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之后,央视的地震关注节目,以快速地、长时间地、多视角地全景式报道,让我们及时了解到了灾区的很多实际情况,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央视固有的那种人为地拔高,做作地排练,和空洞地说教的毛病,却又时不时地暴露出来,让人们在震惊和感动的同时又很反感。这种混合型的总体感觉,已经成了央视的特征和风格了,也因此,一方面,我非常喜欢看央视的一些节目,不管是新闻性的还是综艺性的;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忍受央视有时候过于明显做戏、过于矫揉造作的假大空行为。这两种类型的新闻,正说的和戏说的,我们在这次地震主题的新闻报道中都看到了不少;下面,我各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先说一个典型的戏说例。昨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大家都看了吧?有一条新闻,虽然很短,可让我看了很不舒服,也想了很多。新闻中说:在四川灾区的一个灾民临时居住地,有人送来了电影,给大家放映影片《我的长征》;解说员说到这里,画面的镜头一转, 是一位记者采访一位老年男观众的画面,记者让他谈一下对这部影片的观感,老人说: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我们现在所受的地震灾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位记者很满意吧?很明显,他的提问等得就是这句话;央视很满意吧?这样的新闻正是他们渴望的类型。这位记者会庆幸自己抓住了一条好新闻,央视会庆幸自己播出了一条好新闻。而我看了这条新闻以后,却是百感交集的。
再说一个典型的正说例。地震发生后不久,广元市市长出现在了灾区的一处废墟的旁边,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先是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极力保持着表面的平静,可刚说了两句话,他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哭了,而且越哭越伤心。一个中年的大男人,一个身为市长的官员,居然像一个孩子一样地在公众场合泣不成声了。他一面哭着,一面断断续续地说着自责的话;这里没有任何的口号和指示,也没有任何的拔高和宣传,仅仅是简单的几句话,好像他内心里有更多的东西还没有说出来。可是,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他所想的和灾民们想的是完全一样的,他的感情和灾民们的感情是完全相通的,也因此,此时此刻,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这份真情实感,比任何的豪言壮语更能感动灾民们,更能抚慰灾民们!看到他的真情,看到他的动情,看到他的温情,看到他的伤情,灾民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安慰!灾民们会想:市长和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也因此,灾民们的心里会多一份踏实、多一份安稳、多一份感动、也多一份依靠。既然市长和我们想的完全一样,他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来救助我们和安抚我们。市长是代表政府的,是国家的地方官员,市长有这样的情怀,有这样的善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们对未来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市长的哭,在百姓们最危难、最无助、最脆弱、也最悲伤的时候,成了人们最大的安慰,也给了人们最大的同情和关注!
听听电影观众的豪言壮语,再看看广元市长的泪流满面,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要正说还是要戏说,哪种说法更感人,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给灾民们送电影这件事,我还有另外一些想法。我觉得有的人、有的单位,操之过急了。也许有的人、有的单位,平时就是以想方设法地教化别人为职业的,在大地震刚刚过去,人们还惊魂未定的时候,在很多灾民们无家可归、痛失亲人、伤心不已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教化上了。对这种急切地心情,和完全不顾被教化者的感受的心理,以及这样强做的效果,我作为一个很懂被教育者心理的老教师,是很清楚的。教化要看时间、看地点、看人的心情。
刚刚经历了大灾的人们,都需要什么呢?更能接受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呢?我没有经过大地震,但却经过了大灾难,对此,我有触类旁通的真切体会。我在我的博客中多次讲到,1992年初,我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遭此世界上最亲亲人突然离世的重大打击,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人都是木木地、昏昏沉沉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父亲、姐姐,都是呆呆的,不想看任何电视节目,也很怕听到各种各样的吵闹声,我们都更想静静地坐一会儿,回忆一些事情。一个月后,我们才开始看一些电视节目的。可这个时候,我们最想看的,并不是说教类的节目,而是生活化的节目。
《我的长征》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是我们国家影片中的一个特色类,其特点是强调崇高,表现伟大,也因此,这类影片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故事意义。正因为这样,它更适合单位包场的时候看,更适合组织政治活动的时候看,更适合宣传教育的时候看,更适合作为大中小学生们的政治课配套教材去看。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是我们自己或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有亲人去世了,或是刚刚遭受了重大的生活打击,你会建议他去看《我的长征》这样的电影吗?我特别不明白的是,有人喜欢这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却特别希望别人去做。
给灾民们放电影,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在这种时候,是不是更应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电影,生活化的电影,和更有人情味的电影呢?是不是可以暂时把惯性化、程式化的教化心理往后推移一下呢?最近,华人媒体人初选了一些去年以来华人们制作的电影作品,准备角逐第八届华人媒体电影大奖,其中有些影片非常地生活化,故事性很强,也非常适合放给灾民们看;观赏这些影片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所遭受的磨难,给他们更多的心灵慰籍,让他们感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人生的坎坷与希望。比如影片《集结号》、《图雅的婚事》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等。
改革开放到今年整整三十年了,我们国家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也早已明智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口号;但非常遗憾的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对刻舟求剑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与时俱进的兴趣。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化,我们有的人、有的单位,不缺少教化的目的,但非常欠缺巧妙的教化手法,尤其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现代人心理需要的教化策略。
