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与龙文化
翟智高
炎帝神农文化的肇端来源于少典妃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的传说,而神龙首却是千古谜雾。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炎黄部族起源发端之地是在中原吗?龙为什么被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当“神龙首”之谜真相大白的时候,人们会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底蕴的厚重与博大精深。
中华最早的农业文明是炎帝神农文化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裴李岗文化,就发现于中原腹地河南新郑裴李岗。古都洛阳伊川亦发现丰富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八千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家畜饲养业和手工制造。大批出土文物证明,裴李岗文化的农业文明起步比仰韶文化时期早的多。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部族是少典氏,长期活动定居于中原地区。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流域,炎黄文化的形成发展亦主要在中原地区。
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淮南子·修务训》记述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群就。” 《商君书·画策》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管子·形势》:“神农教耕五谷,以致民利。”《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有以上记载,可知炎帝神农氏时代是非常和谐的男耕女织社会,相互之间无有相害之心,但为了生存,还要面对大自然的严酷现实,就必须发展吃饭的事业,于是农业得到优先发展。
洛阳伊川发现有红陶三足钵,石质磨盘磨棒、锯齿石镰、骨针、契刻骨片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刻划符号的骨片:
下图:洛阳伊川大辛出土的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三个足尖,是极标准的等腰三角形:
锯齿石镰的使用,表明当时的中原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准确的农历历法与农耕时令要素,不然无法种庄稼,也不会有成熟的庄稼可用锯齿石镰收割。
用大型动物牙齿磨制而成的骨针,大小与现代的一号缝衣钢针差不多,而针眼仅只有一号缝衣钢针的三分之一,不仅是缝衣,针灸的实用器物,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中国文物报}
伊川土门遗址出土神农时代的“伊川缸”,彩绘有最早的八卦与农历历法图案;著名的“伊川缸”上,分别画有太阳、月亮一年四季运行图案,太阳缸的图意思是太阳运行一年,有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春龙惊蛰谷雨、夏龙芒种炎暑、秋龙露霜、冬龙雪寒)。月亮缸的图意思是,每个月从朔日满月到上弦月和下弦月变化情况,一年发生十二次:
伊川大莘出土有裴李岗文化的文物有辛字形石铲(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
最早将炎、黄并列提出来的是《汉书· 魏豹、田儋、韩(王)信列传》:“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中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众多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上万个姓氏中,起源于中原的有1500个,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全世界有14亿华人认同炎黄文化,同尊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人文始祖,共认炎黄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这样巨大的凝聚力,来源于神农炎帝与轩辕黄帝、炎黄精神和炎黄文化。
炎帝神农文化发源于中原
伊川龍头沟出土的西汉空心砖上,有模印有“人龍和谐图”,画面表现的是苍龍腾飞跳跃,尾部有一小人将手中的网状物撒向龍(左),与王孙遗书钟铭文的龍字(右)意蕴极为相似,龍后腰尾右上角也有一个人:
甲骨文龍字与后世钟鼎文西周《轲尊〉铭文之龍字和《颂壶》铭文上之龍字是辛字头:
王孙遗书钟铭文的龍字也是辛字头:意蕴更特别。特别之处是王孙遗书钟铭文的龍字龙的后腰右角有一个人形:
“人龙和谐”龙图中龙与人的关系也很有趣,龙在跳跃,欢喜腾舞。人手中一个小网,显然不能捕住前面的巨龙,只是一种艺术性戏龙或舞龙。这个龙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人龙和谐” ,“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
炎帝神农文化与中华龙文化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华之阳,东南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位于华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长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尚羊”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龍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龍的传人”,很可能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神农文化源头在中原的伊洛地区
《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据《大清一统志》云:“岳顶山,在宜阳县东南,峻极,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六十里,又西为花果山。”对于此山,
熊耳山脉是伊河洛河的分水岭,北尽头就是伊阙龙门山,正是在“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地方。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神龙首”,位于熊耳山脉的洛阳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有泉曰龙凤泉,泉水长流不息。
石龙全长九十多米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蟜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
远古时代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不管后世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蟜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
远古时代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不管后世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
八代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
《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釐)、帝哀(里)、帝榆罔。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
第二代炎帝临魁。据《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又西十里曰廆山”,廆山,古又称魏山。按古汉语通假规律,廆与傀,傀与槐,傀与块,槐与魁,块与魁,魏与廆,魏与隗俱可通假,所以廆山亦可称魁山,廆山或魁山在今洛阳之宜阳、新安一带。又《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青要山“又东十里,曰騩山。”騩与隗亦相通假。郭璞注云:騩,“音巍,一音隗嚣之隗”。山在宜苏之山以西四十里处,亦在新安县境内。本此,则第二代炎帝临魁或块隗即生长活动于这一带。
第三代炎帝曰承,《山海经·中次六经》称:“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承与烝通,常与尚通,此山亦可称尚承之山,山在今河南省陕县南80里处,在陕县与灵宝之间,此山当即帝承之故里。
第四代神农炎帝曰明,《山海经·中次七经》曰:“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皋与昊通,昊与皞通。皞有光明洁白之意,其下有明水,九皋山即放皋山,在今洛阳伊川县葛寨乡。北魏《水经注·伊水》载:明水与康水出狼皋山(九皋山)西北流,二水在烟涧会合,过双溪头、升仙观后注入伊水。该地自古称上皇古地,有上皇古泉,明(鸣)泉。
炎帝明在此首创美酒,见于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明万历《直隶汝州全志》记载,“(伊阳)城北五十里杜康汃,俗传杜康造酒于此,弟茅柴传其酿法,有杜水,《水经注》曰康水。说明酿酒鼻祖杜康亦选择这里造杜康酒,康水之命名就是纪念杜康功绩的。其地在伊河东岸,距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约二十多里,炎帝明居此。
