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索於4月23日至25日率八位委员会委员来京同王岐山副总理及十位部长进行高层经济贸易政策对话,共谋解套双边贸易纠纷。对话层级之高反映双方都有强烈的愿望寻求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加强双赢的经贸合作关系。实际上中欧贸易不平衡反映了全球性经济结构大变动。就不平衡论不平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无济于事的。中欧互为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说明双方相互依存度很高,互补性很强。双方没有根本厉害冲突。双方应从战略高度全面审理经济,贸易,投资,金融货币,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能源,环保等广泛领域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互补双赢的经贸关系。
这次对话开了一个好头,今后每年两地轮流举行,但愿借此建立中欧建设性的经贸合作关系。但要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都要务实,都要克服各自内部的保护主义压力。从中方来讲,首先要克服受害者的心理。不能因为有些案例如反倾销受到不公平待遇就总觉得是自己是受害者。我们不能忘记中国连年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盈余,已经到了不能持续的程度。如果我们抛开从国际贸易中大受裨益的事实,而过分强调自己是受害者,那就没有太多说服力。还有的产业部门不承认外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认为外资扼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极端的民族利己心理是不利于我国既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需要外国市场,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和外国的管理经验。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己最强。过分的保护就是保护落后,保护垄断,扼杀经济活力,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从欧盟方面来讲首先要力戒把经贸关系政治化,其次是要抗拒欧盟内部的保护主义倾向。金融时报去年12月13日刊登欧洲政治经济学中心的萨利主任和巴黎政治研究院梅瑟琳教授文章《欧洲打压中国为何是危险的?》。文章一开头就说“欧盟的花言巧语越来越美国化:对抗和尖酸刻薄”。贸易逆差和汇率是两根点燃欧盟报复威胁的导火索。文章指出这是愚木脑袋想出的主意,是非常危险的。文章认为逆差和汇率都不是问题。欧盟对华逆差扩大了,但对整个亚洲逆差没有扩大,这是因为亚洲产业向中国转移,对欧盟并无太大的影响。美国抓人民币汇率问题从一开始就知道是个假议题。欧盟着魔贸易逆差这个假议题掩盖了中欧关系中许多积极的信息。从中国进口成本低,带来了消费的繁荣,零售商和生产商的繁荣,欧盟对华出口自2000至2006年增长一倍多,任何的地区都无与伦比。欧盟在华投资企业销售额达1340亿美元,其中有较大部分返销回欧盟。欧盟企业正在向中国沿海省份的巨大市场进军。
上述文章言语强烈,对欧盟官员可能颇为刺激,但良言苦口,不无益处。因逆差问题一叶障目,无视欧盟的实际经济利益,选择对抗来对中方施压显然是不明智的。比如说欧盟没有必要效仿美国来对抗中国。美国是由于历史原因,干预台海事务,成为中美关系主要障碍。中欧之间不存在这种政治难题,这有利于建立更有成效的互利合作关系,中欧之间不需要制造一个政治障碍。
高层对话确立了双边关系的大方向,大量的工作需要各主管部门来具体落实。任务是艰巨的。中国方面既存在部门利益和产业利益的分歧,也存在现实的结构性困难,在开放金融服务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欧盟方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在27个成员国中形成共识,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取消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限制如技术出口限制,投资限制。
首次对话,双方就贸易和投资合作,均衡经济发展,创新和技术转让以及国际经发展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还具体讨论了能源,高技术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贸易便利化。。。等问题。中欧经济互补性很强,存在巨大发展潜力。中国对欧盟的节能技术,环保技术,高科技,金融监管技术,通讯和信息技术以及诸多的服务业都有巨大的需求。欧盟在这些方面都有相对优势,存在很现实的合作空间。中方所要求的主要是欧盟取消对中国的不公平的贸易限制,这对中欧双方都有利。只要双方都采取务实的态度就完全能够找得互利双赢合作途径。关键是要排除政治干扰,避免经贸关系政治化。
供稿:李仲周 (200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