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要放弃寻找有潜力行业的思维


  透过一切表象,去发现问题的本质,郎咸平教授说,这是他作为学者必须具备的敏锐。而这种思维对于企业经营者也同样重要。最近两年中,“行业本质”是与郎咸平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词,他对不同行业研究后得出的观点,听起来并不深奥,比如他说,电脑的行业本质是打造亲密伙伴感觉,运动服装的本质是打出运动精神,五金加工的本质是产业链高效整合。但,你要是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又像是对以往认知的一种颠覆。

  郎教授自言,研究行业本质是个很辛苦的事,必须针对不同行业做思考和研究。每个行业不一样,没有清晰的脉络可以寻找。每得出一个行业本质的结论,他至少要研究几十个案例。郎教授认为,企业家们都很聪明,但过去没有人往这个方向上想。他们都想进入有潜力的行业,但现在开始就要放弃这种思维,有没有潜力并不重要,如果认清行业的本质,没有潜力的行业也能做起来。特别是进入一个新领域时,企业应该先弄清楚这个行业的本质,然后再去定位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要把资源浪费了。

  行业本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陈: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行业本质,你自己是怎么定义这个概念的?

  郎:你们谈管理,谈资金、人才、技术,这些要素是企业必须有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行业本质是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

  管理学界上百年来研究的都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把握必要条件让你不会垮掉,但不一定能够成功,像宝洁、耐克和ZARA这些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企业,就必须要做到内外兼修。而五金加工、手机电池这些行业,它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只需要搞清楚行业内在本质,做好高效整合就可以了。总之做企业越来越难。

  陈:从行业本质的角度,你怎样看待中国企业今天遇到的种种困境?

  郎: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真正的制造大国是美国,它只是把整个产业链里价值最低的制造放在中国而已,他们控制着高利润的仓储、运输、采购、物流。芭比娃娃在沃尔玛卖9.99美元,中国制造出厂价只有1美元,后面其它环节是9美元。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消耗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

  但更严重的问题是,在这个链条最差的制造环节里,利润率还在逐年下降,制造业几乎无利可图。企业丧失竞争力的原因,并不是企业家不努力,也不是宏观调控、劳动力成本偏高、利率上升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原来的产业链定位就是错的。

  你可以看看那些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宝洁、耐克、阿迪达斯,从设计到零售,哪家不是掌握着整条产业链的,这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至于说制造,掌不掌握都无所谓。

  TCL、明基的国际化为什么会失败,他们想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然后配合国际品牌和技术走出去,这根本不会成功。因为他们还在利润最差的制造环节打转。在1美元钱的芭比娃娃里,劳动成本最多只占0.25元,中国企业再靠廉价劳动力走出去,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正在研究手机电池、五金加工,这些行业不需要面对终端消费者,它们的行业本质就是整条产业链系统的优化,如果做不到这点,就很难走出困境。华为不靠制造赚钱,它靠得是整条产业链,它在朝这个方向走了,如果以5分为标准,我给华为打2.7分,中国最好的企业就是这个水平。

  ZARA的产品80%都在欧洲生产,但价格比国内企业还便宜。为什么呢?这就是我说的,劳动力成本在整个产业链里只占2.5%,产业链高效整合大幅缩减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所以它不需要在中国生产,还是能卖得很便宜。这就是所谓的行业内在本质。那么面对消费者的家电、手机这些行业,只要它面对终端消费者,都有面对消费者本质的问题,这就是外在本质。

  外在本质是品牌的灵魂

  陈:面对消费者的本质是什么,品牌与行业本质是种什么关系?

  郎:这个问题非常好。“外在本质就是品牌的灵魂!”只有把外在本质抓住之后,品牌才会成功。耐克的品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耐克就会有运动精神的感觉。你再看阿迪达斯的奥运广告,非常有意思,运动员在人的手掌上踢球、跳水。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但它打的运动精神就是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当年也打出这个口号,但李宁没做出这种感觉来。

  我们再看电脑的外在本质是什么。举个例子,苹果是电脑制造商,你认为它干嘛搞MP3呢,用我们的实际分析数据来看,iPod卖得好,苹果电脑就好,iPod卖得不好,苹果电脑销量也上不去。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电脑的外在本质就是打造亲密伙伴关系。”惠普特别强调功能,我觉得它卖得就不太好。还有戴尔,都说戴尔靠直销成功,这只是表面现象,它搞直销的本质是给你亲密伙伴的感觉,让你按自己的喜好装配电脑。为什么其它公司做直销就不成功,这就是没有搞清楚本质。

  陈:他们强调技术和功能,体现企业的技术实力,这难道不对吗?

  郎:功能和技术当然重要,但这只是必要条件,电脑怎么可能没有功能呢,我们强调的是充分条件。这才是行业本质要研究的。

  我们看手机行业,国内厂商大都强调功能,就像橡果国际的手机广告那样,讲自己有多少功能。但你看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索爱和LG。人家都不怎么谈功能,谈的是感觉,LG手机广告是“IChocolateYou!”、“让我们一起闪耀吧!”他们想传递给消费者的,其实是一种感觉。

  那么手机的行业本质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就是势能!把消费者的感觉拉到最高,然后从最没有潜力的高端市场切入,用这种声势定位,积累势能,然后向下席卷中低端。大家都知道中低端是最赚钱的,但是只有从高端切入,才能席卷中低端。我们表面看最有潜力的是中低端,可一进去就会失败。

  我们的企业家最喜欢找有潜力的行业,很多人都认为这没错。其实这是错的,他们就不应该选择有潜力的行业。中低端手机市场占82%,如果你想进入低端,就不符合这个行业的本质,国内大部分厂商都是从低端切入,靠价格优势,这注定要失败,这就是中国低端手机型号有3000种,而大多数人不用的原因。

  此文发表在2008年5月《经理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