第五代炎帝曰直,亦曰宜,《山海经·中次三经》云:自騩山“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宜与且、且与胥、胥与苏相为通假,宜苏之山既可称宜胥之山,又可称宜宜之山,山在孟津,在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北约一百二十里,当为帝宜的活动故地。
第六代炎帝曰来,亦曰釐。《名疑》卷1:“炎帝釐,一作来”。《山海经·中次四经》载:“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鹿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其阳多玉,其阴多蒐。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々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
釐与厘同音,釐与来,釐与莱相为通假,清吴任臣注引《名胜志》云:“釐山在嵩县西”,山海经中的厘山,釐山,地在伊川高山乡之西,今名半坡山,均属鹿蹄之山,甘水出其阳,北流经宜阳樊店乡、伊川常川乡注于洛河。虢水,发源于宜阳赵堡乡,向西北流入洛河。滽滽之水,发源于宜阳半坡山,东南流入伊河。厘山之首鹿蹄之山在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之西约二十多公里,炎帝釐(厘、来)居此。山海经记述釐山其阳有兽,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兒。与传说第一代炎帝神农“母女登感龙而孕,生神农,人身牛首”相合。
第七代炎帝曰里,亦称哀。《山海经广注》卷18,清吴任臣按曰:“《路史》炎帝来生炎居。”所以炎帝里(哀)又称炎帝居。里、釐与厘同音,说明是第七代炎帝里居于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西不远。
第八代炎帝曰榆罔。据《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吴任臣注引《通览外纪》曰:“帝里又曰炎居,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又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首注云:“节茎、克、戏皆不在帝位,克生子榆罔立”。
榆罔为节并之孙,是炎帝居曾孙。“罔与方”亦相通假,所以榆罔的诞生地亦与“方”相关。方,除“方山”之说外,又有“方泽”之说。《唐开元占经》卷118云:“《随巢子》曰:夏后之兴,方泽出马。”《山西通志》亦云:“禹方兴时方泽出马”。方泽在什么地方,方泽即后来鲧氏族的族居地,在《山海经》所载自青要之山南望的墠渚之地,此地为“禹父之所化”,是禹父鲧的族居地。墠渚在新城故城南有莘氏部落(今伊川平等乡),《汉书·古今人表》记:“鲧妻,有莘氏女”。《水经注·伊水》记“南望墠渚,陂方十里,佳绕鱼苇,禹父之所化。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长而有贤德,即伊尹也。伊水又北过新城县南”。新城故城是崇伯鲧的封地,《淮南子》记载:“鲧作三仞之城,城之始也。”该地区早期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
至末代炎帝神农榆罔时,势力已衰,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蛮尤最为暴,莫能伐。”有史料记述说,东夷的蚩尤要侵占中原神农炎帝部落,逐战于鹿山之阿,史称“涿鹿之战”。榆罔神农部落遂与有熊氏部落联手,战败蚩尤,定鼎中原,中原各部落共尊有熊首领轩辕为黄帝,历史进入黄帝时代。
涿鹿之战是炎帝榆罔为保卫中原祖居之地,与来犯之敌蚩尤在鹿蹄之山一带追逐战斗的著名战例,后人将“逐于鹿山之阿”变成“浊鹿”,又变成“涿鹿",中原鹿蹄山变成河北涿鹿县,炎帝榆罔与蚩尤“争夺中原,逐鹿中原”的战役就传到河北北部了。
炎帝神农祭祀天地,鼓钟之山为觞百神之所
《山海经·中次七经》记载:“东二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太平御览》卷42曰:鼓钟之山“今名钟山,在陆浑县西南三十里。”此山在今河南伊川鸣皋乡西南,嵩县田湖之西,山状如倒扣的巨型大钟。鼓钟之山为百神聚会之所,也是炎帝神农部落祭祀百神之地。鼓钟之山载明为觞百神之所,当是炎帝神农部落祭祀天地,并请百神参加的盛大宴会。
另据《路史》卷44“陵台说”云:“夫帝王之冢曰陵,亦曰台。”《隶释》卷1载《成阳灵台碑》云:尧母仙殁,欲人莫知,名曰灵台。“此说明非但帝王,帝王父母之陵亦可称为台。所以鼓钟之山的帝台或许即某代神农炎帝之陵。根据文献记载,上古诸帝的葬地及陵墓极受重视,陵墓要比诸帝的诞生之地更为重要,《山海经》中即多有上古帝王葬地的记载。这也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体现。
据
伊川发现的神农时代疑似“典”字的骨片和有历法图案的“伊川缸”,与《竹书纪年》所说的“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相吻合。这个“伊”即是河南洛阳南的伊川县,古称伊侯国,后世风沙黄土可能掩盖了石龙,但少典妃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事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了下来。近代龙头沟树木被伐光,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被风沙黄土掩盖了石龙又被雨水冲刷逐渐显露,重新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
伊川大莘店有炎帝庙每年祭祀不断
天然石龙的发现,为解开“神龙首”之谜提供了新途径,使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由“神话”变成可证实的信使。
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地理方位符合“华山之阳”,在少典氏有蟜氏部落范围之内。 “神龙首”自然形成,年代久远,体形巨大,形象逼真,在少典有蟜氏时代更为逼真,是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最有价值可信的“神龙首”实物。此地很多重要古文化遗址没有发掘,已出土文物与神农时代比较吻合。
神农是有蟜氏女登看到石神龙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龙氏。作为第一代炎帝神农故里,伊川大莘店有炎帝庙和炎帝神农像(见图),每年祭祀不断:
石龙南边有凤凰沟,沟壁有天然岩石构成的石凤凰,凤嘴似衔有宝珠,凤目美丽,双眼皮,头顶有石质凤冠,自然弯曲的石线组成凤头上的羽毛,腭下有石质凤胡,一波三折的岩石褶皱层恰好构成凤凰长长的尾巴。绿色的野生酸枣树成为天然石凤凰最巧妙的衬景,与天然石龙一道形成龙凤呈祥的自然奇观。此《天然石凤凰》图也已载入国家邮票
炎黄文化与龙文化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学家王大有、宁艳娟论述天然石龙:“洛阳伊川大莘天然石龙是世界上仅有的祥瑞自然景观,兆瑞中华腾飞。龙种龙子龙的传人,乃是天造地设的大自然赋予,是自然风光奇迹旅游之最。文献典籍载神农母感神龙首于常阳(羊),帝尧母感生于伊川,商相伊尹生空桑,皆在此地。是则洛阳伊川有莘之地,当是炎帝神农氏、帝尧、伊尹的诞生地,石龙之乡则为中华始祖发祥之圣地,石龙为始祖圣迹,则宜同时做历史人文问祖开发。炎帝在九龙沟九卓常阳设灵台,树圭表,仰观斗魁,日观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时八节,定天地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国。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遗迹可证。宜作中华文明(科技、天文、农业、历法)八千年圣迹开发。则自然景观使洛阳伊川九龙沟的远古遗址,成为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与历史人文、地理、中华文明发轫一体开发,使洛阳伊川九龙沟古空桑的远古遗址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故当将泯没之史迹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颜面对祖先创业艰辛。”
北京大学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炎黄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与精华,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炎黄文化和龙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炎黄文化和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炎黄文化和龙文化所包蕴的天人合一,国家一统,民族和睦,阴阳互补,礼义诚信,正中仁和,自强不息,多元兼容,五湖四海,奋发向上,变化创新等丰富文化内涵,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团结向前的精神纽带。
Email:[email protected] 手机:13849904034
榆罔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9184.htm?tp=belinked
榆罔在位起讫:前4539—前4513年。
生 卒 年:前4561—前4494年。
出 生 地: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立 都: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年 号:榆罔元年(癸未,前4538)。
