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物质存在形式及范畴


 虚物质存在形式及范畴

一、虚物质本质

虚物质本质之一就是方向不变性。量子绝对自由而不断变化的运动特征具不可变特性。这种微观量子体追求绝对自由而保持不变的性质体现在宏观物体上就是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不变。量子层面的方向绝对变化与大尺度物体的规律性、方向不变之辩证统一点就是虚物质本质效应。

虚物质本质之二就是自私性。自私是大尺度物体所具有的方向不变演化出来的表征,绝不是什么贬义词。自私首先是物体成为自己的(虚)物质基础,没有自我的肯定是不可能有个体的即没有物体,它来自量子的自由个性。当这种量子个性出现基本一致、有规律性时,大尺度载体的虚物质方向效应自私效应就出现。其次,本丛书第十一章层次结构论指出,载体即物体按层次布局于宇宙中,且高级载体的寿命长于低级载体。而自私是按层次结构由低级到高级按强弱趋势变化的,与寿命从低级到高级增寿相反。这也说明自私者为什么会比大公者寿命短,及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会成病灶等道理。个体的虚物质效应灵敏,自由度大,低层次载体向心力大,因而物体总是围绕个体自身利益来帮助亲友为社会慈善事业捐助,为路人打抱不平为社会作贡献。俗话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是这个道理。第三,根据虚物质为物体运动第一动力,可理解自私是事物发展源动力的表现。自私的存在是不容置否的,否定自私只能使自私从按才任用按劳分配价值取向的正道上滑入不劳而获的邪路上去,从而激励齐出力走上不择手段的剥削、掠夺之路。因为否定自私就意味着人的本性大公无私,而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在公益的晃子下强调公体环境,滋生权力财力剥削,冲乱按才分工按劳取酬的价值取向。搞市场经济就是肯定和利用自私的力量,因此在向钱看的社会里不承认自私是挺滑稽的。

作为虚物质效应,自私并非什么新概念,是我们生活中早就认定和遵循的东西。但虚物质论在对自私和人性的善恶诸方面之外延和本质上均有深刻而完整的理论揭示。

二、虚物质与载体

如有机生命体灭亡,则其人性物质瓦解消失而躯体失去存在欲望与能力。生命体死去后,残存的活细胞仍载有相应层次的人性物质(即人性虚物质),当细胞死亡亦开始并分解成非生命体时,则只剩下物性等。对于非生命体灭亡,则物性随载体的分解而分化降级、转移直至消失。

以往我们都认为人死了一切化为乌有,但实际上我们所指的“乌有”是实物质分解成碎块、分子、原子等粒子。而物、能守恒定律指出,物质或粒子的消失是转化成能量了,因而载于粒子中的虚物质也将变回到能量状态,只不过有机生命体灭亡了,其虚物质有一部分由人性降为物性了。随着载体瓦解为粒子,意识降为本能,人性降为物性而虚、实物质也以越来越低级的方式直至简单的能量方式存在于时空中。对于我们想象的烟消云散,只是具体的虚物质和载体不复存在了,转化成它物或能量了。在我们生活的现条件下物能不可能进入空无状态,因而就有“神灵”模糊说。

不同于载体的是,虚物质深藏于载体甚至真空之中,我们是无法感知和测量的,像宇宙中黑洞一样,只有从它对相关的事物施予影响才能发现它的存在。即光子被黑洞吞噬而漆黑一团,我们就说有黑洞存在;看到规律性、对立矛盾性、宇宙常数和社会管理的必要性等效应,我们就说有虚物质存在。但近代以来受到实验科学的约束,纵有人发现了虚物质的踪影也不敢不经实验证明而承认它的存在。所以这种深藏于载体或真空中的虚物质及其对万事万物所起的主导作用,大概要等到量子物理学找到了同虚物质概念相应的实体才有可能承认吧!

三、虚物质按层次存在时空中且下层服从上层

可以想像,人体对于细胞来说相当于 “小宇宙”。人体是按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器官、肢体等层次构成的,且每一层次都载有自身的虚物质(包括物性、人性)。因而,虚物质在人体中也是分高低层次的。这些人体中不同等级层次的虚物质在人体集成时,才有机地联接集合成人体层次之虚物质---人性。本能、意识、大脑思维等只是在人性支配下,为配置、协调、实现各层次尤其是最高层次---人体等的消费体系而表现出来的广义物质(本能、意识为虚物质表现,大脑思维为实物体运动)在生命运动中的哲学范畴。

