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中愤怒再问:可知论OR不可知论?


  1.要求生不要求死:地震必测

  地震到底可测不可测?汶川大灾难轰然降临,所以这个问题务必格外成为一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认为,地震首先不是一个可测不可测的问题,而是一个必测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必须活下去,这正是全人类的共同信念。思想和方法需要从这种信念中来。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后,周恩来总理就强调∶“地震是有前兆的,可以预测的,可以预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李四光先生在在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要加强中长期地震预测。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紧接着,他指示地震地质大队立即去山东建立压磁地应力站……:[黄相宁,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06年2期]

  1975年中国地震学前辈傅承义教授在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上发言中说∶我一向主张并支持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进行科学研究和认真探索。我坚信地震是可知的,是有前兆信息的,是能够预测预报的;这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

  1984年7月,耿庆国先生在《中国科学》期刊发表了《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的论文,揭示了一定区域内大旱后1年到3年半出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历史规律,他相信有关当局若掌握地震前的短期反常现象,是应该能够作出预测和预报的。[转引自香港联合早报网讯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8/05/hongkong080514d.shtml

  1994年9月26日,翁文波先生在“预测论”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这样说:“‘预测论’是一门很实际的学说。……美国加州地震,第三次预测,日期差两天,震级差0.1或0级,地点在大范围内,不差。”

  翁先生还说:“预测论的发展,是建筑在认识论的假定下。……事件集可以划分(partitioned)为:‘常态子集’和‘异态子集’。常态子集中的事件是:一般、经常、常规、有代表性的事件。他们的主要要素是统计量,如:期望、方差、平均值、中位值等。取得这些统计量的原理是:概率论和统计学。‘异态子集’中的事件是:异常、例外、特款等事件。他们的主要要素是信息,取得信息的原理是:信息论。从常态要素可作‘统计预测’,以知其大概。从异态要素可作‘信息预测’,以知其特性。这就是预测论的方法论。”

  他还特地提醒人们说:“算术演算会导致信息失真。”这似乎在提醒我们,预测地震不能单纯依靠僵化的统计或者模型……

  总之,无论从愿望上,还是从理论信念上,地震都应是可测的。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时刻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一问题上,一定要坚信地震是可测的。这个信念,从毛主席、周总理的时代起,就抱定了。严酷一点讲,不抱定这个信念,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没有退路!

  所以我们的政府才成立了中国地震局。预测地震理应是中国地震局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功能。因为救灾莫如防灾,防灾才是最理想也最应该的救灾之法。尽一切努力、尽一切可能地做到及时预测,及早预防,正是政府成立中国地震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仅仅满足于“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而又分析,那么,中国地震局就未有效完成自己的第一要务。空等瘟疫的到来,那么还要防疫站干什么?!

  正是在测震以减灾、测震救百姓的意义上,我们的总理说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以预报的,在那么艰难的时代里,这是何等的铁骨铮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科学家李四光先生跑遍了多少山川沟谷,战胜了多少艰难困苦,为的就是要把那条愤怒的、想要为害人间的地龙提前捉住。

  灾难毁灭生灵,但选择与它对抗,就会磨砺人性,催生思想。于是,李四光先生提出了地质力学说,翁文波先生论证了预测学,还有耿庆国先生的旱震说,孙威先生的“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还有……所有这些,不啻是“人类的福音”。

  因为不幸,所以万幸,这就是地震带给我们的辩证法。最主要的,在突如其来、伤亡惨重的灾难面前,我们尚可以最终凭借人类所独有的理智,见微知著从而防微杜渐。这的确是十分不容易的,从而很本分,也很伟大。

  不可否认,长、中、短、临预测法,未始不是一种经验性的预测框架,在云南省孟连西7.3级地震中,这两条经验就都基本派上了用场。不过经验归经验,我们却丝毫也找不到把经验冷冻成教条的理由。如果是那样,难免会有漏报、误报之憾。