炎帝榆罔,男。姓姜,名榆罔,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神农氏政权的第七任帝,即是传说中的炎帝。
姜榆罔的祖父是神农氏政权第六任帝姜来的儿子姜节茎。父亲是神农氏政权的七任帝姜克。
【榆罔的历史】
姜榆罔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他从小聪明好学,后来习文练武,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东夷人骚扰和入侵神农氏东部边境,十七岁的姜榆罔奉命驻守旧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筹建军队,与东夷人作战,多次击败敌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公元前4539年秋天,神农氏政权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号帝榆罔。以癸未年(前4538)为榆罔元年。
姜榆罔即位时,正是中国北方各大氏族集团争霸时期,此时,除执政的神农氏之外,还有与东夷人联合起来的魁隗氏政权、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政权、兴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轩辕氏政权,还有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权。五大集团都想争当中华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会从此进入了野蛮的战争时代。
榆罔三年(乙酉,4536),姜榆罔闻东夷逐渐强大,不肯向朝中进贡,大怒,立刻起兵征讨,一举击败了东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联盟军。继而将国都迁于空桑(又作穷桑,今山东曲阜市北)。
榆罔七年(己丑,前4532),东夷少昊族的大酋长风清与魁隗氏九世孙夸父再次联合起来,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结果又被姜榆罔击败。夸父兵败后求助于阪泉蚩尤氏。蚩尤亲率从八十一个部落中精选的队伍南下,攻打帝都空桑。姜榆罔的军队被击败,被迫放弃空桑,率族人迁回到故都伊川。
榆罔十一年(癸巳,前4528),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征服了史皇仓颉氏政权,仓颉五世去帝号,归顺了轩辕氏。轩辕氏的势力扩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阳、安阳、鹤壁、新乡等地,对炎帝神农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蚩尤氏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又联合东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讨伐神农氏。姜榆罔在强大的攻势下接连失败,被迫向占据玉邦河(今桑干河)流域的轩辕氏求救。
榆罔十二年(甲午,前4527),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率军南下增援神农氏。姜榆罔十分高兴,立刻授以兵权,命其讨伐叛乱的诸侯。轩辕氏大军首先突袭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张家口市的万全、尚义、怀安之间大败蚩尤族。接着,蚩尤亲率精锐部队反击,双方激战于东台山(今河北张家口市小五台山)。蚩尤军金盔金甲金兵器,勇猛无敌,轩辕军大败。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见蚩尤军不好对付,便避其锋芒,向北退却。蚩尤氏的同盟军——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联军,跟踪追击,一直追到玉邦河北岸。轩辕氏组织反击,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击败了夸父共工联军。夸父共工联军的败卒退往涿鹿,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杀,再次兵败。幸得蚩尤军及时赶来救援,才没有受到更大的损失。
由于受共工、夸父和东夷少昊族的不断侵扰,帝都伊川已经无法安居,这年秋天,姜榆罔下令将帝都迁回到旧都榆林(今山西晋中市东)。
榆罔十三年(乙未,前4526)炎帝神农氏、黄夷轩辕氏联合与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的旷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榆罔十六年(戊戌,前4523)轩辕氏与蚩尤氏恶战了三年,轩辕氏先后发动了九次大的进攻,都被蚩尤军击败。最后,双方谈判言和,以玉邦河为界,河北为轩辕氏统治区域,河南为蚩尤氏统治区域。
榆罔二十二年(甲辰,前4517),轩辕氏与蚩尤氏停战七年。在这七年中,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为了击败蚩尤氏,独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西南东梁山)拜师学道,学习战略战术,苦学三年后回国,重新组织训练军队,使军队能力大增。于是,姬邦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再次发动涿鹿大战,同时派人请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战。
榆罔二十三年(乙巳,前4516),轩辕军水淹蚩尤城,蚩尤军大败,其残部渡滏阳河逃往冀州(今河北冀州市)。轩辕军兵分两路追剿,终于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乡北)活捉了蚩尤。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下令将其处死。轩辕军乘胜继续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杀死了魁隗氏九世孙夸父。继而东征东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长风清率部族投降。接着又北征燧人氏后裔的支脉薰粥族,将他们北逐至蛮荒之地。
榆罔二十五年(丁未,前4514),历经三年时间,轩辕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农氏看在眼里了,他致书姜榆罔,命令他让出帝位,否则刀兵相见。姜榆罔十分愤怒,大骂轩辕氏无德,坚决不从。朝中群臣纷纷谏阻,劝他不要以卵击石,给全族人带来灾难。姜榆罔自知无力与轩辕氏抗争,考虑到百姓的安危祸福,只好仰天长叹,答应让出帝位。
榆罔二十六年(戊申,前4513),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正式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黄帝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为诸侯,将他封在洛水卢氏城(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姜榆罔不肯受封,弃爵率家人迁徙江南,后定居于湖南茶乡(今湖南株洲市茶陵县),以医为业,救死扶伤,深得当地百姓厚爱。
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二十年(丁卯,前4494),姜榆罔病逝于茶乡,当地百姓感念他救死扶伤的美德,仍以帝王之礼将他厚葬于霞阳,初称炎帝冢,后世改称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霞阳镇。
姜榆罔二十二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元年(戊申,前4513)被罢免,后徙居江南行医二十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尊号炎帝。
【有关文献记载】:
帝榆罔者,名
夸父,帝衰子也。帝衰崩,夸父立,是为帝榆罔。帝榆罔之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帝榆罔弗能征。北狄黄帝,闻神农乱,以应龙为将,师熊、罴、貅、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克补遂氏。帝榆罔以刑天为先锋,渡黄河,与黄帝争於阪泉,黄帝断刑天首,三战,然后败榆罔。榆罔葬刑天首於常羊之山,而后南走黄河不能去,欲北走大泽,再遇黄帝,崩。其后,姜氏三卋不仕,避祸也。
==================
同主题相关阅读 炎黄文化根在中原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4/3/107507.html
6、洛阳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11/18/48930.html
7、中国人愿意是龙的传人,永远不会是狼、猪、熊的传人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8/17/41142.html
8、2010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暨庚寅年拜谒炎帝神农大典招标公告http://www.szbb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316
9、炎帝神农生于随州
http://www.suizhoush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281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 (又名厉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烈山南麓。