现代哲学把物质、能量诸形式间的运动转化能力看作是物质本来具有的。其实这个“本能具有”应是指虚物质的潜在,因为物能运动与转化实质上是个虚物质控制的广义消费T10过程。即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争人权求自由是由虚物质控制的。整个宇宙是个大系统,又是按层次布局的,无论整体或层次都充满着虚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宇宙是个超级大脑”。事实上,宇宙中一切物体里的虚物质既有自身的消费体系又要服从其上层直至宇宙级最高层的消费体系实现的需要。这其中贯穿着各层次物体本能或意识的作用,也说明时空中一切物体运动具方向性、目的性、有序性,而非紊乱。紊乱无序是物体间矛盾运动的暂时性表现,世上一切事件现象亦非由偶然堆积起来。作为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目前感知不到宇宙“大脑”的控制,犹如人的行为受控于其大脑而身体中任一器官或细胞不能感知到的道理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无不明白社会的约束、感到上级指挥与监管的存在;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被认识被改造的非智慧体也有本能式反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人类社会控制个人,具体单元人除本能感觉外,还有意识式认识,如服从与抵制。相邻载体间下层载体能感知到上层载体的控制,而且相离越远的载体间控制关系越弱感知越难。

    目前人类暂感知不到最高层虚物质载体---宇宙的明显控制是时候未到,思维认识能力不够。“无为而治”规律性效应存在的根源正在于这种个体离不开公体、下层受控于上层、个体能力更为有限且呈渐进发展性。如果不是这样,则能力无限、可用资源无限,也就不需要什么集体与合作,也不存在令人反感的对立与竞争。

    物体的运动轨迹既有自身虚物质的作用,也受诸层高级载体虚物质的控制。换句话说,个体生命运动轨迹是在遵从宇宙自控调谐的同时,以自身虚物质作用方向为主导的必然结果,而非偶然结果。这种观点绝不反对个体虚物质决定的自我奋斗,因为个体奋斗与否也是宇宙自控调谐中的一个必然,且个体又必须按照自己的虚物质控制去行动,以遵循这种宇宙的必然安排。这不是完全由理智可以控制的,正所谓物竞天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个体奋斗目标是基本,奋斗结果则由宇宙虚物质或称机遇定。机遇正是上层载体与下层载体之虚物质作用方向偶有一致时的产物。如我们认识水平有限,既不了解宇宙如何控制我们,更不能做到趋利避害、自我选择,一般情况下只能是无奈地随机应变。

总之,物体分层次按结构分布于宇宙中,高层物体由低层次构成,即高级载体由低级载体构成。相应地,虚物质也分为高级与低级等无穷个虚物质层次,且上级虚物质方向制约下层虚物质方向。低级载体既要按自身虚物质控制方向运动又要服从诸层高级载体尤其是顶头(即上一层)载体之虚物质的控制。高级载体的虚物质往往不易为低级载体感知,其原因是高低级载体间多为间接联系;其结果是上层对下层因系一体且无成见而持“宽大胸怀(通常所说的‘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因为高层把下层当作自己的成员,再加上不太接触没有印象而形成的‘大人不记小人过’)”态度;其表现为充满空间充满社会的纷繁复杂矛盾、事件、现象上下层载体相互不甚明了,且活动中上层占主导而下层处于被动。这些表明,物体生命运动存在定数或可知性,但仅在很窄的范围内物体有能力改变自己命运,即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自身的虚物质并不能绝对掌握自己命运,是故生命不止奋斗不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扩大有为而理范围。

四、虚物质标志

虚物质具自指性,即虚物质是具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性物性,是比原子、分子更为稳定而不变性通存于时空中的物质,不是指精神、意识、记忆等带有自我特殊轨迹的信息。但是,具体的载体及其虚物质必然体现出带个性特征和生长环境经历的特殊性。

事实上,没有原因的事件、幽灵影像、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出现的实在等已经有了实验证据。因此我们不难推出,虚物质在微观世界呈显性“1”态;在大尺度世界,虚物质呈隐性“0”态且发生效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总表现为有限的一些事件、范畴。虚物质作用具实在稳定性而虚物质本体无形状、无质量,作高速度神秘运动且抽象难以感知,有强烈的方向控制性能。在一定条件下,虚、实物质间可相互转化。关于虚、实物质间的转化,Mitre公司的纳米技术权威詹母斯·埃伦博根预测:物质将成为软件,因而在因特网上不仅能够下载软件,还能下载硬件。显然,软件属虚物质范畴,具虚物质特征,而这硬件作为产品在传播输送过程中,先要量子化软件化然后再块状物体化。如果是这样,则虚、实物质间在超量子层面下可转化。

虚物质的自指性方向性客观稳定性,以及虚物质种种社会效应、软件性等等是判断虚物质的主要标志。

五、虚物质核心体

人性(有机体本性)物性(无机体本性)是虚物质在亚时空(即宏观层次)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或称虚物质本体,而私欲则为虚物质本质,乃通过物体运动表现出来的固定不变的自我消费欲望或本能或意识现象。