  今以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7.0级地震为例:“1995年7月至1996年2月,云南地区连续发生了孟连西、武定和丽江3次中强震,丽江地震是最后一个连发的强震。中强震的连发给地震异常和识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丽江7.0级地震前云南省地震局作出了成功的中长期预测预报,但短期预测预报震级偏小,临震预报地点错误”。

  为什么会这样?云南省地震局刘丽芳、王世芹、付虹、张俊伟、马殿军等科学工作者严肃地总结到:“1995年7月12日和1995年10月24日云南地区已先后发生了孟连西7.3级和武定6.5级地震,云南自有地震记录以来,一年内连续发生3次M6.5级地震事件的实例只有一次,总认为它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孟连西和武定地震的连发使异常难以确认。因此在1995年12月的滇川紧急会商会上,大家都没有勇气判断近期还将有7级地震,这是短期阶段预测预报震级偏小的一个原因。该震例的结果表明,历史地震统计资料应慎重使用,应充分注意到历史地震的震级误差和资料漏遗这一基本事实,应充分重视现实的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异常,动态的资料比静态更为重要。”[资料来源:中国地震数据中心,http://data.earthquake.cn/data/zhenli/zeren/html/zhenli154.htm]

  由此可见,在真实的灾难面前,小概率啊、(静态的)统计资料啊都是不足恃的。不过也不能因此完全没有理由地就摒弃了它们,正确的做法或许是要有现实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多信息的观点。按我个人的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身,就意味着在现实中动态地、通过多因素联系的方式去把握一个灾难系统。但与其刻板地去联系,不如代之以多信息地耦合。

  总之,为生民计,千思百虑,为的都是实现地震必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难道我们尽一点应尽的责任、创新一下思维真的有什么不好吗?

  2.事实胜于雄辩:地震可测

  暂列1975年以来震前达成基本预测之国内外地震如下: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里氏7.3级地震;

  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龙陵先后两次里氏7.3级、里氏7.4级地震;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松潘、平武里氏7.2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03点42分,河北唐山里氏7.8级地震[1]

  1983年2月13日,新疆乌恰里氏里氏6.7级地震;

  1985年8月20日,新疆乌恰里氏里氏7.4级强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里氏里氏5.9级地震;

  1989年10月18日,加利福尼亚里氏6.9级强烈地震;

  1990年9月9月22日上午11时,北京昌平小汤山里氏4.2级地震[2];

  1992年4月23日,加州北部里氏6.1级地震;

  1992年4月25日,加州北部里氏6.9级地震;

  1992年6月28日,加州南部里氏7.4级地震;

  1993年7月12日,北海道里氏7.8级地震;

  1994年9月2日,美国加州里氏6.9级地震;

  1995年7月12日,云南省孟连西7.3级地震;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里氏7.0级地震;

  1998年10月2日,云南宁蒗5.3、5.2、6.2里氏级地震

  1999年11月29日12时10分,辽宁省岫岩里氏5.6级地震;

  2000年1月12日7时,辽宁省岫岩(偏岭)里氏5.1级地震;

  2002年3月31日,台湾以东海中里氏7.5级强烈地震;

  2003年5月28日19时09分21.6秒,美国里氏5.0级地震;

  2003年7月21日,云南大姚里氏6.2级地震;

  2003年8月16日18时56分43.2秒内蒙古巴林里氏5.9级地震;

  2003年8月21日,四川盐源5.0级里氏地震;

  2003年10月16日20时28分,云南大姚里氏6.1级地震;

  2004年3月24日09时53分45.0秒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里氏5.9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1]有科学家已做出科学预测,但被当时的国家地震局领导盲目否定,一拖再拖,但青龙县因为汪成民等人的“越轨”努力,48人紧急避难,因而得以保全。

  [2]亚运会开幕式前4小时。

  大家看那,当我把剧痛过后的胜利叠加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棵耸入云天的生命之树。它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然而,假使过去我们选择的是地震不可知论的路向,那么后果就会变得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清醒的人们,有谁愿意这样去做呢?除非他是国家地震局的,他才愿意冒而又冒这天下之大不韪。

