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反思与批判。哲学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在反思批判中超越现实,走向未来,实现理想;是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反思批判中昭展“时代精神的精华”,引导人类走向崇高,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和自由的期待和畅想。
哲学是超越性的,它是人的超越本性精神体现。立足现实,超越现实,走向理想,超越传统,走向未来,追求真、善、美,向往幸福和自由,是人的本性,也是哲学的本性,同时也是哲学的使命所在。这种使命是神圣的,因而也是崇高的。
哲学是介于“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它是人克服“物”性的缺陷,实现人性的完善,走向神性的自由的思考和追问。哲学的思考和探索,是人类要克服物性的缺陷,实现人性的完善,从而达到神性的伟大和崇高,达到天地人神的和谐统一。
哲学是超越性的,这就意味着哲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立足现实,超越现实,走向理想。这就要求哲学研究要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要离现实太近,又不要离现实太远,必须和现实保持一定的张力。离现实太近,容易使哲学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是哲学失去超越的品格;离现实太远,容易是哲学失去对现实的观照,走向悬想的思辨,不为世人所理解,使哲学成为孤独而无人问津的学科,从而失去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只有使哲学研究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可以是哲学保持自己的品格,也能使哲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不致于使哲学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玄思”。哲学既要食人间烟火,又要有独特的品格和高雅的智慧。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西方近代和近代以前的哲学,给人的印象是“纯”,哲学就是哲学,而不是科学,但离现实距离太远,哲学就是玄思和思辨,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性”;而现代哲学却走向了人间,研究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从形而上的“神性”走向了形而下的“人性”,但是这种研究和关注仍然是哲学性的,它和现实之间仍然是有距离的,它深入到人的现实生活的内部,探讨现实生活的人性根源。而中国哲学的传统就是哲学担负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以政治和伦理道德为中心,其特征就是离现实太近,是哲学失去了自己的品格,因而给人造成一种“中国没有哲学”的假象。中国哲学不能有太大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和靠得现实太近,总是希望哲学能够去解决某些现实问题,或者直接论证领导的决策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哲学成为政治的“吹鼓手”、“应声虫”。这样的哲学已经失去了哲学的品性,已不再是“哲学”了。
哲学研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喻理,以思说理。逻辑的严密和严谨,是哲学理论说理性的要求,它体现出理论的力量。哲学要对现实持有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这种审视和批判不是就事论事式的,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深的深度上把握现实,把现实到向未来。只有这样的哲学才能保持住自己,并引导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向前发展,引导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哲学的问题和话题是永恒的,因为人类的超越本性是永恒的。哲学研究要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已有的哲学概念特别是那些关键的哲学概念,进行分析、清理和阐释,赋予原有概念以新的意义,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创造新的哲学形态,促进哲学的发展。对已有的哲学理论、哲学概念的分析、清理和阐释,以及对新的哲学形态的创造,是以超越现实和传统,走向未来,实现理想为前提的,它体现了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批判和创新的关系,体现了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类克服物性的缺陷,不过完善自身,走向神性的伟大和崇高的超越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