《路史·后纪三》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烈山”“山高一里,下有一穴”,即其诞生所在。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后屡修屡毁,仅存神农洞。洞口“方一步”,洞内可“容数人立”,壁石凝苍显绿,极具古色。
春秋 《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为其作注曰:“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
西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神农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又曰:“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
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随郡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周围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并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为神农社,常年祀之。庖羲生于陈,神农育乎楚,考籍应图,于是乎在。”
南北朝南朝刘宋《异苑》卷二:“随县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室,古为神农窟。窟前有药丛茂,莫不毕备,又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
唐《括地志》:“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春秋时为厉国。”
唐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
宋《资治通鉴外纪》:“天下号曰神农,本起烈山,称烈山氏。”
明随州知州范钦《神农洞天碑记》:“惟炎帝神农古迹著本州厉乡之烈山,山下有神农庙,庙中有神农洞,即号‘洞天之所’。皆为上古遗踪。其势召尧,其形磅礴。”
上述记载表明,炎帝神农生于厉(烈)山。厉(烈)山位于今随州北,冈峦起伏,树木葱茏,峭岩幽谷,清泉古洞,构成一幅风光旖旎、雄伟壮观的山水画卷。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九烈山岭由南向北依次为:钻断山、耕耘山、百草山、五帝山、三皇山、葫芦山、洞天山、登天山、寿星山,沿龙脉河一字儿排开。目前,当地尚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神农碑等遗迹。
10、 随州论坛 › ≡关注随州≡ › 随城风情 ›随州制造炎帝故里的弥天大谎2010-2-1http://www.szbb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316&extra=&page=1
目前,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河南焦作以及湖北随州都声称自己是正宗炎帝故里,湖南、陕西等地祭祀活动早就搞得风生水起。会同、宝鸡打造炎帝故里声名早已在外,且专家论证较早。人们不禁要问----神农到底属于哪里?难道又跟李白等一样,是个名人就追星,随州争相加入追逐名人大潮中来。
一、随州炎帝故里一说很难让人信服
1、从炎帝诞生的物质基础来看。
湖北省内神农之争就有2处,一是神农架,二是随州;湖南、陕西等地祭祀活动早就搞得风生水起。会同、宝鸡打造炎帝故里声名早已在外,且专家论证较早。
我们的母亲河有长江、黄河,养育了人类繁衍生息。在生产力高度不发达的部族社会,人们讲究群居和围水而居。通过名山大川采集动植物生存。大山和大川可以说是人类生存必须的条件。但历史上,随州这里既无名山也无大川,很难诞生我们的伟大始祖。
2、从实物依据来说。
( 1)随州所谓的神农洞,以前两个洞是互不相通的,为举办寻根节,硬是人为将其打通,造假痕迹甚为明显。随州本地人也掩嘴发笑,“谁知道这个洞是个什么洞,你说他是就是了,反正游客不是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知内情的年纪大的随州本地人说,这个洞是某朝一个随州官员为了讨好上级,求得升迁,人为挖了个洞,对上面的官员谎称是炎帝神农出生的地方。本地人话如此,外地人只有将信将疑。就这样以讹传讹,牵强附会,久而久之,人们就信了。这正如喀纳斯湖怪兽、神农架野人一样,谁也没有见过,但传得久了,不由不让人相信,增加了神秘感,旅游地就有卖点和亮点,就能增加人气,于是当地乐见推波助澜,这与“正龙拍虎”事件几乎如出一辙。把某个地方编织一些故事,增加一点文化内涵,这是旅游界通行的做法,我们似乎不应苛责,但当人们亲身到所谓“神农洞”游览时,看到的景象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这个洞说大不敬的话与普通的野兽藏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在中国乃至世界,这样的洞不计其数。如果把这个普通不能再普通,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洞硬说是炎帝诞生地,在记者看来反而有损神农的形象地位,说得不客气点,是太不拿我们的人文始祖当回事了,既然炎帝神农经天纬地之功德,为何不在出生地上下点真功夫,集大成一下?这未免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
并且,既然是老祖宗出生地,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标志“,陕西宝鸡炎帝故里,有多处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可以印证,而随州少得可怜。。。。
( 2) 再说神农碑,据说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但据有关新闻报道,那是从殷店出土的,为集中凸现神农文化,反衬神农文化,硬是从殷店拖到了厉山,移花接木,让殷店人白白牺牲了自己一回。
一个地方是某位名人的故里,必有相应的文物出土佐证,遗憾的是随州并没有任何能经得起充分考证的东西,没有半点历史的遗迹,所谓的证据只是所谓民间有祭神农的习俗以及传说故事,但我们注意到随州的民间祭典都是在当时政府推动下主办的类似庙会一样的项目,那么所谓的民间习俗,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还是利益驱使下的先上车后买票?
( 3)关于姜水。据史料记载,炎帝发源于姜水,史称姜炎。但随州所指的姜水,于浩浩姜水截然不同,在随州不过像一条小河沟,怎么能供始祖繁衍生息?
(4)关于神农出生地的一点猜想。在部落时期,人们讲究群居,炎帝死亡之地既然在湖南炎陵县,那么出生地按常理推测应该也在湖南或附近,因为中国人传统是讲究叶落归根的,何况对一个赫赫有名的人文始祖?所以炎帝神农出生随州不符合中国习俗传统。
3、从文字典籍来说。
神农诞生于烈山,这是随州大海捞针、翻遍历史书籍好不容易找出的理论依据,但可惜的是,这里记载的是烈山而非厉山,虽一字之差,实乃缪以千里。如果是通假字,应该通连山。如果是谐音说,应该在现实中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现在烈山大道和厉山镇的 “烈山、厉山”似乎是比较古老的叫法,找不出密切联系的影子,给人牵强之感。华夏共始祖,天下共连山。这才是其真正出处,而非随州广告语:华夏共始祖,天下共烈山。
古典文言文的通假字现象确实很多,同时,一些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并不能牵强附会,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否就是现在的西塞山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否就是现在的南阳呢?可笑的是,随州居然请香港特首曾荫权两次来随州,欲让曾荫权跟他们在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曾侯乙认本家,好让曾荫权回乡祭祖省亲,结果随州官员把人都丢到香港去了-------随州市曾都区因曾侯乙而命名,但曾侯乙并不姓曾,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郭沫若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其人也可称为“姬乙”。曾荫权对自己的祖籍地再清楚不过了,他知道这些“神马”的,但在没有多少历史知识又喜欢巴结名人的随州官员面前,又不好明说,不好点破让内地小城领导尴尬,这以后随州与曾荫权的联系断断续续,2011年的第三届寻根节,初传曾荫权要来随参加寻根节,结果证明这只是随州人的一厢情愿-----一个地方的特首出席某地的庆典,都是重要政治事件,代表着一种舆论导向,曾荫权怎么随随便便地就当这个虚幻的所谓炎帝神农故里的代言人呢?
4、从风土人情来说。