先说一个典型的戏说例。昨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大家都看了吧?有一条新闻,虽然很短,可让我看了很不舒服,也想了很多。新闻中说:在四川灾区的一个灾民临时居住地,有人送来了电影,给大家放映影片《我的长征》;解说员说到这里,画面的镜头一转, 是一位记者采访一位老年男观众的画面,记者让他谈一下对这部影片的观感,老人说: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我们现在所受的地震灾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位记者很满意吧?很明显,他的提问等得就是这句话;央视很满意吧?这样的新闻正是他们渴望的类型。这位记者会庆幸自己抓住了一条好新闻,央视会庆幸自己播出了一条好新闻。而我看了这条新闻以后,却是百感交集的。
再说一个典型的正说例。地震发生后不久,广元市市长出现在了灾区的一处废墟的旁边,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先是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极力保持着表面的平静,可刚说了两句话,他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哭了,而且越哭越伤心。一个中年的大男人,一个身为市长的官员,居然像一个孩子一样地在公众场合泣不成声了。他一面哭着,一面断断续续地说着自责的话;这里没有任何的口号和指示,也没有任何的拔高和宣传,仅仅是简单的几句话,好像他内心里有更多的东西还没有说出来。可是,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他所想的和灾民们想的是完全一样的,他的感情和灾民们的感情是完全相通的,也因此,此时此刻,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这份真情实感,比任何的豪言壮语更能感动灾民们,更能抚慰灾民们!看到他的真情,看到他的动情,看到他的温情,看到他的伤情,灾民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安慰!灾民们会想:市长和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也因此,灾民们的心里会多一份踏实、多一份安稳、多一份感动、也多一份依靠。既然市长和我们想的完全一样,他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来救助我们和安抚我们。市长是代表政府的,是国家的地方官员,市长有这样的情怀,有这样的善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们对未来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市长的哭,在百姓们最危难、最无助、最脆弱、也最悲伤的时候,成了人们最大的安慰,也给了人们最大的同情和关注!
听听电影观众的豪言壮语,再看看广元市长的泪流满面,重大新闻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要正说还是要戏说,哪种说法更感人,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给灾民们送电影这件事,我还有另外一些想法。我觉得有的人、有的单位,操之过急了。也许有的人、有的单位,平时就是以想方设法地教化别人为职业的,在大地震刚刚过去,人们还惊魂未定的时候,在很多灾民们无家可归、痛失亲人、伤心不已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教化上了。对这种急切地心情,和完全不顾被教化者的感受的心理,以及这样强做的效果,我作为一个很懂被教育者心理的老教师,是很清楚的。教化要看时间、看地点、看人的心情。
刚刚经历了大灾的人们,都需要什么呢?更能接受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呢?我没有经过大地震,但却经过了大灾难,对此,我有触类旁通的真切体会。我在我的博客中多次讲到,1992年初,我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遭此世界上最亲亲人突然离世的重大打击,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人都是木木地、昏昏沉沉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父亲、姐姐,都是呆呆的,不想看任何电视节目,也很怕听到各种各样的吵闹声,我们都更想静静地坐一会儿,回忆一些事情。一个月后,我们才开始看一些电视节目的。可这个时候,我们最想看的,并不是说教类的节目,而是生活化的节目。
《我的长征》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是我们国家影片中的一个特色类,其特点是强调崇高,表现伟大,也因此,这类影片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艺术意义,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故事意义。正因为这样,它更适合单位包场的时候看,更适合组织政治活动的时候看,更适合宣传教育的时候看,更适合作为大中小学生们的政治课配套教材去看。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是我们自己或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有亲人去世了,或是刚刚遭受了重大的生活打击,你会建议他去看《我的长征》这样的电影吗?我特别不明白的是,有人喜欢这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却特别希望别人去做。
给灾民们放电影,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在这种时候,是不是更应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电影,生活化的电影,和更有人情味的电影呢?是不是可以暂时把惯性化、程式化的教化心理往后推移一下呢?最近,华人媒体人初选了一些去年以来华人们制作的电影作品,准备角逐第八届华人媒体电影大奖,其中有些影片非常地生活化,故事性很强,也非常适合放给灾民们看;观赏这些影片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所遭受的磨难,给他们更多的心灵慰籍,让他们感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人生的坎坷与希望。比如影片《集结号》、《图雅的婚事》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等。
改革开放到今年整整三十年了,我们国家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也早已明智地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口号;但非常遗憾的是,有的人、有的单位对刻舟求剑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与时俱进的兴趣。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化,我们有的人、有的单位,不缺少教化的目的,但非常欠缺巧妙的教化手法,尤其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符合现代人心理需要的教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