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当灾难出现时,以各种方式救助受难者,就是表达善心,承担社会责任。如何救助呢?有钱的的捐钱,有力的出力。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亲临现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太多的非专业人士,有时候反而会帮倒忙。一般的人,捐点钱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就出来了:善心的大小与捐钱的数量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是不是成正比? 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一些更加尖锐的问题:一个倾囊捐助(比如100块钱)的乞丐是不是比一个捐助100万(但只占其资产的0.1%)的富翁更加富有善心? 同样捐助100万元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是不是担负了相同的社会责任?
大致说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善心的大小与捐款数量成正比,而这又有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种标准。其二,善心的大小与捐款数量没有关系。捐一毛钱也是善心,捐一亿也是善心,无法比较。
无独有偶,经济学理论中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人们的效用(主观感受)是无法比较的,那怎么办?人们就提出了一个货币化等价的概念:给定某个消费束,当价格提高时,给你补偿多少钱,你才觉得你的效用跟原来一样?如此,人们的效用就被货币化度量了,从而可以横向比较了。
善心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善心的大小与捐款数量无关,这个命题是不真的。
然而,捐款本身也有一个捐助者本人承受能力的问题。的确,在边际上,一个穷人捐助1块钱比一个富人捐助一块钱感受到的成本要大。所以,直接将捐款数量与善心等价,这个命题也是不真的。
由此可见,将两种观点调和一下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