历史上很多传说故事,以及实物实景证据,都印证了随州并非炎帝故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宝鸡炎帝故里诞生地,自然山水造化之功,呈伏羲八卦之景,绝非人工雕琢,当地民间一直绵延着神农祭典及风俗。当然,随州民间也有,但民间氛围明显不如宝鸡,且基本都是原随州政府在推动主持祭祀。这与沉淀已久的民间传统和风物截然不同。同时,炎帝作为始祖,华夏儿女共同祭拜炎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中华民间祭祀关帝一样,就跟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关帝庙、土地庙,都有庙会一样,民间却有自发祭拜的习俗,但随州的炎帝祭典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主导下的祭典,很容易跌宕起伏,早在2006年马清明调任随州任书记时,就在一次会议上坦承---“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但影响不及湖南炎陵县炎帝祭典,简直是生不如死(随州为回避争议,将随州定位为炎帝神农的出生地)”,这也就是后来马一直大力推动建设“四个随州”,开始大造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的舆论,并紧锣密鼓筹备寻根节,所用的招数跟现今大多数地方如出一辙-----都是花钱攻关请所谓专家学者为自己正名,通过关系联系上某些领导为其“撑腰抬桩”,首届寻根节和第二届寻根节都在央视重金投放广告,在钓鱼台国宾馆发布新闻,邀请全国人大、政协的领导捧场,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台湾新党主席,还邀请名人解读,央视和凤凰卫视直播,在国人的大脑里强制性输入随州就是炎帝神农故里的信息符号,最后随州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仿效黄帝祭典的地方,将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祭典申报成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随州似乎是成功了,随州人也以今年寻根节在规模档次上超过湖南炎陵县而沾沾自喜,为所谓提高了随州人气、名气而欢喜不已,但冷静分析,这些政府主导下的砸钱做法,就跟炎帝神农故里景区都是人工打造的景点异曲同工,那就是随州在制造炎帝神农故里,而且自以为制造得非常成功,但仿制品终究是仿制品,无论其如何巧夺天工,天衣无缝,终究难逃历史和群众的法眼,一不小心就露出猴子的红屁股,很多人为制造的景点摆在那儿,分明就是不打自招的硬伤,但随州官员兴致已经调动,他们初获制造大师的美誉,为寻根节的成功举办而自我陶醉不已。
5、从随州炎帝故里景区来说。
炎帝故里景区皆是人造的风景,精雕的景观,都是新的,给人以愚弄的嫌疑,有参观者感言:“再过几百年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文物,让后人探访一回。”特别是炎帝雕像,打造得承袭了西方耶稣的形象,让国人大倒胃口,中华传统元素---头戴牛头(据传说神农是牛首人身,其实戴牛头装扮,正是部落习俗,而非救苦救难的耶稣或观音)。 游客参观神农景区,总感觉跟任何一个人工雕琢的景区一模一样,调动不了一丝激情。特别是仿效黄帝景区打造,雷同的思维,雷同的文化倾向满目皆是,致命的就是发展思路和规划理念都是模仿,整个景区游玩不到1个小时,游客扫兴而归,厌倦了。
二、随州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只有短期效应
2009年5月21日,随州举办了声势浩大湖北省首届寻根节。该活动是省政府主办、随州市承办的,省政府为此还逐年下达项目资金支持,今年的支持资金更是高达8000万元,但随州为此花费了4亿多元,网络评论四起---这钱该不该花,花得值不值?农民日报、新浪网记者实地调查,先后发了《随州寻根节-----看得见的损失,看不见的利益》、《随州寻根节被指劳民伤财》等系列文章,但在随州的许多媒体上,都作了封杀处理。但争议并没有随着寻根节的举办就此停止,反而一年更甚一年。随州旅游局局长易发明回应关于是否不值得的论调时说,“去年炎帝故里带来的旅游效益是25亿!”此话一出,舆论哗然,根据中国官员习惯性喜欢吹嘘政绩的劣根性判断,随州赔本赚吆喝,打落牙齿肚里咽。其中,一些专家学者和网民直言不讳抨击,汉网
(武汉)刊载和法堡的一篇文章-----《炎帝年值25亿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文章写到,“透过官员眼看就要撑破了天的牛皮,我们看到的是官员浮躁不安的神情和为政之德的大滑坡。于是,群众总是长吁短叹:官员的这种吹牛不打草稿的传染病,何时才能得到彻底根治?”明确质疑寻根节所谓的收益。而据调查了解,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因为管理人员工资、津补贴、奖金、公园维护管理费用等,有限的门票收入根本入不敷出,平时门可罗雀,办节时管理人员忙得够呛,她们多少也有些怨言。因而,在景区成功升格为4A后,随州召开了听证会,调整了门票价格,由以前的30元|人,提高到60元|人,这马上又引发随州人的连连声讨,声讨的焦点是门票提得过高,在景区人气不佳的情况下,此急功近利之举无异于杀鸡取卵。但听证会已经听证了,物价部门的批复已经批复了,随州炎帝神农景区才不管群众是如何议论,反正他们不会更改。
但客观的说,随州通过寻根节,城市建设和管理确实有明显提高,巨资修建了白云湖,打造了”一河两岸“美景,建设了绕城公路,城市亮化、绿化、美化都有了大幅加强,随州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慕名前来的考察团、调研队,仅2010年随州接待的湖北兄弟城市考察团就达6个以上,香港、台湾、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要、记者、宗亲会就不少,今年寻根节记者多达200多人,更是规模空前。还有鲍国安、唐国强、于丹、水均益、敬一丹等名人光临随州,自然少不了说点随州的好话,媒体报道出去,随州人似乎信以为真,但总有细心的网民能抓住漏洞,今年于丹在随州的一场专题文化论坛,座无虚席,于丹说随州是一座幸福的城市,引起网民广泛议论,细心的网民直言不讳,于丹既没有深入调查了解随州,又没有结合炎帝神农讲点自己的专门论断和体会,仍是在宣讲她的论语,宣扬仁爱的孔子思想,于丹随意得出随州是个幸福的城市未免太武断了,其次本来应该就炎帝神农发论的,结果倒成了山东孔子故里的义务解说员在推销孔子一样,让随州网民大失所望,而据内幕报道,于丹到随州的一场讲座,随州付出了15万元的代价,这钱花得到底冤不冤,值不值?
随州为举办寻根节的花费是巨大的,去年开始对外招标500万元,建设一个世界第一高的炎帝神农像花了5000万元,其他具体开支没有见到详细报道,但随州网民也强烈建议公开寻根节开支情况,让纳税人花的钱有个明处。
几届寻根节,随州举办的时点都处在农民大忙时节,忙碌的农民最应该参与,然而他们却无缘,也无心参与,神农老爷子传承的农业文明,他们要继续演绎下去,不然就会饿肚子,这才是最现实的、最紧迫的。。。。。。。
随州辛卯年(2011年)寻根节正好赶上了一场大旱,而去年第二届寻根节时,随州是在大雨中度过,当年7月,随州爆发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损失惨重,本来就脆弱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殆尽。今年又生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很多地方塘堰无水下秧,甚至水井里都抽不出水来,一些学校发生饮水困难,据初步统计损失达数亿元,更加暴露出去年水利设施没有及时修复,以及水利建设投入的薄弱。年年办节投入巨大,但最应该投入的三农和民生却无力投入,官员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也不在这上面。而且我们了解到,湖北省今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眼下大旱时节,农民也最迫切需要在田间地头看到干部的身影,哪怕只是一句慰劳的贴心话也好,可是在此关键时期,随州干部的热情却全部投入为举办好第三届寻根节上去了,还为寻根节的盛大规模感到兴奋不已。。。。。。。。
随州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建市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禁不起折腾,这是随州随州的现实,寻根节的花费肯定又是巨额天文数字,那么这些钱从哪儿来呢?据说省里支持,省炎黄文化基金会支持,除此之外就是各单位的自愿捐款、相关友好单位的贺礼,还有就是烧高香时的企业赞助,再加上财政投入,而随州的地方可用财力仅有7亿多元,为了所谓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不计成本的投入,势必透支地方有限的财力收入,势必对工业经济的投入和民生投入减少,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因为财政蛋糕只那么大,有吃粥的,就没有擦粉的。。。。
随州寻根节不可能产生理想中的效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根植于灵魂深处和骨子里的一种精气,挖掘得非常肤浅和表面。拿祭祀活动来说,全国各地几乎是一哄而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自然都少不了全国人大、政协领导来捧场,不少不了台湾政界和世界知名人士的抬举,少不了经济唱戏的企业家装点门面,以示活动是为了给经贸搭台,看起来热热闹闹、冠冕堂皇,但是否自欺欺人只有举办方自己知晓。就记者观察来看,不过是赔本赚吆喝而已。文化打造上的雷同,祭祀活动的千篇一律,早已经让来宾产生审美疲劳和精神厌倦。而且,去年中央电视台对随州的报道时间很短,这一点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在中央台网页上,甚至疏忽的把湖北随州炎帝祭典说成是湖南的,这是不是湖北和随州的一大悲哀?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湖南早已先声夺人,湖北随州只是步其后尘,拾人牙慧而已。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湖北随州的知名度,但遗憾的是知名度也是十分有限的。
对一个地方的神农崇拜,是讲天人合一的,即人间有神农的经典足迹印证,民间有沁入心脾的风土习俗。没有此有利条件,随州只能制造短暂的神农故里效应而已。根据有关机构对各地举办类似活动的调查,寻根节祭典难以如愿达到举办者所言的效果,在举办祭典活动的地方,常常在节庆活动之后,是长时间的萧条和冷清……
三、随州制造炎帝故里骑虎难下
连续几年举办寻根节,的确扩大了随州的影响力,但一个地方吸引游客和客商的,是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才能产生作用的。一个地方的出租车待客、社会治安、地方文明程度、投资环境都是精明的客商首先考虑到的,因此,知名度提高应该伴随的是软环境的同步提高,否则,再大的影响力又有何用?
