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上的搏击》之六:战旗-抢救张小平


   514傍晚,救援队在副总指挥詹寿旺副总队长、政治部袁明清主任的带领下,在灾区展开地毯式搜索,得知五金公司家属楼有一人被困,急待救援。这一次,他们碰到了一块最难啃的的“硬骨头”。

这块“硬骨头”到底有多难“啃”?在他们之前,曾有7支救援队伍使尽浑身解数仍无法将被困者救出,为了营救更多的生命,不得不转战其它战场;在救援过程中,救援队先后找来6台大型挖掘机,可挖掘机司机们一见如此复杂险恶的环境和场面,无一敢上,全都打了“退堂鼓”。

 

说它是“硬骨头”,让我们从这幢危楼的力学结构上略加解剖。这幢楼共63个单元,在强烈地震波的冲击作用下,一单元严重倾斜,三单元楼房下陷两层,与二单元连接处局部垮塌,被困者张小平被压在二单元一楼,其上废墟堆积达6高,这个单元楼梯处下陷一层,部分楼板由左向右倾斜与地板形成45度夹角。一三单元形成的危墙与张小平上面的楼板形成一个三角形,互为支撑,从任意一个点突破,都容易造成两面墙体甚至整幢楼的垮塌,不但被困者张小平救不出来,连救援者自身安全都难以保证。再加上这里余震不断,危墙和悬着的10多块预制件摇摇欲坠,让这里成为“死神”划下的禁区,别说救人,只要抬脚迈进这个区域一步,就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怎么办?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形,救还是不救?

 

支队长王林刚的话掷地有声:作为军人,我们肩上的担子重如千钧,你扛得动得扛,扛不动也得扛!哪怕拿自己的命去换,拿自己的命去赌,也要把张小平救出来!

 

一场非同寻常的战斗打响了,这场整个灾区难度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各路媒体的关注。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20多家媒体的记者,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这里,整个救援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据不完全统计,在救援行动达到最高潮的517,仅中央电视台,就对这场特殊救援行动滚动播出18次之多!在互联网上,这场救援行动报道的点击率高达两亿次!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救出张小平,不仅事关整个重庆消防的形象,而且关系着全国人民对灾区救援行动的评价。为了稳住被困者的情绪,给他以生的希望,王林刚经常与他保持近距离喊话:老张,你千万要挺住,你这条命不仅是为你自己而活,也是为全国人民而活,你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关注着你吗?

 

通过这种面对面的鼓励,被困者内心重新升腾起生的火焰,他甚至轻松地调侃:等我上来后,我要请你们喝酒!

 

在救援进行到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517上午10时,总队长王沁林少将从绵阳前线赶赴都江堰救援现场坐镇指挥。他的到来,不但让救援行动的指挥更加有力,也让所有消防官兵精神为之一振。

 

一到现场,王沁林将军立即冒着险情钻进危楼,直接进入张小平被困工作面勘查,后又召集救援人员紧急会议,商讨救人的措施,并对下一步救援方案进行部署。当着全体官兵和媒体记者的面,将军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张小平还有一口气,我们就绝不放弃,全力营救!’在紧张的救援行动中,将军多次冒着余震和危险的进入楼内,决策、指挥着整个救援行动·····

 

笔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过程看到这样的一幕:主持人看见一个满身泥灰的人从危楼钻出来,马上过去采访,刚开口说“师傅”,却发现他佩着少将军衔肩章,吃了一惊,“啊,原来是位将军!”全中国全世界应该有上亿观众看到了这个场面,这位不怕死的将军就是王沁林!

 

靠前指挥,不怕牺牲,这是消防勇士多年形成的战斗风格。无论是王沁林,还是率部队奋战在前线的各路指挥,都和王将军一样身先士卒,奋勇当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人民养活了我们,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召之即来,何惜生命!

 

------尽管救援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过人的技术,但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救人无异于虎口拔牙,没有人能保证这场救援一定能够成功,也没有人能保证参与救援者能够全身而退。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一支打硬仗的核心骨干救援小组,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但是,这个小组的成员,无疑是要冒生命危险的,这个小组就是一支真正的“敢死队”。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先上!技术骨干先上!

 

经过领导慎重研究,精心筛选,救援队成立了以王林刚、特勤支队队长陶林任组长,干部和党员骨干杨斌、谢长友、高华波、文洪、饶艺军、全光亮、尹凯、刘兵等同志为成员的“敢死队”,负责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施救。

 

“敢死队”中,王林刚和陶林负责现场的直接指挥和方案的制定、优化,杨斌和高华波、文洪负责最重要、最直接的救援。杨斌是二中队队长,高华波和文洪都是入伍多年的老兵,在长期的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为期三天的救援中,杨斌和高华波、文洪一直坚守在核心部位,负责完成最危险、最复杂和最困难的技术动作。谢长友、全光亮负责现场安全的监护,饶艺军、尹凯、刘兵作为候补队员参与轮换。

 

当问及当时敢死队员们是否担心自身的安危时,他们表示: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根本没有时间和余地考虑个人的生死与得失,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救人!当然,我们也不是盲目地冒险,我们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对科学的施救方案充满信心。

 

其他突击队员们也一刻没有拉下。他们一边做着现场的辅助性工作,一方面做着第二套方案的实施准备,并随时准备冲到第一线接替退下来的队员。大家众志成城,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目标:救人!

 

危险和困难考验了参战官兵,也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

 

刘兵、陈真、杨洪松等3名战士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经支队党委考察并批准,3名同志在救援现场,面对他们亲笔签下的“生死状”的鲜红战旗,他们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