有人说,人天生懒惰。我认为这个结论不准确,虽然一般人都懒惰但不是时刻都懒惰处处都懒惰。如人类科技史上的重大发现与发明几乎都是自觉自愿式的个人爱好、兴趣的激励,通过勤奋和灵感得来。显然懒惰是自私的表现,而凭着兴趣追求精神价值也是自私的表现。因而可以说,自私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天生的,人天生自私才会天生懒惰也才会天生进取。

六、虚物质的波特性

宇宙、物体都同粒子一样,有着量子特性。因为它们都是个体形态,同时大尺度物体也有振动性波动性。物体运动表现出波、粒二象性,粒支持消费运动可划为实物质科学,即自然科学研究范畴而波支持运动方向可划为虚物质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范畴。虚物质控制物体消费运动的方向为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但虚物质主体是人性物性,具发散性与收敛性,即为已贪欲无穷发散,为公朝社会利益实现方向逼近。这样才能在实现社会总消费体系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目的。而这必然使得实际消费运动的方向围绕测地线上下波动。见图7-2

欲望值

 

 


           0

                                  测地线方向

图中曲线表明,个人无穷发散欲望收敛于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轴向。而测地线是现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同受社会环境制约的一系列理想值构成的轨迹。

7-2  围绕测地线作消费运动

量子波不是任何实体或物质构成的波,而是知识或信息波。不存在原子本身扩散的波,而是使观察者了解原子存在方式的波。量子波是一种或然率波,它反映的是粒子属性(旋转方向、能量大小)和各种状况出现概率大小。量子波是量子自由意志的体现,是物体在虚物质支持下,为实现消费体系所作生命运动的过程中,其中量子之人性物性表现出来的反应波。

七、事件现象

    事件或现象是广义物质具体存在形式的衍生事,在虚物质决定的物体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综合,即物体运动规律反映到矛盾中去了。所以事与物二者有相同的运动规律和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的生命周期等。但事件不同于物体,二者有本质区别,事件纯粹是虚物质的表现或映射,属虚物质范畴。没有虚物质决不可能有事件,因为没有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不变,便没有生命轨道,即便没有不同个体间的利益冲突,便没有相交(指交换对方所需或双方共享)的生命运动轨迹。这也表明,研究事件现象或事物间关系为主的社科必须以研究虚物质为对象。

八、虚物质的决定性

虚物质的方向效应使得一切物体都有意志,都有体现生命价值的运动轨迹。这就是虚物质对物体运动的决定性。虚物质决定了宇宙中一切物体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因而决定了宇宙时空、人类社会的进化。

自由意志和虚物质决定论间不应有什么矛盾。虚物质决定论指出了虚物质效应是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不变,而体现意志的自由恰是消费体系中高于生存发展的最高层内容,而且自由意志正是要求虚物质载体自身充分而最有效地实现消费体系这种欲望的。可见自由方向就是实现消费体系的虚物质‘意志’,虚物质决定了意志而意志服从于虚物质。

九、本能与意识

    本能是虚物质效应又一个传统上的代名词,非智慧体的运动受控于本能;意识是智慧体产生后本能的特殊或高级形式,智慧体运动虽然仍以本能为基本,却主要受控于本能的高级形式即意识。

哲学上或常说的“本能”似乎是与意识不相关的行为表现。这实质上是无视本能与意识统一于虚物质效应统一于本能进化成意识这一过程的事实。按照虚物质概念,本能是虚物质的原始或低级表现,是意识的前身,虚物质的效应形式经历从本能发展到意识。如普通物体对温压等环境的反映在传感器(测量物体运动特征随环境变化的元件)原理中分析得很清楚,既可表示为一串连续的(温、压)数值亦可用“0、1”表示温、压的高低。连续数值是对本能的反映,“0、1”就是意识内容中的符号基础。

思维本身是物质(大脑)的运动形式,归自然科学研究;而思维或认识的内容即意识是对社会现象或对广义物质存在形式的映象,这个映象受虚物质控制、属虚物质范畴归社会科学研究。研究影响和控制思维活动的心理学要以研究人性及其效应为中轴,可见生命体的虚物质或物质的生命性归社科研究。人类的意识并非仅仅是由知觉构成,也由自觉构成。这种自觉就是虚物质决定的围绕实现消费体系运动的方向性而非完全出于理性。理性则是虚物质规定的“自觉”地沿测地线方向运动下的意识表现。

