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生死是否也如“猪坚强”


 
股市在搞绿化,楼市在搞净化,油市在闹大涨价,虽然是一句顺口溜,但却是目前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共性是这些都关系着民生。只不过,楼市在多方的调控之下,日见疲软,消费者观望态势明显,交投清淡让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突围、生存是否会成为下一时段一些开发企业的关键词,不得而知。
 
很多已经拥有土地的企业和人士在吐地,去年仍然很难拿到的地以及很高价格的地今年都变得容易了许多以及价格缩水了许多,一些土地招拍挂的过程中也无竞标过程,基本是原价拿走,银行的信贷额度大幅度减少和标准提高,让开发企业感觉到去年的这个冬天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一些开发企业从暗降到明降也不过几个月时间,原先还与老任一块抨击王石“拐点论”的老潘如今也在力推自己的“百日巨变”,当然喽,这个“百日”是古汉语中的数量词,不确指百日但确实大有玄机。毕竟除了王石,老潘的自我唱衰也是举足轻重的。
 
其实,这场旷日持久的地产巨变已经在上演,只不过,还没到缴械交枪的份上,所以,还看不出洗牌的效果,是百日还是二百日或者一年,那还要看一些开发企业的承受能力。所以有些媒体已经在组织开发企业研讨如何“突围”,如何“活着”。
 
早上看一则地震中的一头猪尽然被埋36天仍然活着的消息,被人们称为“猪坚强”。
 
在感叹生命力之强的同时,也琢磨,一是“猪坚强”由被埋时300斤到被救出时仅有100斤,是消耗了体内的脂肪、能量才坚持住864小时,当然不起眼的空间、一些木炭和些许的雨水也是其坚持这36天不可或却的必要条件。
 
由“猪坚强”我想到目前的一些开发企业:能否也如猪坚强熬过这地产的严冬,那还是要看自身的体能以及到底政策空间有多大来决定。
 
销售停滞,回款不好,资金链条断裂,原先欠银行的钱还不了,同样要面临灭顶之灾;融资渠道不畅,同样也会导致企业举步维艰,运营同样需要银子;拥有的土地两年不开发,被收回,也是企业不愿看到的结果。
 
而从市场上来看,毕竟大部分老百姓仍然是买涨不买跌的非理性人群,如果楼市在降,就是自住的消费者也会惜购,成为持币坐壁上观者。而开发企业也在这跑不赢市场也要跑赢同行的竞争中,不断降低着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对于老百姓来说,房价降,有房的人不能承受;房价涨,没房的人不能承受。对于开发商来说,房价跌,销路更跌;房价涨,没房的老百姓、政府都不答应。对于政府来说,房价降,国民经济发展要受影响,已购房老百姓的利益要损失;房价涨,来自民生的压力又会十分巨大。对于银行来说,房市不景气,银行贷款就更难放出,巨额的存贷差如鲠在喉,难以下咽;房市疯涨,银行又要担心金融风险,担心泡沫破灭瞬间,华丽的灾难。其实在这几大势力之外,很多媒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对他们来说,房市不景气,开发商紧缩广告;房市太景气了,开发商又不屑做广告。我们的房产市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多方的大博弈中匍匐前进着。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律,房地产这个产业也不例外,也有它自己的规律,上下游关联企业比较多,象我们一位行业老领导所总结的:也就是所谓的产业链条比较长,运行的周期长,惯性大,地区差异性大,两长两大。正是具有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所以一些调控政策的这种效应是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因为它周期长,它要完成这个周期才能最后看到效果;它的惯性大,就是你出台的这些政策有时它是刹不住的,另外地区的差异性,各地都不一样。而调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制建设的完善、基本制度的改革以及市场主体观念的转变,市场主体包括政府、当然开发商是很重要的一块,消费者要进入市场,还有中介结构,金融部门。他们观念的转变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成熟的过程,是一个必要的历史进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在培育市场的一个必要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不可能是短平快的。我们采取的这些措施、这些调控的政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谋求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因此,转变观念,走出生天,是各个方面都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最终要达到共赢的问题——即集体理性。
 

跑不赢市场也要跑赢同行,但长此以往,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哪些企业被净化出去,还有哪些企业活得更好,当然,还有哪些开发企业虽经历严冬,但却如“猪坚强”般活了下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