  不过细心的人们也许会奇怪地发现:国家地震局的大人们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忽而自吹自擂,忽而自相矛盾。兹转录国家地震局陈建民大人的一段话如下:

  在2007年8月23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会议上,我们的局长大人做了精彩的报告。他用的是这样一个题目:艰辛的历程卓著的成就——发展中的中国地震科技事业[参见科学时报,2007-8-24;转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国内新闻栏http://www.cas.ac.cn/html/Dir/2007/08/24/15/20/09.htm

  于是我们的局长大人对其卓著的成就曰道:

  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改善。自1966年在北京建立了全球第一个遥测地震台网后,经过40多年来的发展,建立了由150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台网,由678个台站组成的31个区域地震台网,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数字化、网络化地震监测网络,使得我国90%以上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提高到3.0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可达到2.0级;同时还建成由1160个固定自由场强震动观测台、310个大城市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台构成的强震动台网;建立了由22个基准台、1500个区域流动观测站点构成的中国重力台网;由28个基准台、58个基本台和800个区域流动站点构成的中国地磁台网;由110个固定台站和1500个区域流动观测站点构成的地壳形变台网;由97个台站构成的地电台网;由177个固定台站和流动点构成的地下流体台网等,为地震科学研究乃至整个地球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观测资料,并通过地震科学数据中心为社会提供共享服务。我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和仪器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满足我国台网建设需求的同时,还相继援建了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的地震台网。

  啊,这是在说现在地震技术进步啦,毕竟花了好多银杂,偶们再也不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啦,通通改用什么电啦,磁啦,台啦、网啦,站啦,人力大解放啦哈哈。但技术进步等于“能力明显改善”吗?局长大银氝有没有搞错?@@

  呵呵,我们的可爱的陈大人哪里顾得了搞错不搞错呦,“稿子偶读的可是有声有色呦”。他把胸膛高高地挺起来,挺起来,漫步登上“卓著”成就之巅。他又这样曰道:

  地震预测水平逐步提高。在短临预测方面,坚持地震预测实践,积累了40多年的资料,在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形成了以统计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理论体系,初步探索了地震孕育的理论,在国际地震科学舞台上独树一帜;在中长期预测方面,从板块运动、块体运动与变形、深浅构造关系3个层次入手,通过断层分段、滑动速率、古地震、历史地震、现代地壳运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观测和研究,揭示了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对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发展了有物理意义的中长期预测方法。通过40多年不懈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初步形成,实现了20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在国际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独有的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制度,成为分析研究地震大形势和地震活动趋势、判定年度重点地震危险区的重要举措。

  局长大人的NB文章做得足啊!诗哥今天不得不亲自动手(只见诗哥清了清嗓子),再把这段话向罹难的百姓、向幸存的乡亲父老翻译一下。陈大人大致说了这样几层意思:

  1.地震不但可预测,而且水平(在偶的领导下)已获得逐步提高;

  2.(偶在这里赞美自己的,不是长、中期预测,哎呦喂,搞啥长、中期,不具挑战性,也没啥成就感;)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搞好了“短临预测”!探索时间:40多年;采用方法:以统计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取得成果:形成了什么什么预测理论体系;社会影响: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竟然“独树一帜”!

  3.(啊呀,差点忽视了中长期预测对于突出偶之卓著成就的重要作用啊,偶也决然没有想到在这里偶竟然搞了这么多新名词哦)哈哈,主要是方法上有物理意义啊!

  写到这里,忍不住要问一下亲爱的局长大人:经验性预测advanced否?物理意义以外有无天文意义、地理意义或者生物意义否?如果地震预测只此华山一条路,似乎不妥吧?oh,yeah?

