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年度总结
本报记者 刘长杰 发自沈阳
我似乎刚刚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尽管屈指算来,我已经加入这个集体三年。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项工作带给我越来越多的快乐。
2004年,是我脚步踉跄、艰难跋涉的一年。这一年,不但我的评分总在50分上下,事实上,我自己有时候甚至连新闻方向也找不到。我经常在如何表达一个选题上感受到困扰,除了采访,我一无所长:没有新闻敏感度,没有好的写作方法(郭宏超语)。
这一年的中秋夜,我在办公室赶写一篇关于保险的稿子,写至凌晨三时,忽然发病,呕吐不止,被家人送到医院后,诊断为急性眩晕症。躺在病床上接受钾治疗,稿子也推后之余,我第一次发现,本报的写稿压力对任何人来说,都足以构成威胁。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是自己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适应工作。
2005年,王胜忠老师尽可能地给我创造机会,希望我能够借此突出重围。现在看来,我没有辜负他的希望,这一年,不但我的评分可以达到100分上下,与此同时,我以全年5个头版头条、两次总编辑特别奖、一篇年度最佳报道提名等成绩而备受同事瞩目。
2005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她。这不但是因为这一年的忙碌,让我变得越来越轻松,与此同时,还因为我找到了竞争的办法,并且开始突出重围。
在报社,我觉得我就是那只再赛一万次也会输掉的小龟,而我的同事们,却是那些从来不肯半路熟睡的兔子。他们需要终点,我也需要,如何赶超他们,成了我首先面对的问题。我知道,必须改变规则,才可能获胜。于是,我开始注意他们的整个工作流程,我忽然发现,他们的报道,大多是电话采访加先进写法的综合体,他们现场能力不强,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差,王胜忠老师甚至评价说,本报很多记者在围绕报社200米的范围内做新闻……而这正是我的强项。我认为,新闻敏感可以弥补,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于是,我决定从调查类新闻入手,来打破僵局,如此一来,既可以发挥我的采访优势,又因为事件的较高关注度而减轻写作上的压力。于是,2005年,我的脚步开始有意识地加快:
2月4日凌晨,农历腊月二十七,小雪,我的生日,在和郭宏超完成《中行和它的金融大盗》报道后,我乘坐冰冷的巴士从哈尔滨赶回沈阳,用时7小时;2月15日夜,农历正月初七,小雪,我在阜新孙家湾矿难现场采访,其后,写毕《阜新伤痛》;2月23日夜,农历正月十五,因为有和程志云在晋中师专采访知情人的突破,遂有《山西7.28大案:可以复制的金融骗局》;同年中秋,我在吉林调查严介和真相;10月,连续出差三周,赴葫芦岛追查钼矿真相;11月,严寒,连续四周,我在黑山禽流感疫区,在哈尔滨水污染一线,在吉林化工爆炸现场进行报道……
看起来没有机会的小龟,找到了比赛路上的那条兔子一直试图绕着跑的深流。
事实证明,我的这个改变竞争规则的策略,是成功的,这不但让我在报社立稳了脚跟,与此同时,还为我下一步弥补短板,赢得了时间。
2006年,尽管我还没有发过一个头版头条,但我却自信地称其为“发现之旅”。这一年,我的季度评分,每次都在170分以上,这不但使我跨进采编体系的前10%的序列,同时,我大踏步地在新闻写作手法和敏感度上,赶了上来。昔日的落伍小龟,变成了同事眼中的机灵兔子。
然而,我依然视自己为落后的小龟,在给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竞争目标之后,我一刻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今年,我依旧延续了自己作为调查记者的长征,这其中既有驰骋一千里,采访跨三市的《内蒙古煤电怪圈》,也有推也推不倒的《新合作辽宁遇阻》;既有漂泊大雨中花钱购买线索始成的《矿难:在检查团到来后发生》,也有调查超5次,时间逾半年的《北亚调查》;既有细节迭出的《交行沈阳案旧事》,也有完整呈现一种金融行为全过程的《票据贴现路径调查》……
与此同时,我提升后的新闻敏感度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发现”新闻。这样地新闻报道,在东北这个平安之年,让我作为本报大区记者的角色开始游刃有余。
今年,我的“民营加油站”两篇报道、“工业旧地污染”两篇报道、“东北国企改制”三;篇报道,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报道,我认为,这是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揭示了一种逻辑,提出了一种建设性意见的一类报道。而且,还有很多报道,同时兼具了发现性和调查性的特点,比如《伊春林改调查》、《医改大庆模式调查》、《新丰电厂事件调查》等等。
