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报》发表刘先明关于酒庄酒的三大看法
节选自2008年4月25日《华夏酒报》庄园经济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魏琳】
日期: 2008-04-25 来源: 华夏酒报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葡萄酒基础逐渐夯实。相对于目前全球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产能过剩,中国葡萄酒产业迅猛发展,产销量逐年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葡萄酒消费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酒庄酒”已成为不少企业进军高端酒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张裕·卡斯特酒庄、张裕爱斐堡酒庄、山西怡园酒庄、中粮君顶酒庄等酒庄发展良好,同时,还有部分酒庄正在建设,或者准备建设,如龙徽葡萄酒庄园、宁夏西夏王葡萄酒庄园、汉森葡萄酒庄园、伊司顿葡萄酒庄园等,均显示了东方葡萄酒强劲的庄园经济潜力。
酒庄酒营销的中国式教育
酒庄酿造的葡萄酒追求的不是产量上的多多益善,而是产品的个性化与高贵品位。目前,不少酒庄都在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基础上,建造庄园式的酒店或俱乐部,吸纳高级会员,满足他们对葡萄酒个性的追求,在酒店和俱乐部中还为顾客提供星级服务。
然而,目前国内葡萄酒庄园的发展与其营销存在一定脱节,在某些方面制约了国内酒庄酒的发展。
目前,酒庄酒的品牌宣传还处于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让目标人群深刻了解酒庄的全部流程,让他们知道酒庄葡萄酒昂贵的理由。
“中国的葡萄酒企业或者新涉足酒庄酒的企业,引用和借鉴国际成熟的酒庄酒概念,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但在酒庄酒的营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酒庄酒的营销套路或模式。”酒业营销人士刘先明表示。
国内葡萄酒企业在酒庄酒营销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抵御文化入侵和产品打压
酒庄酒模式源自外国,加上好的葡萄酒来自法国的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国内酒庄酒还无强势品牌之前,谈对抗外国著名酒庄的“文化入侵和产品打压”,似乎显得稚嫩了些。然而,即使是舶来品,也并不意味着国内酒庄酒永远只能跟在国外酒庄酒后面。
刘先明提出,“国内酒庄酒意欲打造出区别于新旧世界的个性酒庄酒,需要做足三方面的功夫:广泛性和强化性地宣传酒庄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共有的成果和产物,淡化酒庄是某个外国专利的认识;创造性地嫁接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与葡萄种植有关的农业文明相结合,运用先进的葡萄酒酿造技术,设计、制造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区域特征的酒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后来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后来”。酒庄酒要想对抗国外著名酒庄的“文化入侵和产品打压”,必须打造出个性酒庄酒。
给足一个美妙的理由
酒庄酒与生俱来的奢侈品属性,为葡萄酒厂商向高端升级创造了条件。针对那些注重生活品质和高尚生活方式的消费人群,酒庄酒如何展现自己的“奢侈身份”?或许,答案仅仅是一个美妙的理由。
“酒庄酒与生俱来的奢侈品属性,决定了酒庄酒消费者是注重生活品质与高尚生活方式的特定的消费群体,以及偶然具有特殊消费动机、消费目的的普通消费者。”刘先明在谈及酒庄酒的奢侈品性时表示,“鉴于酒庄酒的目标消费人群定位,它在展示自己‘奢侈身份’的时候,就要从其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普通消费者的特殊性消费行为两方面入手。对于注重生活品质与高尚生活方式的特定消费群体来说,酒庄的产品和服务要能与这一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相适应、吻合,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更新,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而对于偶然具有特殊消费动机、消费目的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酒庄酒的产品和服务要能帮助和促成其消费动机和消费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