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篇:第一部分 一句话如何打破创新


备注:因为我近几年的经历,主要是从事医药产业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所以,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与医药产业有关。
第一部分目录:
产业创新:一句话如何打破常规
(1)       产业创新理论诞生背景
(2)       产业创新理论创新历程
(3)       产业创新理论模型
(4)       产业创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改进
(5)       创新的力量
(6)       创新的途径:从产业思维出发,找出产业的薄弱环节;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创新途径,寻找微观企业新生意的来源;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使命;以服务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业务根本,寻找成为朋友途径的生意;以服务民众,回报社会为市场培育法宝,让生意变得可持续性;
(7)       理论创新的核心学说,CRO`S企业资源再造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8)       要敢于打破常规,向市场不断的发起挑战
Part1 宏观篇
 
产业创新:一句话如何打破常规
打破现有的秩序,重新构建产业发展的新秩序
产业创新理论诞生背景
 
我们需要创新吗?很多人会这样问!
2007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经达到了15282.49万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位,还需要创新吗?
中国企业生产衬衫、袜子、鞋子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全球每人身上穿着的衣服平均有一件是来自中国生产的。一方面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中国的产品遭受了来自国际间贸易摩擦的压力!一方面是物美价廉,另一方面被打击。这好像有点自相矛盾!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让人遗憾的不是上面所述的,而是所有生产的衬衫、袜子、鞋子居然看不到有来自中国的品牌!
真让人伤感!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从《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等媒体的报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港资、台资企业面临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撤并,成千上万家企业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长三角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经营》报道,开年之后长三角有近400多家的服装加工厂关闭了,其原因大致是原材料上涨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
看样子以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加工吸引外资企业的路子要走不通了。简单体力劳动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发展前景难以预测。这些企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要不转移到内地落户,要不就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去,如越南、印度等。与去年同比今年的服装行业外贸出口总额下降了11.6%,其原因是服装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国(生产成本比中国更低)造成的。
招商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如今的越南、印度也在学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越南来广东、西部成都等地举办招商大会,不断的在向中国的加工企业发出邀请,去越南设立工厂。对于国内的港资、台资企业来说,哪儿有钱赚,企业就要到哪儿去投资。商人嘛,一是要生存,二是无利不起早。
一方面低端产业在转移,另一方面高端产业竞争力又未形成,进退都有压力。怎么办?不转型就很可能回到从前,于是我们又一次重新迈开经济创新发展的步子,这一次是真正迈向中国时代的开始!
大规模产业转移就要开始了。加工产业整体转移到内地,还是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区域政府合作是慢慢来还是固守自封呢?据媒体报道,年后的珠三角大地已经在吹港资企业到闭风,怎么办?如何保证经济发展的延续和持续?
转型,转到哪里去?是重复原来的老路吗?政府鼓励企业去承接欧美IT行业的外包业务,它是真正高端的服务业吗?政府正在鼓励企业朝这方面发展。IT外包业务,属高科技行业,也属于服务业。若从利润分配角度来看,它也是加工业。只不过是由简单的体力加工经济转向了简单的智力加工经济,我们依然处在产业链的利润最低端!
深港创新圈能够为深港带来什么?是不是高端经济呢?
什么是高端经济?从实践来看,就是要发展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控制作用的要素流通经济或高新技术研发产业群经济。从利润分配来看,高端经济获取的是产业中、上游利润,一般指是由品牌和知识产权带来的相对垄断利润!从珠三角经济转型实践来看,深圳正在吸引全球金融(保险)企业入驻,也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这是现代服务业。但在发展服务业时,要考虑到对周边产业的辐射能力,或者能够主导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方能形成高端产业态势。
如此严峻的现实,不创新行吗?你问我吗?当然是我在问你啰,好好想想吧,要不要创新?
中国的中医药,国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曾经是那么的辉煌。现在有人居然说它是伪科学,要把中医药给灭绝了,不知道这帮人是怎么想的!
反过来,从行业角度来看,中医药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说中医药有问题,就说中医药不科学,那西医药也有问题,全球消费者都在反对使用化学药物,怎么不说西医药也是伪科学呢?
中医药的落后不是落后在看病用药的体系,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及时用时代的语言来包装中医药。也就说中医药的语言让现代人难懂,要知道现在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多半是西化的中国文化,让他们学习纯正的中国文化,估计比登天还难!
1919年开始,中国的语言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从文言文转向了现代白话文;其次是新中国建立后,使用了简体文字。从文字的变化角度来看,中国文字与文化的发展在先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先后发生了多次的改革,传统教育与建国后的教育再到如今的教育已经完全不同了。由于文化转译工作未能跟上时代变化,中医药发展在此时落后了。
如果用现代营销学中的个性化、人性化、一对一等西方传来的语言包装中医药呢?还会有人反对吗?
中国医药从建国至今,化学药我们只拥有3%的专利技术,全部数量不超过50余件。这么大的国家,13亿人口,如果全部只用西方传来的药物是否能够保障全体中国人民的健康呢?
不创新行吗?
一没有钱,二没有技术,三没有人才。怎么办?这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现状。
价格战只能暂时的。相同功能产品的批文发多了,这是政府犯的错,但在不远的将来,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很少。
如果把低端、相同配方药品的字号取消了,企业会怎么办?没有竞争力,拿什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谈国际化更是空洞的!
中药是真的没有疗效吗?
显然答案不是这样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医药疗效的下降呢?是质量下降了,还是看病的方式不对了?
中药入药讲究道地药材,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改变药方时,我们要做的是按照中医思想进行药物的配伍,真正做到使用道地药材入药,而不是选择使用大量的同类非道地药材入药。
因此我们正在推动道地药材作为处方药使用范畴。中药使用应当建立严格的用药准入制度。
此外,了解中医思想的中医医师已经不多了。全国名老中医只有100多位,全国能够按照中医思想开汤剂的中医医师不足30000人,这么少的比例,没有人才怎么谈中医药发展?
政府常说,要“走出去”,怎么走,是不是大步走呢?
一大堆企业到了国外之后,生意没有做好,反而赔了钱!其原因有很多种,但关键原因不外乎没有遵守本土化的原则。对国外市场没有进行适应性锻炼,才导致了大批出走,大批死亡的现象!
所以,有企业宁愿一辈子做OEM代工,宁愿赚小钱,也不愿意自创品牌! 2007年全球医药消费额总额接近7000亿美元,全球中药贸易额为400多亿美元,中国出口的中药材才达到了12.5亿美元。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不容乐观。在海外市场上知名的中药品牌大约就几个品牌,在国际市场我们出口基本是化学药原材料,在品牌输出方面中国医药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令人可恶的是,有些国家对中药的药店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打、砸、抢,派警察查封。在世界范围内,中药算是比较苦命的产业。在国内中医药被说成是伪科学,有人说要消灭它;在国际上被人打、砸、抢,派警察查封。在这方面,政府应当要考虑为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做些什么?不要总让国人在海外受到别人的欺负!
是时候要准备适度的反击了!
所以,站在中国医药行业的风口浪尖上,有一种使命在推动着我和我的同事为了振兴民族医药事业而进行产业创新发展的探索。创新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民族医药产业的腾飞,开创中国民族药企在海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