随州寻根节不菲的投入与实际收益,恐怕让随州官员始料不及----有些时候,竞相争抢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他也可能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到了不办不行,办了并未见到理想效益的程度,一时间骑虎难下,甘苦冷暖自知。
继续通过寻根节举办,扩大影响,全国类似地方太多了,伏羲的、黄帝的、女娲的、孔子的。。。。举不胜举。随州在景区打造远没有达到水到渠成之时,过早推向了全国和全球,在2010年的一波过去,来的游客差不多都来了,景区只有一次性消费的苦果。。。。。
我以为,对部落时代的炎帝始祖,历史典籍也记载得不全,搞不定哪里会又冒出个炎帝故里,吸引人们的眼球。从中国近年来新闻的产生来看,投射出某种浮躁,就如论文造假、学术腐败一样,无非是为了一个名,一个利字。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各地发展的强烈渴望,但我认为学术不能这样随便,不应该服从服务于经济和其他某种需要,学术应该回归严谨,正如河南安阳考古宣布曹操墓发现地一样,公众质疑是正常的,有关部门的慎重态度也是应该高度肯定的。要知道学术就是学术,他是圣洁的,决不容沾染铜臭和物欲,如果我们的老祖宗健在,是不是哀叹到处都有他的出生地呢?这对我们的始祖还是一种尊敬吗?我们顶礼膜拜的始祖,是不是非常的滑稽,给世人留下一段黑色的幽默?(广物善水作于2011年5月)
1、中华龙文化:“龍”文化、“龍”文字与“龍”艺术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1/11/87039_2.html
2、中华龙奇观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3、中华龙凤文化专题邮票上的龙凤图案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6/53383.html
4、常瑞龙: 中华龙 “根”在河洛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28/106484.html
5、二月二,龙抬头.老百姓祈愿风调雨顺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3/21/59908.html
附录;
神农氏,http://api.baike.baidu.com/view/13767.htm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 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为一个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战国策》记载神农攻打补遂是可以考据在中国境内的最早战争。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史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都称炎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很可能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岗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周武王封神农的后代于焦。
==================
同主题相关阅读 炎黄文化根在中原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4/3/107507.html
6、洛阳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11/18/48930.html
7、中国人愿意是龙的传人,永远不会是狼、猪、熊的传人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8/17/41142.html
8、2010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暨庚寅年拜谒炎帝神农大典招标公告http://www.szbb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316
9、炎帝神农生于随州
http://www.suizhoush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281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 (又名厉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烈山南麓。
《路史·后纪三》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烈山”“山高一里,下有一穴”,即其诞生所在。昔日穴口上建有神农庙,内塑其像,常年祀之。后屡修屡毁,仅存神农洞。洞口“方一步”,洞内可“容数人立”,壁石凝苍显绿,极具古色。
春秋 《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为其作注曰:“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
西晋皇甫谧 《帝王世纪》:“神农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又曰:“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
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记》:“随郡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周围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并自穿,又云: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为神农社,常年祀之。庖羲生于陈,神农育乎楚,考籍应图,于是乎在。”
南北朝南朝刘宋《异苑》卷二:“随县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室,古为神农窟。窟前有药丛茂,莫不毕备,又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
唐《括地志》:“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春秋时为厉国。”
唐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
宋《资治通鉴外纪》:“天下号曰神农,本起烈山,称烈山氏。”
明随州知州范钦《神农洞天碑记》:“惟炎帝神农古迹著本州厉乡之烈山,山下有神农庙,庙中有神农洞,即号‘洞天之所’。皆为上古遗踪。其势召尧,其形磅礴。”
上述记载表明,炎帝神农生于厉(烈)山。厉(烈)山位于今随州北,冈峦起伏,树木葱茏,峭岩幽谷,清泉古洞,构成一幅风光旖旎、雄伟壮观的山水画卷。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九烈山岭由南向北依次为:钻断山、耕耘山、百草山、五帝山、三皇山、葫芦山、洞天山、登天山、寿星山,沿龙脉河一字儿排开。目前,当地尚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神农碑等遗迹。
10、 随州论坛 › ≡关注随州≡ › 随城风情 ›随州制造炎帝故里的弥天大谎2010-2-1http://www.szbb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0316&extra=&page=1
目前,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河南焦作以及湖北随州都声称自己是正宗炎帝故里,湖南、陕西等地祭祀活动早就搞得风生水起。会同、宝鸡打造炎帝故里声名早已在外,且专家论证较早。人们不禁要问----神农到底属于哪里?难道又跟李白等一样,是个名人就追星,随州争相加入追逐名人大潮中来。
一、随州炎帝故里一说很难让人信服
1、从炎帝诞生的物质基础来看。
湖北省内神农之争就有2处,一是神农架,二是随州;湖南、陕西等地祭祀活动早就搞得风生水起。会同、宝鸡打造炎帝故里声名早已在外,且专家论证较早。
我们的母亲河有长江、黄河,养育了人类繁衍生息。在生产力高度不发达的部族社会,人们讲究群居和围水而居。通过名山大川采集动植物生存。大山和大川可以说是人类生存必须的条件。但历史上,随州这里既无名山也无大川,很难诞生我们的伟大始祖。
2、从实物依据来说。
( 1)随州所谓的神农洞,以前两个洞是互不相通的,为举办寻根节,硬是人为将其打通,造假痕迹甚为明显。随州本地人也掩嘴发笑,“谁知道这个洞是个什么洞,你说他是就是了,反正游客不是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知内情的年纪大的随州本地人说,这个洞是某朝一个随州官员为了讨好上级,求得升迁,人为挖了个洞,对上面的官员谎称是炎帝神农出生的地方。本地人话如此,外地人只有将信将疑。就这样以讹传讹,牵强附会,久而久之,人们就信了。这正如喀纳斯湖怪兽、神农架野人一样,谁也没有见过,但传得久了,不由不让人相信,增加了神秘感,旅游地就有卖点和亮点,就能增加人气,于是当地乐见推波助澜,这与“正龙拍虎”事件几乎如出一辙。把某个地方编织一些故事,增加一点文化内涵,这是旅游界通行的做法,我们似乎不应苛责,但当人们亲身到所谓“神农洞”游览时,看到的景象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这个洞说大不敬的话与普通的野兽藏身的地方没什么区别,在中国乃至世界,这样的洞不计其数。如果把这个普通不能再普通,平常不能再平常的洞硬说是炎帝诞生地,在记者看来反而有损神农的形象地位,说得不客气点,是太不拿我们的人文始祖当回事了,既然炎帝神农经天纬地之功德,为何不在出生地上下点真功夫,集大成一下?这未免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
并且,既然是老祖宗出生地,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地理标志“,陕西宝鸡炎帝故里,有多处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可以印证,而随州少得可怜。。。。
( 2) 再说神农碑,据说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但据有关新闻报道,那是从殷店出土的,为集中凸现神农文化,反衬神农文化,硬是从殷店拖到了厉山,移花接木,让殷店人白白牺牲了自己一回。
一个地方是某位名人的故里,必有相应的文物出土佐证,遗憾的是随州并没有任何能经得起充分考证的东西,没有半点历史的遗迹,所谓的证据只是所谓民间有祭神农的习俗以及传说故事,但我们注意到随州的民间祭典都是在当时政府推动下主办的类似庙会一样的项目,那么所谓的民间习俗,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还是利益驱使下的先上车后买票?
( 3)关于姜水。据史料记载,炎帝发源于姜水,史称姜炎。但随州所指的姜水,于浩浩姜水截然不同,在随州不过像一条小河沟,怎么能供始祖繁衍生息?
