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最后,我很想赘笔写写我的同行,那位英俊潇洒的总队电视台副台长蓝凯少校。说他是同行,因为同是新闻人,只不过他年轻,而我老迈。
蓝凯也是主动请缨去前线的,他和同事李小勇在北川中学拍了三天三夜。他说头一次见到这么多死尸,见到那么大的破坏,感到人类太弱小,自己太无力。然而血腥的场面使战士坚强,头上是不绝的霪雨,耳边是家长们无助的呼喊,眼前是他们绝望的眼神,他只能强忍住眼泪,埋头把周围的一切,废墟、遗体,奋勇战斗的突击队员一一摄入镜头,他要记录这一旷世绝伦的惨剧,记录历史。他说每一个到现场的人都感到寒意彻骨,不仅仅因为下雨,那种感觉上的冷是穿多少也暖和不起来的。面对那些受难的同胞,你不知道怎么去帮助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解除痛苦,这才是最难受的,所以心中才会冷。我常常自责,我们是不是来得太晚?
第一个女孩救出来了,才感觉好受了些。毕竟有了点希望。但他注意到一点,垮塌的楼体中钢筋很细,水泥很粉,老楼未倒,去年才建的新楼怎么会倒了,如此不堪一击?他的心中充满疑问,但是他不敢判断,因为他不是建筑专家,更不是地质专家,仅仅是疑问而已。
还有,在钢筋混凝土时代,不带大型装备,再多的部队进去也没以用,救人的要素是装备,是科技,是割铁破墙的工具。勇敢和具有科技含量的装备是抢救生命的两个基本要素。
温总理14日来到北川中学现场,他很振奋,把镜头掉过来对准总理,听他充满深情的话语,很感动,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面对总理。但是正在救人的战士们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因为分分秒秒都是鲜活的生命。令他宽慰的是,那一天,他们又救出了11个学生,包括那个坚强的女孩张思琪,还结识了她那位很耿直很有爱心的当过兵的父亲。
蓝凯说,16号那天,他们还挖出来一个活的,现场都快沸腾了,突击队员高声说:“医疗队,担架!”全场都响起疯狂的掌声。然而从那以后,就只听到“武警,担架!”大家都知道,医疗队抬走的是活人,而武警抬走的都是死尸。
后来的几天他随搜救队去了城里,见到的景象比国外灾难大片还可怕。1500多年历史的北川古城,就在那100多秒之后被无所谓地从地球上抹去,生命竟然是如此地渺小与乏力。到处是死人,到处是残肢断臂,尤其是北川汽车站,那一刻巨石飞进了人群,那么多人被飞石砸碎、压扁,死的人多得像蚂蚁。还有北川二中,整个被埋进了地下,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旗杆,据说有1000多人在顷刻间被崩裂的山石掩埋……蓝凯说,那一天,他足足在那座废墟前旗杆下默默站了半个小时。
5月17号,蓝凯和战友在老城发现了一位被掩埋了100多小时的女士,他们花费了三个多小时将其救出,临上担架她说,楼里还埋着她的表妹。
又是一番艰难的搜索,终于发现,她的表妹倒吊着卡在楼缝里。没有大型设备,他们用随带的工具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将她救出。天色已晚,现场一片漆黑,余震不断,他们设法托起她的身体,给她补充了水分并安抚了她一番后,决定暂时收兵,明天一早再想办法。
回到驻地,蓝凯一夜没睡,闭上眼脑海里就出现了那个女人倒吊着的身影。天刚放亮,他们直奔老城。可惜她未能坚持下来,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蓝凯喃喃对我说:这是他此行最大的遗憾!他还说北川8天的战斗经历,所闻所见,一生一世也难以抹去。唯有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就是真实和幸福。他的话让我忽然想起了一位在汶川采访了11天的美国记者,在目睹了人类的大劫难之后,也曾说了一段类似的话。
经历了灾难后的人类,多了些哲理上的思考,都成了思想家哲学家。我完全理解三十出头的蓝凯,理解这位风华正茂颇具文气的少校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