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人才流动全球化,进而推动教育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全球化发展的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与共享。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结果,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着人才支持。一般来讲,教育资源的构成,可以分为主体要素和关联要素。主体要素指教师、学生、课程和设施;关联要素指品牌、资金、市场和管理。教育资源的主体要素中课程是核心要素。课程包括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以及考试等内容,直接体现着教育资源的质量。没有课程教师和学生就无法进行教育活动,也无法吸引资金,更不能形成品牌。所以,教育资源的引进或者输出关键在于课程。由于世界各国情况不同课程体系各异。许多国家都在搞合作办学,其实质就是引进或者输出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

    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与共享问题涉及到诸多领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仅就中国的情况来看,当前,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与共享之影响,突出表现在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与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中国在加入WTO之后,需要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国内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借助外国教育资源加以培养。另一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需要大批熟悉中国情况的人才,以便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而自身教育资源短缺,无法实现培养目标,也必须利用中国的教育资源进行补充。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的人数在不断变化:2000年度,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数为3.9万,来华留学人数为5.2万;2001年度,出国留学为8.4万人,来华留学为6.2万人;2002年度,出国留学为12.5万人,来华留学为8.5万人。留学生的交互流动与人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资源的供求情况,至少说明在利用教育资源培养人才方面,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为规范发展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中国教育部在同一些周边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互认学历学位证书协议之后,陆续同德国(2002年)、英国(2003年)和法国(2003年)签署了高等教育互认学历学位证书协议。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还对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来华留学以及吸引留学生回国和为国服务等问题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这些法律条文和政策规定,对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分层次的,除了偏向学历方面的高等教育还有偏向于职业方面的非学历教育。为了使我国职业教育能够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中等职业毕业生在顺利就业成为有效人力资源的同时,能够在国内外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使普高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进入劳动市场,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于2001年引入英国国家高等教育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中心”形成了“五个结合,九个统一”的推广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交流与合作,改变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有利就有弊,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文凭证书大量涌入中国,鉴别其真伪提到日程上来。为此,教育部通过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负责境外教育资质鉴定工作,并对国外学历学位进行认证。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使中国教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成为输出教育大国;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益于培养一大批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据有关键能力的劳动者,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