  4.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偶们已形成渐进式的、科学的思路,20多次预测啊,都有减灾实效哇,哈哈,在国际上都不敢说啊,恐怕引起新一轮“地震”那!对了,specially,每年哥儿几个儿还要会会,还要聚聚,让大哥偶多加关照一下……

  写到这里,再次忍不住要问问自豪的局长大人:可与任振球会会否?可与耿庆国会会否?可与翁海波翁先生会会否?可与李四光先生会会否?可与龙小霞、陈学忠、孙威诸位会会否?……

  最后,大人不知不觉昂起了头,光荣地云道:

  地震震灾预防技术全面推广。地震区划理论和方法进步显著,由简单的“地震重复”、“百年尺度的地震预测”发展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地震区划水平更为科学合理,并先后编制了4代全国地震区划图,为国土利用规划和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在解决工程建设抗震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为核电工程、新型复杂结构,超高建筑、海洋工程等提供设计地震动参数。震害预测、城市活断层探测技术不断发展,为建设工程的抗震加固和城市规划提供依据。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需求,建设、水工、铁路、公路、核电等相关行业积极开展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大跨、高柔等新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并先后制定与修订了各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和抗御地震能力逐步提高。

  只是未审汶川、北川、绵阳、德阳、成都……之小学教学楼具有抗震力否!

  话听此处,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活着的人,都要代表老百姓,代表天堂路上满身伤痛的、孤单的孩子问一问大人您了!太痛了!君痛否?!!!!!!

  要说本次讲话,您的成绩就两项:主观上证明了您的落后无知,好大喜功;客观上证明了地震果然可测,尽管您是天下一等一的牛叉!

  3.遮羞布盖脸:终生难测

  局长大人氝,您累了,我知道您累了。换个人组团儿忽悠好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关键时刻,你身边真的不乏欺上瞒下时的好帮手。

  兹转录晓东兄语录如下:

  1.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震前发现了一些异常现象,但这些情况与地震关系并不是很清楚。

  2.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观测到的不正常现象与地震有无关系。如果这个关系研究清楚了,地震研究就又上了一个台阶。但目前,对异常现象和地震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楚。近20年来,中国在20多次震前都有察觉,虽然有些地震取得了减灾实效,但这个比例很低。每次地震现象都非常复杂,确定的指标,在另一个地方、另一段时间,可能就变了,难点就在这里。

  3.地震预测之所以是世界难题,受三个因素影响: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上天容易下地难,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育的复杂性;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对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有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需有统计样本,这个样本的获取,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4.根据目前的研究,奥运之前北京不会有大震。

  5.目前5级余震有十多次,6级余震有3次,余震还在陆续发生,“余震的起伏还存在,还有可能发生较强的余震”。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写不下去。我想你们应该听到我的哽咽。噎着泪水,我要问的只是一个问题:国家地震局局长人等,你们认为地震到底他MOTHER的可测不可测,能测不能测!

  终生难测者,要你何为?以终生难测为自己脱罪者,非但自打屁股,而且居心叵测啊!

  从你们的话里,有识之士总结出这样两条历史经验:1.煎熬我中华之大灾大难,寄希望于尔等,必然难测;2.在万众一心、救苦救难的时刻,你们国家地震局官僚与学阀忸怩作态,遮遮掩掩者,必有猫腻儿!

  也是从你们丑陋的官崽面孔中,我们提出这样两条请求:

  1.地震预测固然不易,但为人民负责计,请公布地震前一至三月内尔等统计数据!向苍天、大地、死去的和活着的生灵交代!

  2.此二子,请天诛之!不图杀之而后快,只图天堂里的孩子走得轻松一些,只图我中华震后的天地,震后之民心,多一虹正气!多一份晴朗!

  附录:陈建民署名文章《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扎实推进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中的片段

  三十六年后,中国地震局陈建民局长在《中原减灾》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扎实推进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中不无歉意的说∶

  --------------------------------------

  唐山地震已经过去30年了。30年来,广大地震工作者痛定思痛,发奋图强,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地震预报作为世界难题仍然没有解决,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门户网∶<http://www.cea.gov.cn/news.asp?id=3851>〕

  但是,在同一篇文章中陈建民局长又强调∶

  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地震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深思和警示: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局门户网∶http://www.cea.gov.cn/news.asp?id=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