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说什么,本来是好事,本来是发生了空前的大灾难,本来大家都应该在无比的沉痛当中,但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为了某些人某些企业的捐助行为而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口水大战。捐多了,捐少了,爱心了,无良了,欢呼了,大骂了,似乎灾难在我们这些面前已显得不重要,谴责与拥护成了我们更重要的行动了。其实作为笔者也很矛盾,有时不知该怎么做,是积极地投入到支援灾区的行动当中,还是奋笔疾书谴责那些无良的个人或企业。不过对于当前我们热烈争论的捐助风波,我仍然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首先我们的谴责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中国众多企业家及企业的内心世界,他们是理性的,是超级理性的,是可怕的理性的,说实话不具备一些超理性的钢铁身躯,在中国是不可能进入到王石那个行列的。再有就是体制的原因,社会机制的,文化的,等等很多原因,导致的中国企业家的为富不仁。再有富人在中国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要守住自己的财富,其实这种安全感不仅是富人没有,连我们普通的百姓也相当缺乏。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我认为应该与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有关,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处在一个国际国内环境都充满变数的时期,所以我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内心恐惧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能免俗,都不能做超凡的圣人(当然也不是绝对,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人群的分类)。
再有就是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个人以及企业的捐助行为,不能凭一时的感情用事而做出评判。如果捐助成了一种作秀,成了一种无休止的攀比,甚至加入了太多的商业因素,我们还能简单地用数字多少来衡量捐助者的爱心吗?如果仅仅凭捐助多少就断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企业的好坏,我想是有失偏颇的。说白了,捐多的一定就是品行好的人,信誉好的企业,捐少的一定就是品行不好的人,信誉不好的企业吗?我们应该从更深一层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那样我们就不会因此而陷入一种不必要的烦恼当中。笔者认为我们对于所有的捐助者都应该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至少他们不是幸灾乐祸的旁观者,不论是慷慨解囊的拾荒者,还是捐助微薄的大企业,至少证明他们是有爱心的,只是多少的问题。
最后就是我们争吵的各方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是出入私心,还是公益,是别有用心,还是一时激愤。反正我是不知道那些争吵者是怎么想的,更不知道他们各自的背景出处。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是不知不觉被卷入这场风波的,是跟风者,是被利用者,是一些缺乏自己主见没有理性分析能力的人。
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现在想想真的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痛快痛快嘴而已,我们真的可以抵制吗?我们真的可以团结吗?我们真的有那么大的勇气和骨气吗?如果有的话,家乐福早倒闭了,日本产品早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但没有,一切都如昨天,我的同事昨天去了家乐福,那叫个人满为患呀?所以我们要抵制万科吗?有必要吗?外人我们都能容忍,更何况是自己人呢?再有万科真的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吗?甚至比外国列强还坏吗?让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包容的心态去给他们改进的机会。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的人并不能认同,但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企业辩护,也不会为不理性的行为助威,我只希望我们中国的体制越来越健康,我们的企业以及企业家的心理越来越健康,我们中国的人民的心理也越来越健康。只有我们从上而下都健康了,才能步调一致的把更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
首先我们的谴责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们中国众多企业家及企业的内心世界,他们是理性的,是超级理性的,是可怕的理性的,说实话不具备一些超理性的钢铁身躯,在中国是不可能进入到王石那个行列的。再有就是体制的原因,社会机制的,文化的,等等很多原因,导致的中国企业家的为富不仁。再有富人在中国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要守住自己的财富,其实这种安全感不仅是富人没有,连我们普通的百姓也相当缺乏。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我认为应该与我们当下所处的历史阶段有关,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处在一个国际国内环境都充满变数的时期,所以我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内心恐惧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能免俗,都不能做超凡的圣人(当然也不是绝对,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人群的分类)。
再有就是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个人以及企业的捐助行为,不能凭一时的感情用事而做出评判。如果捐助成了一种作秀,成了一种无休止的攀比,甚至加入了太多的商业因素,我们还能简单地用数字多少来衡量捐助者的爱心吗?如果仅仅凭捐助多少就断定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企业的好坏,我想是有失偏颇的。说白了,捐多的一定就是品行好的人,信誉好的企业,捐少的一定就是品行不好的人,信誉不好的企业吗?我们应该从更深一层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那样我们就不会因此而陷入一种不必要的烦恼当中。笔者认为我们对于所有的捐助者都应该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至少他们不是幸灾乐祸的旁观者,不论是慷慨解囊的拾荒者,还是捐助微薄的大企业,至少证明他们是有爱心的,只是多少的问题。
最后就是我们争吵的各方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是出入私心,还是公益,是别有用心,还是一时激愤。反正我是不知道那些争吵者是怎么想的,更不知道他们各自的背景出处。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是不知不觉被卷入这场风波的,是跟风者,是被利用者,是一些缺乏自己主见没有理性分析能力的人。
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现在想想真的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痛快痛快嘴而已,我们真的可以抵制吗?我们真的可以团结吗?我们真的有那么大的勇气和骨气吗?如果有的话,家乐福早倒闭了,日本产品早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但没有,一切都如昨天,我的同事昨天去了家乐福,那叫个人满为患呀?所以我们要抵制万科吗?有必要吗?外人我们都能容忍,更何况是自己人呢?再有万科真的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吗?甚至比外国列强还坏吗?让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包容的心态去给他们改进的机会。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的人并不能认同,但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企业辩护,也不会为不理性的行为助威,我只希望我们中国的体制越来越健康,我们的企业以及企业家的心理越来越健康,我们中国的人民的心理也越来越健康。只有我们从上而下都健康了,才能步调一致的把更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