扩,这即是“涟漪效应”的反面。贵州茅台本次很明显做了一回“涟漪效应”的受害者;如今在国内第一网络搜索引擎“百度”上,只要一输入贵州茅台,就会显示出“贵州茅台含致癌物、茅台致癌、贵州茅台致癌物质”与此类似的耸人听闻的负面关键词,显示出贵州茅台一度忽视网络营销的漏洞,即是说,负面占据了茅台酒相关网络信息的大多数,所以才会出现搜索引擎自动大量摘取相关信息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如果不去用大量的正面信息去填充引导,贵州茅台的市场不但将因网络而大打折扣,大多数网民也必将因而对贵州茅台产生长期的怀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众所周知,在三鹿事件暴发之后,中国奶业品牌“人人自危”,包括“蒙牛、伊利、三元、光明”在内的大量占据市场份额的强势企业都纷纷开始了网络攻坚(前提是蒙牛伊利都被查出了含有不同份量的三聚氰胺),在这次危及整个中国奶行业的舆论战中,蒙牛伊利都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在自身的改进上也进行了大动作,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举措,而蒙牛伊利一直非常重视网络的声音,大量宣传正面信息,未雨稠缪之下,如今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蒙牛”、“伊利”结果很明显,正面信息仍然占大多数。在三胺事件中,我们暂不以道德层面为主要考量,就整个行业来说,这种及时的改进也大大促进了中国奶业的升级。对此我们纷呈口碑研究院认为:茅台事件是子虚乌有,凭空捏造的谣言,就此点相比奶业的三胺事件来说完全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无论出于哪种角度来看,做好网络口碑营销都是极其有利并且完全有可能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目前如何积极引导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第三方群体,能否重建消费者对民族产业的信心,是摆在贵州茅台面前的一个相当大的课题,也是不得不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