写作方法的提高,也是今年的收获之一。我认为,无论是《万达商场拆除调查》,还是《东北金融中心双城记》,甚至是《内蒙古反思曾经的奇迹》,都能反映出我写作手法的进步;另外,《防川三日》和《大豆三味》,更是我今年写作提高的典型报道。
2006年,我成长了,也快乐了,在一贯忙活自己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试举一例。
11月5日夜,从沈阳出发赴哈尔滨。6日清晨到哈,上午采访中国大豆网刘鹏,农垦总局九三油脂周有金,下午启程赴绥化,采访发改委。夜奔海伦县,车至绥棱,天已黑,人入睡。车至半路,颠簸中醒来,忽然看见一轮圆月透过路边的树枝,从东边的天际映照过来。银光撒落半车身,醒梦倏忽思故人。冷月在东,我在旅途,在静悄悄的客车里,我写下了名为《月亮在东》的旅途长短句:
夜长行/人在边城;
梦初醒/月照枝影。
长厮守/平常心境;
偶相思/蓦见真情。
夜宿海伦,一夜无话。7日早,采访大豆交易市场及其总经理林;其后,采访发改局张局长。下午,赴海北镇,采访了两个豆商、三个豆农后,风雪夜归人。8日晨,赶赴前进乡,采访大豆协会会长姜,后采访豆农;下午,天寒,返回海伦。9日晨,南下乐业乡,采访豆农积压大豆现状,午后,乘车300公里,夜至哈尔滨,随即开始筹备第二日写稿,并初步给文章起名曰《大豆三味》……
这期间的11月8日,是我在本报度过的第三个记者节,也是我在路上连续第三次度过的记者节。尽管收到了几个政府的短信,但我没觉得怎么样,而是异常平静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个任务会使我们的人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始终认为,那是上天交给我们的任务。
2007年,我希望再上一个台阶。登上这个台阶就意味着,我必须让自己的眼界更宽,水平更高,能力更强,而这些,于我来说,都是在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中的一种最好的激励。
2006年,在工作中,我发现了快乐;在快乐中,我学会了感恩。
感谢报社,我知道,人生没有观众席,所以我想表演,而她给我这样的平凡者提供了这么大的舞台;
感谢同事,是你们鞭策了我,没有你们的斧正与碰撞,就不会有精彩的华章,也不会有我的进步;
感谢纪律,采编体系的一贯严格,让我懂得了首先要尊重规则,然后才能大步前进;
也感谢您,正因为有您的眼睛在我的背后,我才懂得了担当责任……
是为结。2006-11-28
***注:2006年,在经济观察报一共写作50多篇报道,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只有专栏里呈现的46篇。此为当年的年度个人总结,附于此,是为记。
本报记者 刘长杰 发自沈阳
我似乎刚刚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尽管屈指算来,我已经加入这个集体三年。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项工作带给我越来越多的快乐。
2004年,是我脚步踉跄、艰难跋涉的一年。这一年,不但我的评分总在50分上下,事实上,我自己有时候甚至连新闻方向也找不到。我经常在如何表达一个选题上感受到困扰,除了采访,我一无所长:没有新闻敏感度,没有好的写作方法(郭宏超语)。
这一年的中秋夜,我在办公室赶写一篇关于保险的稿子,写至凌晨三时,忽然发病,呕吐不止,被家人送到医院后,诊断为急性眩晕症。躺在病床上接受钾治疗,稿子也推后之余,我第一次发现,本报的写稿压力对任何人来说,都足以构成威胁。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是自己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适应工作。
2005年,王胜忠老师尽可能地给我创造机会,希望我能够借此突出重围。现在看来,我没有辜负他的希望,这一年,不但我的评分可以达到100分上下,与此同时,我以全年5个头版头条、两次总编辑特别奖、一篇年度最佳报道提名等成绩而备受同事瞩目。
2005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她。这不但是因为这一年的忙碌,让我变得越来越轻松,与此同时,还因为我找到了竞争的办法,并且开始突出重围。
在报社,我觉得我就是那只再赛一万次也会输掉的小龟,而我的同事们,却是那些从来不肯半路熟睡的兔子。他们需要终点,我也需要,如何赶超他们,成了我首先面对的问题。我知道,必须改变规则,才可能获胜。于是,我开始注意他们的整个工作流程,我忽然发现,他们的报道,大多是电话采访加先进写法的综合体,他们现场能力不强,对突发事件的控制能力差,王胜忠老师甚至评价说,本报很多记者在围绕报社200米的范围内做新闻……而这正是我的强项。我认为,新闻敏感可以弥补,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却非一日之功。于是,我决定从调查类新闻入手,来打破僵局,如此一来,既可以发挥我的采访优势,又因为事件的较高关注度而减轻写作上的压力。于是,2005年,我的脚步开始有意识地加快:
2月4日凌晨,农历腊月二十七,小雪,我的生日,在和郭宏超完成《中行和它的金融大盗》报道后,我乘坐冰冷的巴士从哈尔滨赶回沈阳,用时7小时;2月15日夜,农历正月初七,小雪,我在阜新孙家湾矿难现场采访,其后,写毕《阜新伤痛》;2月23日夜,农历正月十五,因为有和程志云在晋中师专采访知情人的突破,遂有《山西7.28大案:可以复制的金融骗局》;同年中秋,我在吉林调查严介和真相;10月,连续出差三周,赴葫芦岛追查钼矿真相;11月,严寒,连续四周,我在黑山禽流感疫区,在哈尔滨水污染一线,在吉林化工爆炸现场进行报道……
看起来没有机会的小龟,找到了比赛路上的那条兔子一直试图绕着跑的深流。
事实证明,我的这个改变竞争规则的策略,是成功的,这不但让我在报社立稳了脚跟,与此同时,还为我下一步弥补短板,赢得了时间。
2006年,尽管我还没有发过一个头版头条,但我却自信地称其为“发现之旅”。这一年,我的季度评分,每次都在170分以上,这不但使我跨进采编体系的前10%的序列,同时,我大踏步地在新闻写作手法和敏感度上,赶了上来。昔日的落伍小龟,变成了同事眼中的机灵兔子。
然而,我依然视自己为落后的小龟,在给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竞争目标之后,我一刻也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今年,我依旧延续了自己作为调查记者的长征,这其中既有驰骋一千里,采访跨三市的《内蒙古煤电怪圈》,也有推也推不倒的《新合作辽宁遇阻》;既有漂泊大雨中花钱购买线索始成的《矿难:在检查团到来后发生》,也有调查超5次,时间逾半年的《北亚调查》;既有细节迭出的《交行沈阳案旧事》,也有完整呈现一种金融行为全过程的《票据贴现路径调查》……
与此同时,我提升后的新闻敏感度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发现”新闻。这样地新闻报道,在东北这个平安之年,让我作为本报大区记者的角色开始游刃有余。
今年,我的“民营加油站”两篇报道、“工业旧地污染”两篇报道、“东北国企改制”三;篇报道,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报道,我认为,这是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揭示了一种逻辑,提出了一种建设性意见的一类报道。而且,还有很多报道,同时兼具了发现性和调查性的特点,比如《伊春林改调查》、《医改大庆模式调查》、《新丰电厂事件调查》等等。
写作方法的提高,也是今年的收获之一。我认为,无论是《万达商场拆除调查》,还是《东北金融中心双城记》,甚至是《内蒙古反思曾经的奇迹》,都能反映出我写作手法的进步;另外,《防川三日》和《大豆三味》,更是我今年写作提高的典型报道。
2006年,我成长了,也快乐了,在一贯忙活自己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试举一例。
11月5日夜,从沈阳出发赴哈尔滨。6日清晨到哈,上午采访中国大豆网刘鹏,农垦总局九三油脂周有金,下午启程赴绥化,采访发改委。夜奔海伦县,车至绥棱,天已黑,人入睡。车至半路,颠簸中醒来,忽然看见一轮圆月透过路边的树枝,从东边的天际映照过来。银光撒落半车身,醒梦倏忽思故人。冷月在东,我在旅途,在静悄悄的客车里,我写下了名为《月亮在东》的旅途长短句:
夜长行/人在边城;
梦初醒/月照枝影。
长厮守/平常心境;
偶相思/蓦见真情。
夜宿海伦,一夜无话。7日早,采访大豆交易市场及其总经理林;其后,采访发改局张局长。下午,赴海北镇,采访了两个豆商、三个豆农后,风雪夜归人。8日晨,赶赴前进乡,采访大豆协会会长姜,后采访豆农;下午,天寒,返回海伦。9日晨,南下乐业乡,采访豆农积压大豆现状,午后,乘车300公里,夜至哈尔滨,随即开始筹备第二日写稿,并初步给文章起名曰《大豆三味》……
这期间的11月8日,是我在本报度过的第三个记者节,也是我在路上连续第三次度过的记者节。尽管收到了几个政府的短信,但我没觉得怎么样,而是异常平静地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个任务会使我们的人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始终认为,那是上天交给我们的任务。
2007年,我希望再上一个台阶。登上这个台阶就意味着,我必须让自己的眼界更宽,水平更高,能力更强,而这些,于我来说,都是在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实现中的一种最好的激励。
2006年,在工作中,我发现了快乐;在快乐中,我学会了感恩。
感谢报社,我知道,人生没有观众席,所以我想表演,而她给我这样的平凡者提供了这么大的舞台;
感谢同事,是你们鞭策了我,没有你们的斧正与碰撞,就不会有精彩的华章,也不会有我的进步;
感谢纪律,采编体系的一贯严格,让我懂得了首先要尊重规则,然后才能大步前进;
也感谢您,正因为有您的眼睛在我的背后,我才懂得了担当责任……
是为结。2006-11-28
***注:2006年,在经济观察报一共写作50多篇报道,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只有专栏里呈现的46篇。此为当年的年度个人总结,附于此,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