总之,虚物质决定意识。按照现代科学,菜虫是没有大脑的,因而菜虫只吃嫩叶而不吃老黄叶显然不能看作意识行为,而应是虚物质决定的自觉行为演变成的知觉表现。

十、物性转化为人性

    物性转化为人性主要特征是本能上升为意识。原子分子或细胞均载有本能为主的特性物质,自然形成物也好、人造物也好,这些特性物质随其载体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高级虚物质只能决定其高级载体的生命性,却不能构成其智慧性。智慧性在于本能上升为意识、物性转化为人性之载体的内在性。由于无机物只有物性,所以外加智慧(如编程)的积木式机器人未必属完整有机构成的高层次虚物质加智慧的载体,人造超越自然人的可能性值得怀疑;而克隆有机生命体则因其中载有人性,使得人造超人在技术完全可能,如果克隆人只是人类挑战自我的兴趣,违反人类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话,则在虚物质理论上又不太可能。克隆人毕竟是人工产物,受控于人类虚物质。对于克隆人产生的威胁或许有惊无险,因人性的本位主义必将使克隆人的事业服务于人类。克隆方式产生的人类最起码不能违背方向不变原理。

十一、虚物质范畴的一般概念

(一)虚物质的范畴概念

请问:事件、现象、矛盾、精神、时空……是什么东西?有无物质支持、有没有“爹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赋予土木水火金……等载体为物质,而时空、事件、现象……则任其为零散的概念。其实载体也好、事件也好都属广义物质范畴,是虚、实物质本体的衍生事与物。没有土木水火金……,自然没有事物、现象;没有时空、事件、现象、信息波……,我们又怎能确定实物体的存在?

虚物质范畴是虚物质在物体实现消费体系的生命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反映形式或衍生系。从控制系统的一般构件构成上讲,物、能是宇宙“硬件”内容,而消费体系、矛盾、运动、方向、时间、空间、精神、信息、概念……等是虚物质运动引发出来的“软件”概念。虚物质决定了物体追求生存、发展、自由运动的必然,因而没有虚物质就没有物体的消费体系,也就不会有物体运动有方向地在时空中伸展,没有生存、发展等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虚物质范畴很广,其基本特征是方向控制性、抽象性和实在不变性。

除上述一些特征外,吸引与排斥、作用与反作用、阴流子及类阴流子……都属虚物质范畴。精神是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等概念,是虚物质的一般效应表现,也即是对虚物质之人性的反映或物体意志。效用、信息、组织、熵等概念是虚物质决定的物体间关系,因而也属虚物质范畴。

(二)虚物质范畴的形式、对象与内容T11

当我们感知一个人时,其外观表现就是形式,其主体构造就是对象,其种种运动规律就是内容。从形式上讲,外观具虚物质特性,属虚物质范畴,如漂亮的观感属外在美是虚物质范畴。从对象讲,虚物质范畴或为虚物质或为实物质,因为虚物质范畴是广义物质信息的表达,如漂亮的人表达的信息是:既包括虚物质之漂亮范畴又指实物质之人体结构协调状态。从内容上讲,虚物质范畴也是虚物质的,但当内容同对象的真实性一致时又是广义物质的,因为虚物质范畴所表达的内容是从广义物质中抽象出来的。

如“漂亮”二字,形式上是文字或语言,因而属虚物质范畴;对象是事物,即某人的大脑所要感受漂亮而作出反映描述的东西,属实物质范畴;内容是感受者的意识对对象的表达,属虚物质范畴。我们都知道,漂亮的人易走桃花运,但这不是绝对的,因为漂亮者作为对象是硬件,没有漂亮的内容作软件配套时,桃花运是不会常有的。如“漂亮”者自身不善同异性接触或不能表达内在美或人缘不好,则必然桃花运不佳,因为感受者不认同大家所谓的“漂亮”,则桃花运是不成立的。这就表明,单纯的硬件或软件都是不能产生真正现实效应的,不过软件往往还能蒙混一时。

十二、虚物质本体T12与范畴的区别

虚物质主体在大尺度时空中的存在形式即人性物性具方向性、难以感知性、实在性、稳定不变性。在超时空(量子世界)中,实物质可转化为虚物质,且虚物质具普遍性和感知性,但目前人类尚不能进入量子世界,只能借助仪器逐步观察,因而虚物质对人类来说仍是不清不楚的。纯粹的虚物质范畴则是虚物质主体及其衍生系与种种效应表现。这就是虚物质主体与范畴的本质区别。虚物质范畴变化复杂,不具稳定性,这是它与虚物质本体的主要区别。根据这二个区别,宏观世界中的精神、矛盾、时空、信息、概念……是虚物质范畴而不是虚物质本体。

十三、虚物质定义

方向不变是虚物质存在的效应,矛盾的普遍性是虚物质无处不在的标志。因而虚物质就是:支持物体沿着测地线方向实现消费体系的超微量子或量子的波现象;由之产生的问题基础论点和由之形成的531理论发生中和反应时,才能实现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最佳途径。虚物质范畴是除实物质与力热之外的所有事物、现象的总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