(4)关于神农出生地的一点猜想。在部落时期,人们讲究群居,炎帝死亡之地既然在湖南炎陵县,那么出生地按常理推测应该也在湖南或附近,因为中国人传统是讲究叶落归根的,何况对一个赫赫有名的人文始祖?所以炎帝神农出生随州不符合中国习俗传统。
3、从文字典籍来说。
神农诞生于烈山,这是随州大海捞针、翻遍历史书籍好不容易找出的理论依据,但可惜的是,这里记载的是烈山而非厉山,虽一字之差,实乃缪以千里。如果是通假字,应该通连山。如果是谐音说,应该在现实中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现在烈山大道和厉山镇的 “烈山、厉山”似乎是比较古老的叫法,找不出密切联系的影子,给人牵强之感。华夏共始祖,天下共连山。这才是其真正出处,而非随州广告语:华夏共始祖,天下共烈山。
古典文言文的通假字现象确实很多,同时,一些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并不能牵强附会,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否就是现在的西塞山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否就是现在的南阳呢?可笑的是,随州居然请香港特首曾荫权两次来随州,欲让曾荫权跟他们在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曾侯乙认本家,好让曾荫权回乡祭祖省亲,结果随州官员把人都丢到香港去了-------随州市曾都区因曾侯乙而命名,但曾侯乙并不姓曾,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郭沫若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其人也可称为“姬乙”。曾荫权对自己的祖籍地再清楚不过了,他知道这些“神马”的,但在没有多少历史知识又喜欢巴结名人的随州官员面前,又不好明说,不好点破让内地小城领导尴尬,这以后随州与曾荫权的联系断断续续,2011年的第三届寻根节,初传曾荫权要来随参加寻根节,结果证明这只是随州人的一厢情愿-----一个地方的特首出席某地的庆典,都是重要政治事件,代表着一种舆论导向,曾荫权怎么随随便便地就当这个虚幻的所谓炎帝神农故里的代言人呢?
4、从风土人情来说。
历史上很多传说故事,以及实物实景证据,都印证了随州并非炎帝故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宝鸡炎帝故里诞生地,自然山水造化之功,呈伏羲八卦之景,绝非人工雕琢,当地民间一直绵延着神农祭典及风俗。当然,随州民间也有,但民间氛围明显不如宝鸡,且基本都是原随州政府在推动主持祭祀。这与沉淀已久的民间传统和风物截然不同。同时,炎帝作为始祖,华夏儿女共同祭拜炎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中华民间祭祀关帝一样,就跟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关帝庙、土地庙,都有庙会一样,民间却有自发祭拜的习俗,但随州的炎帝祭典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主导下的祭典,很容易跌宕起伏,早在2006年马清明调任随州任书记时,就在一次会议上坦承---“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但影响不及湖南炎陵县炎帝祭典,简直是生不如死(随州为回避争议,将随州定位为炎帝神农的出生地)”,这也就是后来马一直大力推动建设“四个随州”,开始大造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的舆论,并紧锣密鼓筹备寻根节,所用的招数跟现今大多数地方如出一辙-----都是花钱攻关请所谓专家学者为自己正名,通过关系联系上某些领导为其“撑腰抬桩”,首届寻根节和第二届寻根节都在央视重金投放广告,在钓鱼台国宾馆发布新闻,邀请全国人大、政协的领导捧场,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台湾新党主席,还邀请名人解读,央视和凤凰卫视直播,在国人的大脑里强制性输入随州就是炎帝神农故里的信息符号,最后随州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仿效黄帝祭典的地方,将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祭典申报成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随州似乎是成功了,随州人也以今年寻根节在规模档次上超过湖南炎陵县而沾沾自喜,为所谓提高了随州人气、名气而欢喜不已,但冷静分析,这些政府主导下的砸钱做法,就跟炎帝神农故里景区都是人工打造的景点异曲同工,那就是随州在制造炎帝神农故里,而且自以为制造得非常成功,但仿制品终究是仿制品,无论其如何巧夺天工,天衣无缝,终究难逃历史和群众的法眼,一不小心就露出猴子的红屁股,很多人为制造的景点摆在那儿,分明就是不打自招的硬伤,但随州官员兴致已经调动,他们初获制造大师的美誉,为寻根节的成功举办而自我陶醉不已。
5、从随州炎帝故里景区来说。
炎帝故里景区皆是人造的风景,精雕的景观,都是新的,给人以愚弄的嫌疑,有参观者感言:“再过几百年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文物,让后人探访一回。”特别是炎帝雕像,打造得承袭了西方耶稣的形象,让国人大倒胃口,中华传统元素---头戴牛头(据传说神农是牛首人身,其实戴牛头装扮,正是部落习俗,而非救苦救难的耶稣或观音)。 游客参观神农景区,总感觉跟任何一个人工雕琢的景区一模一样,调动不了一丝激情。特别是仿效黄帝景区打造,雷同的思维,雷同的文化倾向满目皆是,致命的就是发展思路和规划理念都是模仿,整个景区游玩不到1个小时,游客扫兴而归,厌倦了。
二、随州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只有短期效应
2009年5月21日,随州举办了声势浩大湖北省首届寻根节。该活动是省政府主办、随州市承办的,省政府为此还逐年下达项目资金支持,今年的支持资金更是高达8000万元,但随州为此花费了4亿多元,网络评论四起---这钱该不该花,花得值不值?农民日报、新浪网记者实地调查,先后发了《随州寻根节-----看得见的损失,看不见的利益》、《随州寻根节被指劳民伤财》等系列文章,但在随州的许多媒体上,都作了封杀处理。但争议并没有随着寻根节的举办就此停止,反而一年更甚一年。随州旅游局局长易发明回应关于是否不值得的论调时说,“去年炎帝故里带来的旅游效益是25亿!”此话一出,舆论哗然,根据中国官员习惯性喜欢吹嘘政绩的劣根性判断,随州赔本赚吆喝,打落牙齿肚里咽。其中,一些专家学者和网民直言不讳抨击,汉网
(武汉)刊载和法堡的一篇文章-----《炎帝年值25亿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文章写到,“透过官员眼看就要撑破了天的牛皮,我们看到的是官员浮躁不安的神情和为政之德的大滑坡。于是,群众总是长吁短叹:官员的这种吹牛不打草稿的传染病,何时才能得到彻底根治?”明确质疑寻根节所谓的收益。而据调查了解,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因为管理人员工资、津补贴、奖金、公园维护管理费用等,有限的门票收入根本入不敷出,平时门可罗雀,办节时管理人员忙得够呛,她们多少也有些怨言。因而,在景区成功升格为4A后,随州召开了听证会,调整了门票价格,由以前的30元|人,提高到60元|人,这马上又引发随州人的连连声讨,声讨的焦点是门票提得过高,在景区人气不佳的情况下,此急功近利之举无异于杀鸡取卵。但听证会已经听证了,物价部门的批复已经批复了,随州炎帝神农景区才不管群众是如何议论,反正他们不会更改。
但客观的说,随州通过寻根节,城市建设和管理确实有明显提高,巨资修建了白云湖,打造了”一河两岸“美景,建设了绕城公路,城市亮化、绿化、美化都有了大幅加强,随州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慕名前来的考察团、调研队,仅2010年随州接待的湖北兄弟城市考察团就达6个以上,香港、台湾、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要、记者、宗亲会就不少,今年寻根节记者多达200多人,更是规模空前。还有鲍国安、唐国强、于丹、水均益、敬一丹等名人光临随州,自然少不了说点随州的好话,媒体报道出去,随州人似乎信以为真,但总有细心的网民能抓住漏洞,今年于丹在随州的一场专题文化论坛,座无虚席,于丹说随州是一座幸福的城市,引起网民广泛议论,细心的网民直言不讳,于丹既没有深入调查了解随州,又没有结合炎帝神农讲点自己的专门论断和体会,仍是在宣讲她的论语,宣扬仁爱的孔子思想,于丹随意得出随州是个幸福的城市未免太武断了,其次本来应该就炎帝神农发论的,结果倒成了山东孔子故里的义务解说员在推销孔子一样,让随州网民大失所望,而据内幕报道,于丹到随州的一场讲座,随州付出了15万元的代价,这钱花得到底冤不冤,值不值?
随州为举办寻根节的花费是巨大的,去年开始对外招标500万元,建设一个世界第一高的炎帝神农像花了5000万元,其他具体开支没有见到详细报道,但随州网民也强烈建议公开寻根节开支情况,让纳税人花的钱有个明处。
几届寻根节,随州举办的时点都处在农民大忙时节,忙碌的农民最应该参与,然而他们却无缘,也无心参与,神农老爷子传承的农业文明,他们要继续演绎下去,不然就会饿肚子,这才是最现实的、最紧迫的。。。。。。。
随州辛卯年(2011年)寻根节正好赶上了一场大旱,而去年第二届寻根节时,随州是在大雨中度过,当年7月,随州爆发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损失惨重,本来就脆弱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殆尽。今年又生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很多地方塘堰无水下秧,甚至水井里都抽不出水来,一些学校发生饮水困难,据初步统计损失达数亿元,更加暴露出去年水利设施没有及时修复,以及水利建设投入的薄弱。年年办节投入巨大,但最应该投入的三农和民生却无力投入,官员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也不在这上面。而且我们了解到,湖北省今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眼下大旱时节,农民也最迫切需要在田间地头看到干部的身影,哪怕只是一句慰劳的贴心话也好,可是在此关键时期,随州干部的热情却全部投入为举办好第三届寻根节上去了,还为寻根节的盛大规模感到兴奋不已。。。。。。。。
随州是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建市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禁不起折腾,这是随州随州的现实,寻根节的花费肯定又是巨额天文数字,那么这些钱从哪儿来呢?据说省里支持,省炎黄文化基金会支持,除此之外就是各单位的自愿捐款、相关友好单位的贺礼,还有就是烧高香时的企业赞助,再加上财政投入,而随州的地方可用财力仅有7亿多元,为了所谓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不计成本的投入,势必透支地方有限的财力收入,势必对工业经济的投入和民生投入减少,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因为财政蛋糕只那么大,有吃粥的,就没有擦粉的。。。。
随州寻根节不可能产生理想中的效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缺乏根植于灵魂深处和骨子里的一种精气,挖掘得非常肤浅和表面。拿祭祀活动来说,全国各地几乎是一哄而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自然都少不了全国人大、政协领导来捧场,不少不了台湾政界和世界知名人士的抬举,少不了经济唱戏的企业家装点门面,以示活动是为了给经贸搭台,看起来热热闹闹、冠冕堂皇,但是否自欺欺人只有举办方自己知晓。就记者观察来看,不过是赔本赚吆喝而已。文化打造上的雷同,祭祀活动的千篇一律,早已经让来宾产生审美疲劳和精神厌倦。而且,去年中央电视台对随州的报道时间很短,这一点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在中央台网页上,甚至疏忽的把湖北随州炎帝祭典说成是湖南的,这是不是湖北和随州的一大悲哀?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湖南早已先声夺人,湖北随州只是步其后尘,拾人牙慧而已。活动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湖北随州的知名度,但遗憾的是知名度也是十分有限的。
对一个地方的神农崇拜,是讲天人合一的,即人间有神农的经典足迹印证,民间有沁入心脾的风土习俗。没有此有利条件,随州只能制造短暂的神农故里效应而已。根据有关机构对各地举办类似活动的调查,寻根节祭典难以如愿达到举办者所言的效果,在举办祭典活动的地方,常常在节庆活动之后,是长时间的萧条和冷清……
三、随州制造炎帝故里骑虎难下
连续几年举办寻根节,的确扩大了随州的影响力,但一个地方吸引游客和客商的,是要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才能产生作用的。一个地方的出租车待客、社会治安、地方文明程度、投资环境都是精明的客商首先考虑到的,因此,知名度提高应该伴随的是软环境的同步提高,否则,再大的影响力又有何用?
随州寻根节不菲的投入与实际收益,恐怕让随州官员始料不及----有些时候,竞相争抢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他也可能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到了不办不行,办了并未见到理想效益的程度,一时间骑虎难下,甘苦冷暖自知。
继续通过寻根节举办,扩大影响,全国类似地方太多了,伏羲的、黄帝的、女娲的、孔子的。。。。举不胜举。随州在景区打造远没有达到水到渠成之时,过早推向了全国和全球,在2010年的一波过去,来的游客差不多都来了,景区只有一次性消费的苦果。。。。。
我以为,对部落时代的炎帝始祖,历史典籍也记载得不全,搞不定哪里会又冒出个炎帝故里,吸引人们的眼球。从中国近年来新闻的产生来看,投射出某种浮躁,就如论文造假、学术腐败一样,无非是为了一个名,一个利字。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各地发展的强烈渴望,但我认为学术不能这样随便,不应该服从服务于经济和其他某种需要,学术应该回归严谨,正如河南安阳考古宣布曹操墓发现地一样,公众质疑是正常的,有关部门的慎重态度也是应该高度肯定的。要知道学术就是学术,他是圣洁的,决不容沾染铜臭和物欲,如果我们的老祖宗健在,是不是哀叹到处都有他的出生地呢?这对我们的始祖还是一种尊敬吗?我们顶礼膜拜的始祖,是不是非常的滑稽,给世人留下一段黑色的幽默?(广物善水作于2011年5月)
1、中华龙文化:“龍”文化、“龍”文字与“龍”艺术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1/11/87039_2.html
2、中华龙奇观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3、中华龙凤文化专题邮票上的龙凤图案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6/53383.html
4、常瑞龙: 中华龙 “根”在河洛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3/28/106484.html
5、二月二,龙抬头.老百姓祈愿风调雨顺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3/21/59908.html
附录;
神农氏,http://api.baike.baidu.com/view/13767.htm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 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历象以兴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结绳(指燧人氏结绳记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传无怀、葛天、女娲至伏羲,继承基业),为礼道重人伦,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为一个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战国策》记载神农攻打补遂是可以考据在中国境内的最早战争。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史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都称炎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很可能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岗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周武王封神农的后代于焦。:
此《天然石凤凰》图也已载入国家邮票:
而这个空心砖上“人龍和谐图”的龍又与天然石龍极其相似:
著名的“伊川缸”上,分别画有太阳、月亮一年四季运行图案,太阳缸的图意思是太阳运行一年,有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春龙惊蛰谷雨、夏龙芒种炎暑、秋龙露霜、冬龙雪寒)。月亮缸的图意思是,每个月从朔日满月到上弦月和下弦月变化情况,一年发生十二次:
下图:洛阳伊川大辛出土的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三个足尖,是极标准的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